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市场“浪头互涌”
2022-07-15黄清华
业界对于青花瓷器向来追捧热情不减,成了不少藏家与艺术爱好者寻寻觅觅、乐此不疲的对象。近年来,青花瓷板块有哪些新趋势值得关注?又有哪些认识误区需要规避?日前,《中国收藏》记者专访了景德镇唐英学社社长、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员黄清华。我们来听听这位资深研究人士怎么说。
从收藏的角度而言,针对景德镇古代青花瓷器的市场关注有三大板块:一是明代,包括官窑和民窑;二是清代;三是元青花。在过去数十年当中,这三大板块的市场表现就像浪头互涌,也反映了一种审美趋向的变迁。
这种变迁的根源在于藏家更迭。老派的收藏观念很看重明代及以前的、高古的藏品。他们认为明清瓷器差别很大,明代的艺术感染力相当浑厚,即便是相对比较细腻的成化瓷器,内里所散发出来的气质与雍正瓷器的阴柔也是截然不同的,相比明代瓷器对审美要求很高,清代瓷器就显得普通了。当然,老派藏家也会玩“康熙”,但是很少玩“雍乾”。這是他们一直坚守的审美。
1949年以后,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藏家延续了老派的收藏观念。因此,随着上世纪70年代国际拍卖行进入香港市场,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明代官窑以及品相好的民窑都是不折不扣的市场主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年岁增长和身体原因,这些老藏家逐渐退出了市场。这个群体淡出,重视明代板块的老派观念也就随之淡化了。
与之伴随的是内地与港台新生代藏家的崛起。在他们看来,明代板块的市场已经被老一代藏家沉淀了,现在轮到自己征战市场,必须寻找新的板块,所以康雍乾的瓷器开始备受青睐。这致使20 0 0年以后不管是粉彩还是青花,清代瓷器的市场成交都有了明显起色,并且持续提升,这个势头一直持续至今。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为什么这种审美变化的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不光与老派藏家的退出有关系,与景德镇仿古市场的兴起也不无关联。据我了解,随着国内对外交流、展览、考古与相关档案信息披露工作的加强,大概是在1993年、1994年,明代瓷器的仿品开始出现。随后,这类高端仿品多通过私洽等渠道在市场流通。一开始很多人对此没有防备,不少半路出家的藏家或是准备介入的新人因此而吃了亏。可以说,当年的高仿对市场很有杀伤力,影响很大。
反观清代瓷器,其在当时属于收藏洼地、“潜力股”,还没有受到高仿过多的染指。通过正规市场运作,大家看到了它的前景,于是就逐渐转向了这个板块。再加上内地经济的腾飞,以及清代瓷器的鉴赏相比明代瓷器要更容易些,这些因素都助长了该领域的收藏。
元青花市场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这个品类很早就存在于国际拍卖中,内地拍场反而出现得很少。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出了2.3亿元的天价,成为元青花拍卖达到顶峰的标志。但是在2012年前后,元青花市场与顶峰时期相比呈现衰减态势。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品相,很多新晋藏家对品相的要求都很高,但传世的很多元青花要么多少有点变形,要么有磕碰等硬伤;二是高仿带来的困扰。
同时我们看康熙青花,百年来在欧洲市场一直是硬通板块,直到现在也很受欢迎。但是单从市场价格分析,康熙青花始终没有超越上世纪20年代的水平。据我所掌握的信息,上世纪20年代,一件6 0厘米高的康熙青花棒槌瓶能卖到10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当年这个价格能在华尔街买一栋三四层的办公楼。而如今在国际市场,同样的一件棒槌瓶即便卖得再好,恐怕它的身价也够不上买华尔街同样位置、大小的办公楼了。所以,当我们将目光放宽来分析艺术品的市场行情走势时,能看出当中有些例子,实际上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特定缩影。回到现在的市场,若论收藏潜力,有两个品类建议大家不妨关注,即民窑板块中的明末清初与明代空白期。
大概是2003年非典结束后,艺术品收藏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到20 0 6年左右,明末清初的民窑价格达到了一个历史高位,这种劲头持续到2012年前后,至此一直表现稳健。据我了解,喜欢古陶瓷收藏的人总是很喜欢这个时期的民窑。它也具备成为市场硬通货的条件——如果是行家,买这个品类作为经营中的优质配置,过多少年都能卖;如果是藏家,这个品类很耐看,且品相好的居多,整体的绘画风格、艺术美感不俗,甚至比清后期很多官窑的级别都要高,非常难得。而据我观察,在今年上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定价三四万元起步的明末清初民窑,往往以二三十万元甚至五六十万元成交的都有。
对于明代空白期的民窑,老一代藏家是非常喜欢的,包括天民楼在内的老一代藏家,他们的收藏中都会有明代空白期大罐。另外,还有欧美收藏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博物馆,基本每家也会收藏一两件这一时期的罐子或者碗,这都是出于对收藏中国陶瓷史完整程度的考慮。
