APP下载

中原学与新宋学

2022-11-23李庚香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天理理学中原

李庚香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 郑州450002)

本文主要从为什么提出新宋学、新宋学“新”在何处、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如何理解宋学、中原学与新宋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打造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宋学。

一、为什么提出新宋学

所谓宋学,是指宋代学者对中国儒家经典认识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中,宋学是先秦学术之后的又一次高峰。宋代学者们为往圣继绝学,推动了儒家经典体系由“五经”系统向“四书”系统的转移,建立起了一个“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以哲学为主的宋学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超越于前代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站在宋学的学术高峰上,看过去的学术史,“一览众山小”;看后来,它开拓了元明清三代学术发展之先河。

“新宋学”这一概念是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陈寅恪为什么提新宋学?因为他认为,新宋学不仅仅要研究宋代的学术,整个宋代都是新宋学研究的内容。如果说陈寅恪先生提出新宋学是要扩大宋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我们今天提倡新宋学,则是更强调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如何看待宋代的学术遗产、学术资产。

二、与宋学相比,新宋学“新”在何处

第一,新宋学是一个大宋史的概念。我们原来研究宋学,大多局限于北宋,实际上当时宋、辽、金、西夏是并存的。我们原来研究宋学仅仅定位于北宋之一家,那是从狭隘的汉族的概念来讲的,实际上,我们历来重视中华民族的概念、重视共同体的概念。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就要研究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如何交流、交融、交锋这样一个“三交史”。新宋学的研究视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界,即要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场上,以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三交”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认识我们的文化。

第二,研究整个宋代的学术流变史。从时间维度上看,北宋初期有“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北宋中期,有“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他们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以理、气、心、性为主题,呈现出理学、心学、气学不同学派,或者叫理本论、心本论、气本论;还有王安石所倡导的新学、二苏(苏轼、苏辙)所倡导的蜀学等。宋室南渡后,王安石的新学因受到排斥而逐渐衰落,张载的关学则后继无人,只有二程洛学逐渐获得了学术上的正统地位。我们要把宋学整个学术流变、学术兴替的过程讲清楚。

第三,研究宋代的整体学术结构以及洛学的主体作用。从空间维度来讲,宋学分濂、洛、关、闽四个学派,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二程的洛学等,其中居于主体地位、核心地位的是二程洛学。北宋思想文化界复兴儒学运动一直有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以形而上学的终极存在来支撑儒家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的大厦,这一方面正是先秦儒学原本缺乏、而汉唐儒学开拓不够的。

周敦颐被称为理学开山之祖,他的《太极图》《通书》首次将儒家伦理理念纳入一个宇宙论思想体系中去。邵雍的成就在于他强调“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差异,“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从而弥补了儒家宇宙意识、超越精神的不足,为儒家信仰的重新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载进一步以“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来统一宇宙本体,建立了包括太虚、气、神、性、诚、礼等为框架的知识体系。二程以“天理”来统一宇宙本体,主张“性即理”“格物致知”,以建立“性与天道合一”的知识体系。二程洛学经过其弟子的传播,在南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综合了各家学说,建立了包括理气论、太极阴阳论、天命之性论与气质之性论、格物致知论的完整知识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在北宋五子中,二程是最重要的人物。程颢追求“浑然与物同体”的人生境界,注重“定心”“和乐”的功夫;程颐则“谨于礼四五十年”,更为注重“持敬”“格物”的修身功夫。如何由洛学出发来研究宋学,如何认识宋代学术结构的复杂性、开放性、体系性、组织性,是新宋学研究的一个关键。

第四,聚焦新宋学的主题主线。新宋学要把“宋”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必须明确其主题主线。长期以来,中国哲学都是围绕天人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到了魏晋玄学,研究的是本末关系,道家是本,儒学是末。到了宋代,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发展为理(精神)气(物质)关系问题,或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使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大大提高了一步。

在这里,理气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原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就在于理与气何者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十分关键的。主张理是世界万物本源的,是理本论,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认为气是世界万物本源的,是气本论,以张载、王安石为代表。

气本论思想在先秦荀况、唐代柳宗元、刘禹锡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到了宋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胡瑗说:“一元之气生成万物,而无有极限也。”北宋中期的张载则明确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针对佛、道的“空”“无”,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万物虽多,其实一物。”在他看来,“理不在人,皆在物”。王安石也是气本论者,“生物者气也”。“万物一气也”。

而“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起源于战国时期。如庄子的“依乎天理”,荀子的“中理”,韩非的“万物各异理”。把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的理本论则兴起于北宋。很明确地建立起理本论的,是二程兄弟。和气本论相比,他们认为,“惟理为实”,“天下只有一个理”,“有理则有气”,“有理而有象”,“天理生生,相续不息”。二程对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天者,理也”的命题。在他们看来,“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就是能够“浑然与万物同体”。人心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从而达到“物我合一”。他们的“识仁”“定性”等主张,对于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心本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的一切言论和行为都是受人心支配的,人性在心的支配下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宋代哲学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往往将心与性联系在一起。宋代心本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陆九渊,他从“心即理”出发,认为世界万物无一不是心的显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认为,“本心”即是真理,只要“根本者立”,再“发明人之本心”,即在自省上下功夫,“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就可成为圣贤。

在理、气关系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理”“气”“心”,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重视研究如何从天人关系转变为理气关系,这是需要把握的一个主题主线。

