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文献英译的译者立场

2022-07-15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译语气立场

杜 帅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天津 300204)

中央文献的外译是在为党和政府立言发声,其翻译活动的实施者都秉持着某种立场。译者立场影响着译者在翻译时的动机与抉择,译文的字里行间往往流露着译者的态度与取向。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译者立场更多关注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主体为实现信息有效传递而进行文字施策的影响因素,更加强调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交际主体、传播活动之间的种种关系。探讨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典型的中央文献英译中的译者立场,主要是为了探究译者在力求原作和译作语言结构合理、信息传递平衡时的角色与站位,这与社会语言学视阈下译者的情感态度和身份构建等因素密不可分。

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立场

(一)立场

言出必有立场(stance)[1]3,立场是言说者使用语言表达命题意义的概念,言说者将其语言表述内化于言语行为之中,此过程中必然持有某种立场。除了描述话语的命题意义之外,言说者“不可避免地表达着立场,这种立场主要指言说者或作者的情感、态度、判断和期望”[2]。因此,Biber等人认为立场是作者或说话人“对于信息命题内容的态度、感觉、判断或承诺的词汇或语法表达”[3]。

起初,学界集中探讨了立场表述者(stance-taker)单方面传达的态度和立场,而如今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立场研究认为立场是在特定体裁或语境的互动过程中由多方话语参与者共同商讨、建构的[4],立场研究从“一元”转向“多元”,更聚焦于立场与语境、人际互动及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正如Jaffe所讲,“不管是代表说话者情感、态度的情感立场(affective stance),或是传达他们对观点确定程度的认知立场(epistemic stance),都以社会为基础,并反作用于社会现实”[1]7。

“立场是由社会行为者以对话方式,在社会文化领域中任意明显维度上通过公开的沟通手段(如语言、手势及其他符号等)评价客体、定位主体,并与其他主体建构联系而实现的公共行为”[5]163。Du Bois的这一定义深刻揭示了立场的互动性与建构性特征。此后,他进一步提出了立场三角(Stance Triangle)理论[6],立场的互动属性被显化,更加符合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立场研究的特征,为我们解读译者立场奠定了基础。

(二)译者立场

译者通过翻译话语将其立场显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特定的词汇、句法结构等,将原作思想传递给译文读者,在实现“忠实”与“灵活”的原则上变通取舍,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出了语言使用者自身的立场,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换言之,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译者采取何种立场直接影响其在翻译生产过程中的语言措辞和话语风格,这种措辞与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翻译也是译者参与社会活动、体现其意志、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方式”[7],这也使得透过译语文本分析来洞察译者立场的研究成为可能。

译者立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互动的、动态建构的。社会语言学强调各方话语参与者对译者立场的协商与建构,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译者立场主要呈现建构性、动态性和互动性这三种特征。首先,译者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翻译策略,由此生成的翻译话语扎根于社会现实和语境,其中体现出的译者立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着的。其次,译者立场的建构背后是赞助人、源语作者、译语读者等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他们与译者共同影响着译者立场的形成与变迁,使得译者立场具有建构性。最后,译者处在原作和译作之间,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互动的桥梁,其翻译活动不仅要尊重原作思想,还要考虑译作的接受效果,因而译者立场具有互动性。

“中央文献翻译的译者是在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声,传播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译者并非中立者或旁观者,而是传播者和劝说者”[8]。作为翻译话语的“把关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秉持“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原则,在最大限度传达原作思想的基础上兼顾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审美取向,以求我方声音能被听得到、听得清、听得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文献英译实践不仅发挥着译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实现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而且译者在构建自身立场的同时,也塑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中央文献英译译者立场的体现形式

根据Du Bois的观点,立场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表达语言使用者态度、情感、判断或承诺信息真实性的词汇语法结构”[5]139。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立场研究更加关注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主体对语言信息的解码与编码。基于对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识,中央文献英译译者经常在翻译中构建出自己的立场,并通过特定的方式,如词语、句法、副语言等,将其立场显现。

(一)情态意义传递体现译者立场

具有“人际功能”的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蕴含着对待某一事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其使用必然体现言说者的立场。在中央文献的英译中,译者对这两类词语的使用经常体现出译者在双语转换时的立场与抉择。梁娜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的增译现象分为“结构性增译”和“立场性增译”两种情况,认为中央文献翻译研究中的译者立场是国家意志的显现[9]。

