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作用分析
2022-07-14许媛媛
许媛媛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在教授教材知识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教师的德育工作更是十分必要。因此,小学教师应做好德育工作,并在此过程中探索各种有效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践阐述其在德育中的作用,旨在为广大小学教师的德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德育;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促进他们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为其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内涵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堪称一项“大工程”,班级文化涵盖了学科文化、人文管理、软硬件设施等多个方面,并且,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班级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内涵。
(一)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载体
班级物质文化是一种可视可触的表层文化,包括教室中的硬件设施、教室环境的布置等。班级物质文化是环境育人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墙面、摆放教学物品和编排座位等手段,创造班级的物质文化,渗透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
(二)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保障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成员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它包含着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纪律意识和管理理念等。班级制度文化是维系班级良好秩序的前提,也是落实德育的重要保障。教师要想真正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班级制度文化,用公平公正的、令学生信服的班级制度文化,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它包括班级的核心价值观、班风、班训、班级目标等方面。而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又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贯穿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班训、班级目标等内容的确立,切实发挥班级精神文化的引导作用,让班级精神文化深度融入班级发展,让学生将班级精神文化转化为道德认知。
(四)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体现
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动态反映,班级成员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行为反映班级文化的内涵。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引导学生的文明行为,而学生的文明行为又可以促进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总之,上述四种班级文化之间是协调统一、有机结合和彼此渗透的关系,教师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多角度的考虑,推进班级各项文化的均衡发展,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实践中发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作用
在小学阶段,班级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德育作用。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思想的凝聚,是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下面笔者将从具体的角度浅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发挥精神文化的引导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优秀的班级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见班级文化的建设在德育工作中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每一个班级,都有其相应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由班级全体学生的学风,形象、人际关系、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要素组成的。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级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一个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更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因此,应该把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当好引路人,引导班级的全体学生建设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需要班级全体学生和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
在班会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化活动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建设。比如,要想增强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教师利用班会开展以“拼搏向上,成就梦想”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活动。教师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奖励机制、自主管理机制,使学生明确自身的梦想,用梦想点燃学习的激情。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班级全体学生团结一致,营造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实现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二)发挥物质文化的激励作用
教室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场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温馨舒适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注重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并引导班级全体学生踊跃参与,让学生在优化班级物质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学生在学习之余参与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1]。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布置教室的环境,进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室悬挂警示标语,进而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需要注意的是,教室悬挂的标语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依据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情况进行选择,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发挥标语的激励作用。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定期出黑板报,丰富教室的物质文化元素。教师应该遵循民主的原则,让学生一起参与决定黑板报的主题和内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发挥班级主人翁的精神。
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外,教师还可以依托校园的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创造班级的物质文化。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优秀古典文学名著读书会”“中华古詩词诵读大会”等班级读书活动。班级读书活动结束后,学生总结读书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并吸收转化这些经验和成果在班级创建“读书角”。如此,不仅丰富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还激励学生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又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德育主题的班会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活动、辩论活动、征文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参加征文活动的优秀作品,可以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如此,不仅丰富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推动班级文化的建设。
(三)发挥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任何人类团体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天性活泼,热爱自由,玩起来无拘无束。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起到规范和约束学生言行举止的作用[2]。优秀的班级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催化剂,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推动班级整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并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班级的规章制度,让班级的制度文化充分发挥规范作用,规范班级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一门学问,合理的班级制度文化才能规范学生行为,激励学生奋发。否则,可能形同虚设,沦为一纸空文。因此,在班级制度制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和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再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确立班级制度。这样的班级制度,体现班级全体学生的意志,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进而得以有效执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不征求学生的意见,自作主张。如果教师不征求学生的意见,班级成为“一言堂”,那么学生就会不认同班级制度,不服从班级制度的管理。
例如,当班级需要评选班干部时,教师应在遵守班级制度规定的基础上,从班级全体学生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扬民主公正的原则,调动全体学生的评选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班干部人选。在具体的评选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地询问学生谁想要當班干部,让有主动意愿当班干部的学生参加评选。当然,为了使投票过程更民主,教师应给每个班干部候选学生充分的拉票时间,让他们讲述自己的能力和为班级服务的决心。在候选学生拉票结束后,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人选。最后,在教师的见证下,学生民主公正地评选出班干部。这样,班级的制度保障了班干部选举工作的规范性,而有规范性的班干部选举工作更加巩固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成果。
发挥班级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需要班级全体学生和教师的共同配合。与此同时,班级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四)发挥行为文化的塑造作用
行为习惯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重视班级行为文化的塑造作用,使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塑造健全的人格。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有强烈探索欲望的阶段,喜欢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积极向上的班级行为文化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教师要注重开展德育,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等方法,发挥班级行为文化在德育中的塑造作用[4]。
发挥小学班级行为文化的塑造作用,需要师生共同积极地参与。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发挥行为文化的塑造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为人师表,自身的言行举止特别重要。教师的仪容仪表、一言一行以及思想态度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塑造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5]。因此,发挥班级行为文化的塑造作用,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用实际的行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与同学朝夕相处,身边同学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6]。因此,教师需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从班级中评选出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全体学生的榜样,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向榜样学生学习。学生会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也会通过榜样的正确行为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比如,教师评选出学生榜样小赵同学,小赵在日常生活中,爱惜粮食,吃饭“光盘”,而且不攀比吃穿,不乱花钱,是一位勤俭节约的好学生,十分值得班级的学生学习。学生通过集体学习践行小赵勤俭节约的行为,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促进了班级和谐氛围的
形成。
班级行为文化的塑造作用,还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发挥。比如,在课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班级大扫除,让学生从家中带来抹布、扫把等工具和教师一起打扫班级。教师在大扫除中,可以安排女生负责扫地,男生负责拖地。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桌子、椅子清洁干净。这样的集体劳动,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更弘扬了劳动的精神,实现了班级行为文化的德育功能。
结语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是全体学生精神的共同体现。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品德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在小学的德育工作中,班级文化的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小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作用,关注班级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及价值。并且,小学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反思,走出一条更为科学、合理以及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道路,助力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利用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发挥德育作用的工作任重道远,但是,教师应该把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使命任务,担当立德树人的大任。相信通过教师的努力,必将能够让优秀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淑珍.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吴迪.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与改善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3]高明忠.如何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发展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62.
[4]沈丽.如何有效发挥班级文化作用增强学生德育教育[J].世纪桥,2019(11):77-79.
[5]汪丽萍.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J].文学教育(下),2009(01):119.
[6]朱妍.发挥榜样力量 促进习惯养成[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0):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