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地区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2022-07-14徐屹苏俊秀陈祺朱梓波秦晓民康旭李红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皮肤癌证型分型

徐屹, 苏俊秀, 陈祺, 朱梓波, 秦晓民, 康旭, 李红毅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皮肤常见的两种恶性肿瘤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与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BCC 与SCC 主要的危险因素为日光暴晒,而癌基因突变、致癌剂、病毒感染、外伤、免疫缺陷也与之有密切关系[1]。两者病变常为单发、形态多样,均需病理明确诊断。BCC 与SCC中医统称为皮肤癌(岩)。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中医证型又因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基于此,本研究收集了308例广州地区BCC 与SCC 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了解该地区的BCC与SCC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以期为中医在改善皮肤癌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诊疗思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长期居住广州地区,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为BCC 和SCC 的患者,共308例。其中,BCC 患者235例,SCC患者73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中有关BCC和SCC的诊断标准,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陈德宇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3]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体标准如下:①湿热瘀阻证:皮肤肿块破溃,溃疡表面污秽,湿烂流滋,久久不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②气阴两虚证:溃疡久不愈合,时流稀薄血水;伴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③脾虚湿瘀证:疮面板滞,灰褐,疮顶腐溃,恶肉难脱;伴食少便溏,面目浮肿;舌淡,少苔,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于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长期居住广州地区,符合上述BCC 和SCC 诊断标准,并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病例资料和病理资料均完整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复查病理切片仍不能确诊的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③非长期居住广州地区的患者。

1.5 研究方法检索广东省中医院的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皮肤科病房住院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为BCC、SCC 的病例,收集患者的住院年份、发病年龄、病程、皮损部位、原始辨证分型及中医四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整理原始资料时,将患者体表部位分为曝光部位和非曝光部位,其中曝光部位定义为头面部、颈部和四肢,非曝光部位定义为胸腹背、腋下和会阴部位。收集到BCC 与SCC 患者的原始辨证分型,组织我院专家、教授重新阅览中医四诊资料,结合原始中医辨证分型及岭南地区特点,将BCC、SCC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整理为湿热瘀阻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湿瘀证三大类。

1.6 统计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并建立Excel 数据库。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收治年份2011~2020年10年间收治于我院皮肤科病房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BCC、SCC的病例数分别为4、16、23、20、31、31、28、28、33、21例和2、3、6、5、12、5、8、12、10、10例。BCC 与SCC 收治年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图1。

图1 308例基底细胞癌(BCC)与鳞状细胞癌(SCC)患者收治趋势图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of 308 patients with basal cell carcinoma(BCC)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admitted in the years of 2011-2020

2.2 发病年龄BCC患者发病年龄最小为0岁(出生时即带有皮损),最大为92岁,其中60~69岁年龄段为BCC 发病的高发区间;SCC 患者发病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97岁,70~79岁年龄段为SCC发病的高发区间。BCC与SCC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图2。

图2 308例基底细胞癌(BCC)与鳞状细胞癌(SCC)患者发病年龄段分布情况比较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age group in 308 patients with BCC and SCC

2.3 发病病程BCC患者病程最长为60年,最短为半个月,BCC 病程多为1~5年;SCC 患者病程最长为7年,最短为20 d,SCC 病程多为≤1年。BCC 与SCC 患者的发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308例基底细胞癌(BCC)与鳞状细胞癌(SCC)患者发病病程分布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isease course in the 308 patients with BCC and SCC [例(%)]

2.4 性别和部位分布BCC、SCC 男女患病比例分别为1∶1.28、1.43∶1。BCC 与SCC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C 发病率最高部位为头面部215例(91.49%),其次为胸腹部9例(3.83%)、腋下5例(2.13%)、四肢3例(1.28%)、外阴3例(1.28%)。SCC 发病率最高部位为头面部40例(54.79%),其次为四肢26例(35.62%)、背部3例(4.11%)、外阴3例(4.11%)、腋下1例(1.37%)。BCC 与SCC发于曝光部位与非曝光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308例基底细胞癌(BCC)与鳞状细胞癌(SCC)患者性别及发病部位分布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der and location of illness in 308 patients with BCC and SCC [例(%)]

2.5 中医辨证分型

2.5.1 中医证型分布 在中医证型分布方面,BCC与SCC 患者均以湿热瘀阻证最为常见(分别为56.17%和57.53%),其次为气阴两虚证(分别为27.23%和28.77%),脾虚湿瘀证最少见(分别为16.60%、13.70%)。BCC与SCC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308例基底细胞癌(BCC)与鳞状细胞癌(SCC)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TCM syndromes in 308 patients with BCC and SCC [例(%)]