第五,进一步明确新宋学要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一是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先秦时期已使用理、天理的概念,对于物欲有寡欲、无欲和制欲等几种思想。周敦颐主张“无欲”,他说,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二程明确提出了“明天理、灭私欲”的主张,他们认为,天理和私欲是根本对立的。“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朱熹更是明确提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他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明显是违反人性的。二是知与行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学说,就是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的功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程颐说:“格,至也,言穷至物理也。”在知行关系上,二程提出“知先行后”。三是王道与霸道的问题。在陈亮看来,宋王朝施行的是王道政治,然因“富国强兵”之说不进,而“卒屈于富强”。①治世。王霸论。变革论。民本论。②富国。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强本论。理财论。工商论。③教化。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加以区分的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不同的。在道统与治统的关系上,程朱理学还抱有“得君行道”的传统,强调“格君心之非”。

三、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如何理解宋学

宋代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是理学,二是史学。作为与易学、汉学或子学、经学交相辉映的中国传统主流学术范式之一,宋学对中国中古以后的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论史学之发达,历代无有逾于宋者,唯于世道人心之影响,不及理学。

我们知道,冯友兰新理学是中原学的一个高峰,冯友兰先生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就是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来研究宋学,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上来研究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如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理、气、心、性的关系,看待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

第一,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宋学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时代,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相结合,如何与宋学相结合,是新宋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到25位思想家,二程就名列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述志更是与二程“至公无私、大同无我”的思想一脉相承。新时代,我们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篇大文章。

第二,正确认识宋学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剖宋学是研究中华文明的由来和发展的必要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科学化的“冶炼”。只有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进行理论化、概念化、体系化,才能构建起基于传统和历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才能建立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们要以宋学为基础,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术建构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第三,如何看待宋学对于中华民族带来的内卷化问题。二程在理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将儒家的超越本体、形上信仰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上。同时,他们又进一步将这一宇宙本体与个体本性统一起来,提出了“性即是理”的命题。二程认为,“天理”与人性是一种同一的关系。这样人性问题就不只是个人的属性、善恶评价的问题,而是包含着一个超越性的形上依据和源头。宋学援佛、道入儒,最终把“内圣外王”这个结构转到了“内圣”结构上,引领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一路往内圣上走。今天,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局限性。

第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问题。二程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与引入佛学中的“灭欲”或“援佛入儒”是一致的。“存天理”是从天命之性来讲的,“灭人欲”是从气质之性来讲的。问题出在它违背了供给与需求的基本规律,对“节欲”“灭欲”的尺寸没有把握准。

第五,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待宋学。西方文化倾向于注重自然,中华文化倾向于注重人;西方文化倾向于注重个体,中华文化确立于共同体本位。宋学作为整个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化发展到高峰的一个标志,与这种价值体系的确立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宋学是我们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宝贵资源。过去我们比较注重研究大国兴衰的问题,比较注重研究朝代兴衰的问题,今后更应该注重研究文明兴衰的问题。我们如何书写一部从黄河出发的全球文明史,以宋学的焕新、黄河文明的复兴引领现代化之路,是构建新宋学的一个关键所在。

四、中原学与新宋学的关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中原学要把自己的学术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新宋学、宋学、洛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是我们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富矿”,是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重要支撑。

中原学是统领中原历史文化研究的五方之学。中原学从2016年提出到现在,开枝散叶、不断壮大。在中原学提出前后,省内分别形成了多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区域色彩的学科。东有河南大学的“黄河学”“新宋学”;西有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学”;南有信阳师范学院的“炎黄学”、南阳师范学院的“冯友兰新理学”;北有安阳师范学院的“殷商学”;中间是中原学。中原学的“中”字就像一面旗帜,就是要把中原历史文化研究的旗帜插在高地上,统领、辐射、整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

中原学的研究框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性研究。关于根文化、根祖、根亲、根系的研究。要通过对中华根系的梳理,研究“早期中国”,研究中华文明这棵大树是如何做到根深叶茂的。二是谱系、体系研究。从空间轴上讲,中原学由河洛学、新时代黄河学构成;在时间轴上,则由炎黄学、殷商学、新宋学、冯友兰新理学等组成,这六者共同构成了中原学研究的经线和纬线。中原学和河洛学、炎黄学、殷商学、新宋学、冯友兰新理学、新时代黄河学一起,成为河南省地方性知识体系的引领者,成为河南兴文化工程的“学脉”,这是河南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新的发展演变趋势。三是基因研究。基因研究也是价值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精华、精髓讲清楚,这是时代所需。四是精神研究。包括中原人文精神、新时代河南精神、新时代黄河精神研究等。

新宋学是中原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中原学传统知识体系里,炎黄学是开端,新宋学是终点。炎黄学代表的是三皇五帝时期的史前文化时代;到了宋代,中原学的古典形态实际上就完成了。在中华民族的八次思想重构中,宋学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第五次思想重构,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所以,新宋学在中原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的事业,也是影响人心的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需要我们从宋学、洛学中提炼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国价值。在中原学里,如何在冯友兰新理学的基础上接着讲,如何看待新宋学,如何打造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宋学,如何把新宋学打造为中原学研究的一个高峰,使中原学能够折枝成林,是未来5年我们的一个学术追求。我们相信,随着河南“兴文化”工程的深入推进,新宋学研究正当其时,新宋学研究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天理理学中原
地理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礼学与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灭的究竟是什么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漫谈王阳明的“天理”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