译者在翻译时经常通过增添主语、调整情态动词量值等方式传递情态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语言结构层面的差异导致不得不进行情态调整。汉语提倡“无主句”且情态意义往往含而不露,而英语句子必须要有主语,且情态意义的传递一般通过使用情态动词、副词、形容词等得以显化。另一方面,译者的抉择受到其立场影响,他们基于一定的情感、态度和判断,通过词语层面的增译、省译、换译等方式,对能够体现情态意义的词、句等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其立场的动态建构。但要指出的是,中央文献英译的译者立场不仅体现在具有人际功能的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的翻译上,也能够在副词、动词以及其他词语、句法的处理上得以凸显。

(二)语气信息弱化体现译者立场

有学者曾探讨过201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语气”的灵活翻译方法,并指出近年来翻译的语气更为缓和[10],这说明翻译话语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表明译者立场随着社会环境和语境的变迁而产生了动态性更新。在中央文献英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语气处理有时是无意的,但更多情况下是考虑了中英语言结构及文化差异的主动行为。“语气表达的是说话人针对句子的话语内容或命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既有主观性,又与话语的命题或现实内容即现实性有关联”[11]。一般来说,汉语中通常使用语气较强的词语来传递信息、加强情感和凸显态度。然而,由于文字的语气程度影响着读者接受信息的效度,译文的语气过于强烈则会导致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消极被动心理,这时就需要译者进行相应的语气信息调整。该现象的背后则是译者立场的动态建构,译者立场往往通过对语气信息的立场性调整而得以显化。

为进一步阐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所体现的译者立场,本文统计、梳理出译者在处理原文语气时的立场性调整方式,从而阐述译者如何通过语气弱化策略的选择来构建自己的立场,形成一定的风格。研究发现,译者视具体情况规避了强语气动词、副词、形容词等的使用,一般将它们省去或换译成其他语气较弱的表述。具体如下:

表1 2021《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气弱化的立场性调整方式

译者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发挥着沟通协调作用,译者自身立场的建构也体现出文本字里行间的语气变化。例如:将“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中的“整治”换译为“prevent(防止)”,不仅体现了译者对原作思想的深度解读,减弱了文字传达出的语气程度,而且凸显了我们党对腐败问题的“源头防治”,表达着党对腐败现象决不姑息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立场。对汉语中语气较强的词语进行“降调”处理,体现着译者在忠实于原作者思想和原作真实信息的基础上,为拉近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距离而做出的努力。译者在选择不同语气处理方式的同时,构建了自身的立场,体现了自己的风格,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主体间性,这是因为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互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基于具体社会文化语境而实施的话语实践与过程。

三、中央文献英译译者立场的实现策略

话语表达者持续连贯的立场植根于其身份特征、角色定位及意识形态,中央文献英译译者需确保原文信息的真实性,在词语和句法层面精雕细琢,发挥语言符号的塑形功能。《政府工作报告》原文中常用一些语气较强的词语,由于原文读者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是基于自身立场,如果译者不对这些语气信息加以深度解读,便很容易在翻译时产生偏误。中央文献英译译者在翻译时对原作进行了文字符号层面的调整,以便译文语气适当、信息易于接受。其中译者主要通过三种策略来实现其立场建构。

(一)以我为主,传递真实信息

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与研究要立足国家本位、基于社会需求。社会语言学视阈更加强调译者通过翻译活动来动态建构自身的立场,不仅体现着译者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互动,而且显现了译者为实现原作和译作良性互动而于文字层面实施的策略技法。“以我为主”并不意味着译者在翻译时要复制原文,太过忠实于原文的表层信息,反而导致译文读者对原作意图的误读。例如,“坚决”“大力”“深入”等具有修饰功能的副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频繁使用,从表层上讲,原文作者运用措辞文字加强语气,但其深层内涵是为了彰显我们党和政府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决心与意志。然而,英语中修饰词的使用频率没有汉语中那么高,对于汉语中一些为了加强语气而专门增添的修饰词,在英译时不能搬字过纸,而应加以推敲,恰当处理,这是因为“英译文里修饰词过多则会显得装腔作势,效果适得其反,原本想加以强调的反而被削弱了”[12]。

例1 原文: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13]

译文:We will alsoadvancethe Internet plus regulation model to enhance our capacity for conducting regulation.[14]

例2 原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13]

译文:Wefurtheredreforms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delegate power, improve regulation, and upgrade services.[14]

译者对原文的副词进行立场性省译,对语气信息再次编码,从而实现其立场建构。在例1中,“大力推行”实际上是指对既有系统或体制的推进,译者使用“advance”(推动、促进)一词已足以将原文语义清晰地传递出来,如添加副词“energetically”,则导致译文语气过强、信息失真,反而削弱原作信息传达的效果。译者通过考察原文中我方要传达的真实信息,预判译文读者对语气的接受程度,产出既能符合“以我为主”的译者立场,又能符合受众预期的译文。再如例2,译者译为兼具形容词和动词词性的“further”,让译文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了解中国政府要继续实施“放管服”改革的决心,以此完成了话语背后深层信息的传递。因此,基于“以我方要传达的真实信息为主”这一原则,译者力图规避信息失真,拉近了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建构了自身立场。

