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助学系统,搭建学习支架

2022-07-15林美玲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林美玲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了多层次的助学系统,这体现了统编版教材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的编写思路。有效运用以下三种策略,能为学生今后的课外阅读和表达实践提供方法指导:一、结合教材目录,整体把握全册内容;二、关注单元导读,准确落实语文要素;三、巧借课内助学,全面搭建学习支架;四、着眼习作提示,有效提高学生表达水平。

【关键词】助学系统;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之一。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方法指导,教材构建了多层次的助学系统。它主要包括目录、单元导读、插图、课后习题、略读课文提示、旁批、泡泡语、阅读链接、资料袋、习作提示等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起一个具有明确目标指向性的支架,为学生今后的课外阅读和表达实践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运用教材中的助学系统。

一、结合教材目录,整体把握全册内容

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翻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目录,细读目录内容,学生可以清楚知道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安排和设置比重。透过目录,师生可以了解到教材的编排内容,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

二、关注单元导读,准确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一单元自成体系,同一单元的多篇课文紧扣“人文主题”,能力训练点指向同一“语文要素”。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中引用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突出单元人文主题“自然之美”,再配以一张山色空蒙、悠闲恬静的风景插图,更加突出“自然之美”。教师在进行新单元的讲授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单元导读的提示,明确单元人文主题,同时根据导读页下方的内容,明确语文要素,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三、巧借课内助学,全面搭建学习支架

语文要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活”起来。活化语文要素,实现要素与能力转化的不二途径便是语文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助学系统,为学生搭建坚实有效的学习支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基础。

(一)用好课文插图

A4版面的统编版教材高端大气上档次,内页课文中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虽然插图风格迥异,照片式、素描式、漫画式、手绘式,五花八门,但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应研究图文关系,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搭建学习支架,优化教学过程:或开门见山,出示插图,直奔主题;或配乐出示插图,有声朗读与插图相关的语段,感受情境;或指导观察插图,落实小练笔。利用插图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以及对意境的感悟力。

(二)用好课后习题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巧妙渗透在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习题难度和能力要求随单元课文编排顺序而不断提高。一般来说,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按照整体感知、精读体悟、梳理总结、迁移运用、拓展积累来设计编排。教学精读课文時,以课后习题为助力,落实语文要素:积累运用题,在迁移和表达中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理解感悟题,在提取和整合信息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概括复述题,在梳理和加工中激活思维,推动语文能力进阶;联系生活题,在交流与练笔中,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用好课后习题,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安排了田字格让学生对照书写生字。建议学生随文写字和集中写字相结合,并提倡以词为单位进行识写。

2.对于理解分析类习题,建议以围绕课文研学问题而展开的学习活动替代形式单一的师生一问一答,理解与朗读做到有机结合。

3.对于课后朗读背诵类习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并遵循循环往复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切忌死记硬背。

(三)用好阅读提示

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也是学习支架之一。阅读提示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任务和方向,给师生清晰的指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按照阅读提示的问题顺序设计教学流程,有些课文还要在原有基础上生发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藏戏》,阅读提示的内容是“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阅读提示的问题顺序清晰而有条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落实以下环节突破阅读提示的目标:师生谈戏,走近藏戏;整体感知,初识藏戏;深入文本,了解特色;课堂总结,学习写法。最后补充其他民族的节日风俗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等资料,达成教学目标。

(四)用好课文旁批

“旁批”指在文章的旁边作的批语,是统编版教材特有的助学系统内容。可喜的是,在教材中出现了学生视角下的“旁批”范式。它旨在以提供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对、记录、评价。以呈现的方式为划分依据,可把“旁批”分为问题式和点评式。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的旁批属于问题式,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与《小木船》中的批注属于点评式。不管哪种形式的旁批,都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或方法指引;或指向重点;或导向语言;或引发思考。

旁批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上恰当点拨,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旁批自读例文,发现作者的想象思路,再利用课后思考题继续反向思考,创造出更多新鲜有趣的想象。充分发挥旁批的导教导学功能,可以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

(五)用好泡泡语

统编版教材中出现了许多亮眼的泡泡语。泡泡语的内容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大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呈现,出现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时在课文中间出现,有时在课文结尾出现,有时在单元总结中出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泡泡语加以点拨,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示型泡泡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进行语言范式的迁移和运用;策略型泡泡语,聚焦方法指导,使学生学有方向;思维型泡泡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对话。例如,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就安排了策略型泡泡语“读这段话时,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启发学生从声音和样子来想象大潮到来时的壮观画面。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之“识字加油站”,提示型泡泡语“我吃过酸溜溜的话梅……”提示学生可以以这种句式说说自己想到的食物。在教学中发挥泡泡语的导教导学功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拔高。

(六)用好阅读链接和资料袋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提供了有效的补充或指引。内容有的是作者的背景简介,有的是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有的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家的文章或精彩片段。课前可调用阅读链接或资料袋,营造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情境中,也可以在课中适时穿插,串联文本,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在课后借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平台,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

四、着眼习作提示,有效提高表达水平

出现在习作页的写作提示,也是非常有力的学习支架。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要特别关注教学的全过程,并在恰当的时机用上习作提示,以发挥其最大的助学功能。

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根据提示的内容,把握好学生动笔前的指导,既要全面,也要根据习作表达的需要重点指导某一个“点”。学生写完后,教师要根据提示的侧重点从精批细改中突围,聚力习作讲评,再让学生在二次修改中获得表达的提升。

在课堂上,教师有效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承载方法指导的助学系统,有助于为学生搭建好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强化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9.

[2]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2):11.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小学语文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