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调神方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2-07-14贾小萌陈伟健钟悦吴云云
贾小萌, 陈伟健, 钟悦, 吴云云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9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反复腹胀、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患者排便习惯不同可分为4 个亚型,即IBS 腹泻型(IBS-D)、IBS 便秘型(IBS-C)、IBS 混合型(IBS-M)、IBS不定型(IBS-U)[1]。我国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D 最为常见[2]。《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提出,许多IBS患者伴有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精神症状,其发病与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故IBS被认为是一种心身疾病,除了常规治疗外,心理干预及治疗也逐渐得到重视。IBS-D 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运脾化湿止泻治疗脾虚湿盛型泄泻。张宏教授创制的“针刺调神方”重视形神同调,临床上治疗多种心身疾病时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应用“针刺调神方”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以观察该治疗方案对改善IBS-D 患者临床证候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脾胃病科门诊收治的脾虚湿盛型IBS-D 患者,共6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 诊断标准IBS-D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Ⅳ诊断标准[4]。中医辨证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3]中脾虚湿盛证诊断标准。主症:①大便溏泄;②腹痛隐隐。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神疲倦怠;③纳呆。舌脉: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IBS-D相关治疗;③年龄为18~60岁;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⑤不能耐受针刺治疗的患者;⑥依从性差,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影响疗效判定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基本方组成: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白扁豆20 g、山药20 g、炙甘草6 g、莲子10 g、桔梗10 g、砂仁6 g、薏苡仁15 g。随症加减: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香附;腹胀明显者,加木香、陈皮;纳差明显者,加炒山楂、鸡内金;伴反酸嗳气者,加煅牡蛎;伴畏寒者,加干姜等。以上中药均采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药房提供的颗粒剂。每日1 剂,400 mL 温开水冲服,分早、晚2 次服用。总疗程为4周,共治疗28 d。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调神方治疗。取穴:四神聪、神庭、印堂、(双)内关、足三里(双)、三阴交(双)、中脘、天枢(双)、关元。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四神聪、神庭朝向百会穴方向平刺0.5~0.8寸,印堂向下斜刺0.5~0.8 寸,余穴均直刺0.8~1.3 寸;各穴进针后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以求得气,针感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每10 min行针1次,共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周日休息1 d。总疗程为4周,共治疗12次。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6.1 中医证候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制定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以大便溏泄、腹部隐痛作为主要评价症状,按照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 个等级,分别计为0、2、4、6 分。以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作为次要评价症状,按照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分别计为0、1、2、3分。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3 d内进行评分。
1.6.2 焦虑、抑郁状态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SAS 和SDS 均采用4级评分,“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2”表示小部分时间,“3”表示相当多的时间,“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SAS 和SDS 各包含20 条评定项目,其中各有5 条项目为反向计分。每条项目评分相加的总分乘1.25 得到标准分。当SAS 标准分超过50 分时提示患者存在焦虑情绪,当SDS 标准分超过53 分时提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绪。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3 d内进行评分。
1.6.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70%≤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7 统计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9~64岁,平均(37.80±11.94)岁;病程0.67~4.25年,平均(2.06 ± 0.83)年。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9~63岁,平均(38.83 ± 12.37)岁;病程0.75~4年,平均(2.15 ± 0.91)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大便溏泄、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脾虚湿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组脾虚湿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30303030大便溏泄4.07±1.621.40±0.93①②4.13±1.282.13±1.25①腹部隐痛3.67±1.491.13±1.14①②3.80±1.211.80±1.21①神疲乏力1.63±0.720.73±0.64①②1.77±0.681.20±0.76①食少纳呆1.90±0.550.77±0.68①②1.83±0.701.37±0.67①总分11.27±3.154.03±2.47①②11.53±2.476.47±2.83①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 周后,2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脾虚湿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组脾虚湿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30303030 SAS评分38.25±9.1431.29±8.47①②39.75±9.5336.70±8.67①SDS评分43.50±9.3933.42±7.44①②43.21±8.4239.38±7.10①
2.4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4 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脾虚湿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BS-D of predominant dampness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肠-脑互动异常而引发本病,包括遗传因素、饮食因素、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因素等[6]。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主要通过应用解痉剂、止泻剂等改善腹痛、腹泻的临床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BS患者常存在的心理症状与肠道功能紊乱共病,仅靠常规药物来改善IBS症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有针对性地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将有助于提高IBS整体治疗的效果[7]。
IBS-D 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包括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等。《景岳全书·泄泻》[8]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说明泄泻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湿滞内生,肠道分清泌浊及传导功能失司,则发为泄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医宗必读》[9]曰:“无湿不成泻。”以上论述均提示湿邪为泄泻最主要的病理因素。而脾虚与湿盛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本病治法应以运脾化湿为主。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主要由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炙甘草、莲子、桔梗、砂仁、薏苡仁等中药组成。方中人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共为君药。山药健脾止泻,莲子肉补脾涩肠,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利湿,均为臣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理气,培土生金,同时载诸药上行,同为佐药。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可健脾化湿,理气行滞,诸药相辅相成,共奏运脾化湿止泻之功效。多项研究[11-15]发现,参苓白术散可通过调节IBS 患者脑肠肽水平、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降低内脏高敏感性、调节肠道菌群等以改善胃肠功能,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人体是以神为主宰、五脏为中心、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经络为联系的“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类经·针刺类》云:“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说明了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因此,张宏教授认为中医治病离不开“形神统一”,形与神之间的和谐平衡在针灸治疗心身疾病中尤为重要,这与现代医学提出的“心身相关”的理念不谋而合[16]。在“形神统一”理论的指导下,张宏教授创制了“针刺调神方”,在临床上治疗情志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心身疾病时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7-19]。《本草纲目·辛夷·发明》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故调神方中选取了四神聪、百会、神庭来调节脑之元神。四神聪位于百会穴四周,可引四周涣散之神聚结于百会。百会位于督脉,为诸阳之会,阳气在此灌注脑府,充养髓海,使神有所依;神庭、印堂均位于督脉之上,督脉“入络脑”,与脑中之元神关系密切;三穴合用,可通督调神。《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认为除了脑以外,五脏也参与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五脏藏神”。但这并非指每脏分别产生了某种精神活动,而是强调人体内部有主宰心理活动的统一系统[20]。因此,针刺调神方中以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联通手少阳三焦经,同时通于阴维脉来维系诸阴经;以三阴交穴同调肝、脾、肾三条经络之经气。两穴共用,调理五脏之气血,以养五脏之神,调节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平人绝谷》提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认为水谷于胃肠之中传导、运化,一方面化生成为气血,另一方面保证了气机的通畅。因此,方中还应用了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胃之募穴中脘、大肠之募穴天枢及小肠之募穴关元,共同协调脾、胃、大肠、小肠的运化、传导功能,使气血充盛,运行通畅,五脏受气血濡养,则五脏之神得以安定,形神合一,则疾病得以治愈。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调神方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盛IBS-D,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其疗效优于单用参苓白术散治疗。但因本研究条件限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以及缺乏远期疗效评价,故确切的结论有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