2.5.2 各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 308例BCC 与SCC患者中,湿热瘀阻证、脾虚湿瘀证、气阴两虚证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23、1∶0.75、1∶1.13。3种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308例常见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比较Table 4 Distribution of gender in 308 patients with common skin malignancies differentiated as various TCM syndrome types [例(%)]

2.5.3 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年龄段分布 308例BCC 与SCC 患者中,湿热瘀阻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湿瘀证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3种中医证型的发病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5。

表5 308例常见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年龄段分布比较Table 5 Distribution of the age group in 308 patients with common skin malignancies differentiated as various TCM syndrome types [例(%)]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分析本研究显示,2011~2020年我院收治的基底细胞癌(BCC)患者235例,鳞状细胞癌(SCC)患者73例,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有所下降,考虑与疫情影响有关。该结果与国内外大多报道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基本一致[4]。皮肤癌发病率的增加和昂贵药物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皮肤癌的治疗成本[5]。从性别方面来看,SCC男女比为1.43∶1,BCC男女比为1∶1.28,BCC 女性患者较多,SCC 男性患者较多,与相关报道[6]相符合。60~69岁年龄段为BCC发病的高发区间,70~79岁年龄段为SCC 发病的高发区间。与宁夏地区报道[7]有所不同,宁夏地区60~69岁亦为BCC高发年龄段,而50~59岁为SCC高发年龄段。BCC病程多为1~5年,SCC病程多小于1年,SCC病情演变相对较快且可伴有远处转移。本组病例的发病部位中,BCC、SCC 均好发于曝光部位,其中,BCC 多见于头面部[215例(91.49%)],SCC 好发于头面部[40例(54.79%)],其次是四肢[26例(35.62%)]。再次说明紫外线照射与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8]。

3.2 中医证型分布分析BCC与SCC属于皮肤恶性肿瘤,中医称为皮肤癌(岩),属于“翻花疮”“反花疮”“癌疮”“石疽”“石疔”等范畴。皮肤癌的发病不仅涉及外感六淫、疫毒侵袭、虫毒等,还与脏腑功能失调、情志致病、饮食所伤及劳倦等致病因素有关,同时还要注意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相互制约影响[9]。目前关于癌疮的中医辨证分型尚缺少统一认识,结合岭南地区特点,我院专家、教授归纳总结分为湿热瘀阻、脾虚湿瘀、气阴两虚3型。

中医辨证分型中,3种证型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男女性别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年老者常肝肾亏虚,精气亏损,经脉失畅,运行不周,痰湿凝结,气血郁阻,外感风湿热毒而好发皮肤癌。3种辨证分型中,湿热瘀阻证型最为常见,占比为56.49%。清代何梦瑶云:“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中多湿。”在岭南地区,湿邪为六淫之首。岭南地区除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外,还与日照地表高温蒸发湿气,以及过食甜腻、海鲜、冷饮,伤及脾胃,湿从内生有关,致使岭南地区六淫致病以“湿邪”为主[10]。火(热)邪具有炎热升腾、易致疮痈等特性,火邪进入血分,积聚局部,腐蚀血肉而形成痈肿疮疡。《外科集验方》曰:“感受风热湿毒之气,发为疮疡”;《洞天奥旨》曰:“疔疮之生,膏粱人居其半,皆因营卫过滞,火毒外发也。”可见该病的内因为年老禀赋不耐,外因为热、湿毒邪阻于皮肤所致。年老体虚,肝肾不足,精气亏损,经脉失畅,运行不周,热毒湿凝聚,气血郁阻而发于肌肤。病变初期见皮肤肿块破溃,湿烂流滋,证属湿热瘀阻。岭南湿邪相对更加缠绵,更易化热成毒,加上岭南地区人们习惯过食甜腻、生冷,湿热日久,可使脾胃功能失调,《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内外合病,脾气受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故见疮顶腐溃,恶肉难脱,证属脾虚湿瘀,本研究中占比为15.91%。病变后期,脾气亏虚,气阴津血化生不足,肌肤失去濡养,故见疮口难敛、脓水清晰,证属气阴两虚,本研究中占比为27.60%。湿热瘀阻是皮肤癌的基础病机,其余证型均由湿热瘀阻演变而来,湿热瘀阻贯穿疾病整个过程。

综上所述,在广州地区常见皮肤恶性肿瘤BCC 与SCC 患者中,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发病部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医证型方面,湿热瘀阻是最常见的证型。3种中医证型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性别分布未见明显差异。“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本研究分析总结了广州地区常见皮肤恶性肿瘤BCC 与SCC 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合中医理论,可为中医药防治皮肤常见恶性肿瘤提供依据,从而为改善患者皮肤癌症状,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皮肤癌证型分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老年人也应警惕皮肤癌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肺炎克雷伯菌RAPD基因分型及其与氨基糖苷类药敏分型对比研究
CT三维及X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的可靠性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常见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