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维盆底超声对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07-14陈静

智慧健康 2022年13期
关键词:盆底初产妇功能障碍

陈静

(中山市阜沙医院,广东 中山 528471)

0 引言

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妇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出现损伤以及盆腔脏器出现移位导致的盆腔器官功能或者位置异常的疾病,给产妇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妊娠女性的增加,导致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临床技术不断的发展成熟,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技术越来越成熟规范,在临床逐渐被广泛应用,四维盆底超声具有费用低、重复性良好、无创性等优点,能够清楚观察产妇的盆腔情况,为后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2]。但是,目前临床关于四维盆底超声诊断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的文献报告较少,存在一定的争议。鉴于此,本文将50例初产妇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四维盆底超声技术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效果,具体报告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例数有50例,观察时间在2021年3月-2022年1月,观察对象是初产妇,根据分娩方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9.63±3.16)岁;妊娠37~42周,平均(39.56±2.11)周。研究组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9.58±3.14)岁;妊娠37~42周,平均(39.58±2.13)周。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50例产妇均为初次分娩,均为单胎妊娠、头位;②初产妇在入组前经过多次超声检查没有发现畸形病变,且初产妇的妊娠时间与实际相符;③初产妇在孕前没有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④初产妇在近6个月内没有服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⑤初产妇及家属知情并主动配合完成研究;⑥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①初产妇并发先兆流产、羊水量异常或前置胎盘;②初产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严重妊娠期合并症;③初产妇并发恶性肿瘤疾病;④初产妇在妊娠期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或盆腔手术史;⑤初产妇的病历资料不齐全。

1.2 方法

两组初产妇均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详细方法为:①仪器参数:采用上海欧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通用)及配套阴道探头进行检查,型号为Voluson E8型,探头频率控制在5~10MHz,机械指数范围为0.12~0.18。②检查过程:在初产妇产后42d来我院进行复查,检查前叮嘱产妇提前排干净大便和尿液,在膀胱处存留50mL尿液,指导产妇维持膀胱结石位,将耦合剂涂抹在超声探头上,并在探头上戴上避孕套,随后慢慢将超声探头置入尿道外口与阴道外口交界处,仔细分开两侧的大阴唇,并慢慢调整超声探头的位置。在静息状态与Valsalva动作状态下收集二维和四维超声图像,并进行数据处理。二维超声在正中矢状面静息状态与动作状态下的时候仔细记录膀胱颈、直肠肛管以及子宫颈的活动度;在耻骨联合下方标记一条水平线,随后静息状态与动作状态下仔细丈量距离膀胱颈和子宫颈最下方的直径,测量其距离肛直肠连接部位的长度,同时还需要衡量膀胱尿道后角度和尿道膀胱连接部位的移动度。在完成重建四维图像后,需要衡量肛提肌裂孔的最小面积,并且在静息状态与动作状态下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的最大直径,计算最大面积,观察提肛肌的形状。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超声参数,包括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旋转角度、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最大面积。

(2)观察两组的Green分型,分型标准[3]:①动作状态下,膀胱颈低于耻骨联合水平,从负值转变为正值,膀胱尿道后角开放,尿道的旋转角度在45°以下,评定为Ⅰ型;②动作状态下,膀胱呈现脱垂状,膀胱尿道后角开放,尿道的旋转角度在120°以下、45°以上,评定为Ⅱ型;③动作状态下,膀胱呈现脱垂状态,膀胱尿道后角没有破损,尿道的旋转角度在45°以上,评定为Ⅲ型。

(3)统计两组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检出率,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包括:①阴道前壁脱垂;②直肠前壁膨出;③子宫脱垂;④压力性尿失禁;⑤肛提肌撕裂。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 2019中予以校对,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卡方(χ2)检验。P评定检验结果,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两组的超声参数

在动作状态下的BND、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最大面积、膀胱颈旋转角度、尿道旋转角上,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评价两组的超声参数()

表1 评价两组的超声参数()

2.2 评价分析两组Green分型的差异

从表2的结果能够看出,在Ⅰ型与Ⅲ型的占比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在Ⅱ型的占比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评价分析两组Green分型的差异[n(%)]

2.3 对比两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检出率

从表3的结果可以发现,在阴道前壁脱垂、直肠前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以及肛提肌撕裂的检出率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子宫脱垂的检出率上,研究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检出率[n(%)]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在临床比较常见,是指由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盆底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直肠前壁膨出以及提肛肌撕裂等[4]。妊娠与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故产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5]。近些年来,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产妇以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早期进行诊断的产妇比较少,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很多产妇有意识的时候临床症状已经比较严重,对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6]。因此,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在改善产妇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

现阶段,临床诊断盆底功能障碍的方法有POP-Q分期、指压试验、尿动力检查、X线片以及磁共振技术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定盆底腔室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情况[8]。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改进,四维盆底超声技术因其具有无创、无辐射、价格低廉、重复性良好以及疾病检出率高等优点,已逐渐成为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筛查手段[9]。四维盆底超声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其是在三维超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现了动态呈现,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用于盆底功能障碍的诊价值较高[10]。四维盆底超声技术能够较为直接地观察盆腔结构的形态学变化情况,正确分辨组织器官的病灶情况,明确盆腔结构在不同时期的血流状态和速度,方便临床医师判断盆底结构病情情况[11]。相较于螺旋CT与磁共振技术,四维盆底超声能够多层断层扫描提肛肌,准确观察提肛肌的形状[12]。相较于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四维盆底超声技术有效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能够动态观察盆底的三维立体图像,使得临床更加方便和准确地诊断盆底功能障碍[13]。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的Green分型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检出率优于对照组,提示四维盆底超声不仅能够筛查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还能够鉴别诊断膀胱膨出类型,从而方便临床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4]。此外,本次研究发现,静息状态下,两组的BND、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最大面积差异不大(P>0.05);动作状态下,研究组的BND、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长度以及最大面积、膀胱颈旋转角度、尿道旋转角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看出,四维盆底超声技术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盆底肌群的功能,评估静息状态与动作状态下盆底功能变化情况,从而判断盆底的稳定性[15-16]。综上所述,四维盆底超声用于初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显著,能够清楚观察初产妇的盆腔结构,有利于了解初产妇产后盆底肌群的功能,为临床诊断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盆底初产妇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助产士主导疼痛管理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