明代空白期是景德镇民窑的第一次高潮。尽管空白期的瓷器存在一个问题,即品相好的不多,但是它用的是国产料,画面是刀马人、神仙故事、瑞兽吉祥等题材,十分生动活泼,且通常器型较大,有着自己的独特味道。这些年来,尽管空白期民窑在市场上并不是特别火,却一直保持着往上走的势头,所以我觉得收藏者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可以对此有所考虑。
相对来说,当前在民窑板块,明代比清代的整体市场价格还要偏低一点。因此,能够买一两件题材独特又很可爱的明末清初民窑,也是很不错的收藏选择。我认为大家应该纠正一个观点,不能说因为是民窑就否定其潜力,反而这个板块是大众收藏者都能接触到的东西。当然,如果是实力藏家或者专业机构,可以更多去关注明代官窑。
总之,在暂时没有收藏方向的时候,关注明代板块我们不妨借鉴和延续老派藏家的做法,相信这样的藏品永远是经典的。也许在目前这样一个市场体系下,有的品类不被重视,但是对收藏者来说,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眼光,带着魄力坚持去收藏,多年后“笑傲江湖”的王者没准就是你。
最近唐英学社正在积极筹备一个康熙官窑瓷器大展,希望未来3年之内能够举办,其中青花是核心。其实康熙十九年(16 8 0年)重开御窑厂,无论是设计还是胎釉、工艺,一点也不比雍乾时期逊色。康熙早期臧窑的主要品类就是青花,其整体的精气神、艺术面貌是很高的,很多传世作品都值得关注。但目前仅以市场表现为例,康熙官窑与雍乾官窑相比差距明显,这其实是一种忽视。
众所周知,市场价格的形成是综合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合力促成的。事实上,从市场角度来看,明清官窑已形成了成熟的景德镇价格体系,阶梯还是很明显的。这一两年晚清的藏品卖得很高,很多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认为这个板块目前参与的并不是之前那些真正的实力藏家,而是以新买家居多。他们认为新入门,买晚清的藏品可能保险一点,好像价格也不是太贵,于是慢慢形成了合力。我并不反对购藏晚清瓷器,但鉴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击鼓传花”的效应我们见识了好几波,因此从专业角度来说,不会建议大家去盲目追这样一波热点。
值得一说的还有无款瓷器。例如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很多瓷器就是无款的,后来慢慢才发展为局部有款;还有雍乾两朝,不少仿永宣的瓷器也不带款,或者不写本朝款,但写款又有着明显的本朝官窑特点。所以对于无款瓷器,我们要实际看待——如果其品格、纹饰、造型完全具备官窑气质,两者间只是差个款,价格又合适,那就不能错过。
前段时间,我注意到台北故宫新公布了一批藏品图片资料,其中有七八个瓷碗,介乎永乐到宣德之间,无款,出奇地漂亮。当然,不能说无款就一定是官窑,且官窑也并非件件都能做到满分。所以我们在拿到一件无款瓷器的时候,要对其进行综合判断,去寻找它与同一时期横向官窑相比的共性。现在不少藏家也慢慢对无款瓷器产生了改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势,值得肯定。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无论瓷器、书画抑或其他,传承有绪已经成为了艺术品交易的一种刚需与标配。一方面能一定程度地解决赝品影响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一些藏家和专业收藏机构虽然有资金实力,但缺乏专业判断,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当然更愿意买传承有绪的藏品。
不过,如同“双刃剑”一般,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传承有绪的确能为买家提供更多的保障,但也正因为现在大家对传承有绪的认知和共识越来越高,以致当这样的藏品释出时,拍场竞争者更多,成本代价也更高。其实在我看来,关注传承有绪并不等于去过分强调,倘若买家自己有相当的眼力,或者身边有专业机构助力,大家都对作品来源有相当把握,那也不一定非要看是否来源有绪,完全可以大胆去买。收藏过程中,唯经验和专业的不断累积才是最好的基础保障。
当然讨论传承有绪也会给我们启示,那就是购藏以后,眼光应当长远,要为藏品将来的流传做积极准备,比如与专业机构合作参加展览、出书著录。我建议藏家与专业收藏机构要注重藏品的开放性与社会性。以往一些老藏家坚持藏品“秘不示人”的理念,其实这当中也可能会存在问题。譬如少数不良的经纪人或买手为了隐瞒“卖假”的事实,故意要求买家“秘不示人”,否则会“不值钱”。
将艺术品投资视作股票,买涨不买跌,这实则是一种不健康的收藏理念。收藏者要有自己的目标和定性,不为市场一时间的波动而影响;明永宣 青花神仙人物典故大碗(无款 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专业机构则要有自己的学术和职业操守,与藏家保持良好互动,做好审美引导,帮助藏家参与,这都是对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引领。几方合力为传承有绪打好基础,既能有效避免将来藏品不会被贱卖,更有助于提高大众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试想,当后代认为长辈的藏品不值钱、随意卖掉时,尽管捡漏在一些人看来是乐趣,但仔细想想,又是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