(二)并蓄兼收,避免语义增殖

译者在对原文信息进行认知解码时难免遇到难题,如何正确解码、编码原文中的深层信息,避免语义增殖,也是译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国家翻译实践活动,它“是一种超越传统翻译实践的文化政治实践,需秉持政治优先的原则”[15]。中央文献英译译者的意识形态、翻译原则必须同源话语发出者保持一致,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讯息、保留原始意象,避免从源语到译语的“再情景化”[16]过程中产生信息失真或语义的无效增殖,从而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译者作为对外政治话语传播的实践者,在翻译时不仅构建着自身的译者立场,更需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把自塑国家形象作为评价其翻译行为的一种标准。

例3 原文:政府工作存在不足。[13]

译文:There is alsoroom for improvementi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14]

例4 原文: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13]

译文:The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our country’s economic recoveryneeds to be further consolidated.[14]

在例3中,译者将“存在不足”译为“There is also room for improvement”(尚有提升空间),体现出中国政府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风格与形象。如果为了实现文本形式上的对等而进行直译,该表述在译文的新情景中极易产生不利于中国形象的语义增殖,甚至会让译语读者对中国政府以往的工作作风产生误解。原文中“存在不足”的表述是为了凸显党和国家政府的求是与担当,如果译为“weakness exist”则负面语气太强,给外国读者留下“政府工作短板较多”的负面印象。这不仅无益于译语受众深入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且有碍于中国政府形象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因此,译者必须具备传播思维,力避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语义增殖。不断弥合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角色距离。例4亦是如此,译者使用反说正译的技巧,将“尚不牢固”译为“needs to be further consolidated”,使得译文中党和政府下一步的方针政策更为明晰化。由此可见,中央文献外译的译者立场背后是国家立场,译者对译语的语气弱化不仅体现了中央文献英译中译者立场的能动性,也反映出中央文献翻译的国家意识。

(三)面向受众,迎合译语读者习惯

面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中央文献外译译者应有的初心与使命,也是其译者立场的出发点与归宿。能否“讲好”故事,归根到底要看译语受众的接受效果,这也表明中央文献的外译与传播应主动研究外国读者的思维机制,在保证原作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尽量贴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模式与接受习惯。中央文献外译的译者更需具备传播思维,通过政治话语的外宣、翻译与传播,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获得接受与认同。因此,在正确传递我方要表达的信息和避免语义增殖的前提下,译者还需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思维、审美特征与阅读习惯等,使译文能够真正面向受众。同时,对翻译话语进行立场性调整的过程也体现出译者立场的互动性特质。

例5 原文: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13]

译文:We will improve the mechanism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s, see responsibilities are fulfilled by all the stakeholders, andensure thatno systemic risks arise.[14]

例6 原文: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13]

译文:We will step up efforts against business monopolies and guard against unregulated expansion of capital, andensurefair market competition.[14]

例5中译者将“坚决”这一副词省略,主要是考虑到其与“守住……底线”的搭配使用。“底线思维”在我国政治话语中极为常见,但英语世界受众对其了解不足,加之“坚决”一词的直译容易造成读者的理解困难,会使得原本想要加强的语气被弱化。译者立场的建构与确立与受众的思维习惯关联甚多,例6中译者对“坚决”一词的处理更加说明了这一点。原文作者为强调“公平竞争”而添加“坚决”这一语气强烈的副词,在中文读者看来并无不妥。然而,按照很多西方读者的思维习惯,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确保个人在市场中的公平竞争,而对于维护市场整体运行环境的大局思维相较之下不及中国社会。如果译为“resolutely safeguard a market environment of fair competition”,便会误导译文读者认为中国市场的问题很多,需要下大气力解决,如此译法失之偏颇。在这一译例中,译者的立场建构主要是通过思考读者的思维机制,而改变原文中的副词、动词以及宾语的搭配来完成的。迎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并非易事,而是译者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距离,通过立场性的翻译策略调整得以实现。

四、结语

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译者立场关注译者与翻译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考察翻译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对相关主体的身份塑造以及意识形态意义的传达。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立场界定出发,探讨译者立场,分析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中译者立场的体现形式,发现中央文献英译的译者要“以我为主”,避免歧义。此外,译者立场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央文献的英译译者应秉持“内外有别”的原则,对翻译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对外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体现译者立场,彰显国家意志。

猜你喜欢

英译语气立场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扬 善
扬善
语气不对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草地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