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疗效及其预后因素的分析

2022-07-14唐早德杨丽红巩红莲

智慧健康 2022年13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唐早德,杨丽红,巩红莲

(1.陇南市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6000;2.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6000)

0 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血管壁病变等多种原因影响到血管壁功能、结构等的变化,是不同程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患病后患者主要以吞咽困难、偏瘫等为临床症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征,因此需要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1]。血管造影能够直接检查到患者血管病变程度,是该病的诊断金标准。同时,在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后也可利用血管造影术对患者开展治疗,治疗疗效显著,能够减轻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术后患者神经、肢体等功能恢复更明显[2]。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旨在分析其临床疗效及预后,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9年9月-2021年9月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全脑血管造影术)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3~77岁,平均(62.39±2.51)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9岁,平均(62.37±2.53)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经由临床检查确诊疾病类型;患者在治疗开始前均知情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均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临床资料完整;意识清晰能够配合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发病前即已发生严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合并全身免疫疾病、代谢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在患者治疗前5d对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后采取局部麻醉,在颈动脉处放置导管,注入适量肝素,在病灶部位血管处置入0.014型导丝,释放保护伞,将球囊沿导丝置入狭窄段,充分扩张球囊,适当扩张后将球囊抽瘪退出,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球支架,释放支架,撤离推送器,并观察患者动脉正侧位形态,观察支架效果,手术后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测,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采取大平板血管造影剂,用Seldinger术股动脉穿刺,在升主动脉放置猪尾巴导管,左倾斜25°,以2~4帧/s速度注入20~30mL的造影剂,对椎动脉血管以及主动脉弓血管、颈总动脉血管进行全面探查,设定相关参数,并对脑血管进行造影检查,对病变部位增加投照方位,明确病变部位,随后采取常规手术治疗,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NIHSS评分:采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总分42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恢复越好。

(2)ADL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3)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迷走神经反射、脑血管痉挛、腹膜后血肿发生率。

(4)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在治疗完成后临床检查相关指标均恢复至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疾病无恶化。有效:在治疗完成后临床检查相关指标均逐渐趋近于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疾病无恶化。无效:在治疗完成后临床检查相关指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临床症状并未消失,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总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n(%)]

2.2 分析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对比分析()

表2 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对比分析()

2.3 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n(%)]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近年来群众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的不断变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逐年增长,具有较高的致死或致残率,对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病机较为复杂,且在患病后的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患者在这一时期生活均能够自理,但这一时期利用CT等检查较难发现病灶部位,因此对于病情的评估质量较差,可能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脑卒中等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提高治疗的难度及患者的生命危险,因此需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4]。当前,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式较多,超声、MRI、CT等均可用于诊断疾病,具有无创、可重复等优势,但受到图像质量、检查医师临床经验等的影响,在检查后容易出现伪影等多种情况,增加了误诊的可能[5]。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脑血管病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对大脑内的血管清晰成像,并且能够在造影剂注入后清楚显示病灶的具体部位及病变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6]。介入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该手术不需要开刀,减轻了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并且该手术的麻醉影响较小,能够直接将药物注入到病变部位,提高了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避免大剂量使用治疗药物,从而减少了药物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反应,X线观察下能够观察到支架的植入情况,调整合适的位置,具有创伤性小等优势,能够疏通狭窄的部位,但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X线辅助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出现重影等情况[7]。而在患者介入手术前对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能够通过对患者的脑血管全面检查,对窦期图像、动静脉图像等采集,并且了解到整个血管的造影图像,评估患者脑血管是否出现变异、血流及侧枝代偿等情况,从而能够在手术前确定介入手术的治疗方案[8]。在这样的治疗方式下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避免对患者病灶部位周围神经组织等的损伤,疗效更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明显更低,因此在术后患者的肢体等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更高,提高了患者恢复效果[9]。并且,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相对更快,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避免在患者手术治疗后由于脑血管痉挛、神经功能损伤、腹膜后血肿等多种原因影响患者的治疗预后,提示在患者手术前对患者采取全脑动脉血管造影术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有重要意义[10]。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研究表明,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P<0.05),提示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术后康复更快,生活能力的提高较单独常规治疗更明显,另外,本次研究中还发现,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低(P<0.05),由该项研究数据可见,相较于常规手术治疗,全脑血管造影术在术前能够确定患者的病灶部位及严重程度,因此给手术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治疗方向,减轻了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因此术后并发症相对更低,且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均更良好,提示该类治疗措施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疗预后,避免多种原因影响患者的治疗预后。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对于患者的神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明显,且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提示患者治疗预后良好,较常规治疗更容易使身体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脑血管病知多少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体检别忘查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