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记叙文,要学会搞“特殊”

2022-07-14邱德保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2年6期
关键词:特殊化特殊小燕

邱德保

写记叙文,常见的问题是人物形象不鲜明,故事常态化,情节平淡俗套,这样的作文怎能吸引读者眼球呢?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对故事要素进行特殊化处理,这样才能产生新鲜感和感染力。记叙文的特殊化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人物特殊,凸显形象

这包括人物形貌、身体、身份、年龄、行为、经历等。如,12岁孩子独自承担所有家务,女人搬沉重的水泥,董事长捡垃圾,拾荒老人捐钱,残疾人收养弃婴,等等。文中人物有了区别于他人的特点,个性才会更鲜明。

佳作《你是我心底最完美的缺陷》写一对夫妻牵手游公园,女的是盲人,男人矮瘦、瘸腿、脸有大疤,可谓奇丑。女人想吃雪糕,这时——

他朝卖雪糕的摊位走去,她则侧耳倾听着他的脚步声,又用空洞的眼睛,看着他的背影。摊位前聚了很多人,他耐心又焦虑地站在人群的外面,一边瞅着冰柜里飞快少下去的雪糕,一边回头看着不远处安静坐等着的她。人们就像在看天外来客,很多人自动闪开,不是给他让道,而是不想与他站得太近。

他就这样在别人淡漠、锐利的视线里,掏出2元钱,放在柜台上,转身挤出了人群。

他脸上的表情,随着走近女人变得愈发柔和起来。等到坐下来,替女人剥开雪糕外面包装时,他眉眼里又重现昔日柔软清亮的底色。那支雪糕,他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吃了许久,一直吃到阳光薄薄地洒落下来,轻纱一样,将他们环拥住。等我再一次经过他们身边时,他正牵着她的手,朝水池旁走去。在那里,他很小心地扶她蹲下身,为她洗着手上残留的雪糕汁液。那一刻,他们互相倚靠着,水中倒影晃动着,犹如一池盛不住的幸福。

如果写健康者的恩爱情景,那就少了新鲜感,写特殊的人表现出这样的恩爱,有特殊性,更能打动人。

二、情节特殊,曲折生姿

文章平铺直叙令人难以卒读,要善于对故事情节进行特殊化處理,化平直为曲折,造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阅读效果,吸引读者兴趣。

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为了御寒想被警察抓入监狱,为此,他吃霸王餐、砸橱窗玻璃、调戏女人、偷雨伞,但警察不抓他。他经过教堂听到赞美诗内心受到触动想好好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走了。苏比一系列的行为滑稽可笑,但令人心酸。这种“带泪的笑”深刻揭示了主题,情节有摇曳之美。

佳作《伏击》,写乡下少年木伢在城里音乐茶坊打工,女老板见他又土又丑,只让他干粗活,并与他约法三章:不许随便进前厅,不许邀老乡串门,夜晚睡在前门守门。他羡慕城里人过生日有伙伴聚餐祝贺,今天是他生日,他关好门,拉亮灯,说给伙伴们安排座位,要教他们跳舞,教他们拉易拉罐喝啤酒。这一切都被防备他的女老板从门外偷听到——

老板心疼得浑身肉跳,她再也忍不下去了,掏出钥匙一拧,卷闸门愤怒地蹦起老高。木伢,你现在就滚!女老板还没有进屋就吼道。滚!可她定睛一看,愣住了,朦胧的灯光下,中间就站着孤伶伶的木伢,四周围了一圈沙发,每个沙发上都放着客人扔下的空饮料罐。

木伢被老板的突然袭击吓傻了,半天才扑通一声跪下,老板,我……晓得错了……饶了我这一回吧!老板忽然喉咙发硬,鼻子一酸,哽咽道:木伢,我是来给你过生日的……

文章巧设悬念和误会,文末揭开谜底,情节逆转,给读者出乎意料之感。试想,如果木伢真的邀来同伴庆祝生日,遭到老板训斥,或求饶留用,或开除,那还有什么味道呢?

三、环境特殊,烘云托月

为人物行为设置特殊的时间、地点、天气、场所和背景条件,更有助于情节发展,产生烘云托月的效果,突出人物形象。比如:继母在寒冬夜晚背“我”到医院,这是时间和天气特殊;《泰坦尼克号》中荡气回肠的男女恋情发生在海上,这是地点特殊;父疯母瘫的儿子通过努力考上大学,这是背景条件特殊……再看下面的文段:

莲花峰山腰上,一个身影在蠕动,他腰系一个装垃圾的大袋,正用垃圾夹探树枝上飘动的塑料袋。探不着,他慢慢朝上攀,借助山石的棱角和斜生的树枝落脚,再寻找下一步可以依托的支点。他每一步都要不停地试探,像攀缘的壁虎,紧贴着岩壁。他身旁的刺丛中、杂草里、石头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塑料袋和饮料瓶,可他脚下是万丈深渊啊!我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忽地卷来一阵风,他的上衣拂动着,有些摇摇欲坠,脚下小石块三三两两地滚落山崖。他身子忽地一倾,死死抓住一根粗壮的枝干,立在凸起的岩石上,整个画面似乎瞬间静止了。不多久,他又把垃圾夹伸向那只白色塑料袋,终于把它抓到手。接着他又去收拾新的目标……

一般写清洁工主要在小区、街道等地工作,本文写的黄山清洁工,工作地点艰苦、危险,环境特殊,更能突出人物的奉献精神。

怎样才能产生特殊化的效果呢?

1.组合材料。若材料不够特殊,可采取组合法,这是鲁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创作方法。可分为:时间组合,把不同时段的事放到一起;人物组合,把不同人物的形貌特点或习惯、性格等集中到某一人身上;事件组合,把不相关联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等等。如一位同学这样整合几则材料:①母亲插秧,赤脚走田埂被瓶碴扎伤;②父亲耕田收工,我和他一同回家;③弟弟玩耍时,把一块瓶碴扔进邻家田里。这些材料,若各自单独写,内容就显得单薄,也没有典型意义。整合后的内容是——傍晚,父亲犁田后回家,赤脚走在田埂上,脚被一块瓶碴扎伤。我帮父亲拔出瓶碴,不经意随手扔到邻家的水田里。父亲却放下犁,走下田去寻找那瓶碴,我担心他伤口发炎,劝他算了,他却仔细地把瓶碴抠出来并放入口袋里,然后扛起犁回家。材料巧妙整合,就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感人事例。

2.运用曲笔。悬念、误会、巧合、抑扬、陡转、插叙都是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的方法,若选的材料不够曲折,可以进行特殊化处理。有篇佳作写老师发试卷的情景,开始,“我”紧张地等待发试卷,拿到试卷后却看到分数很低。至此,一般的处理是,“我”心灰意冷,回到家里被父母责怪一通。这样写就无波折,读来索然寡味。作者没有这样处理,而是接连设计了两个波折:先是发现低分,在全班竟还名列前茅,原来低分不低!可正当“我”窃喜时,突然发现一道占分很高的试题没有全做对,老师却给了满分。如果减去多给的分,“我”的成绩又是下游了,而分数将关系到能否有资格当选三好学生,关系到能否得到爸妈早就许诺的奖励,于是“我”陷入剧烈的思想斗争中,但最终决定向老师说明实情。情节发展波澜迭起,出人意料,给人以新奇感,增加了文章的魅力。

3.设计衬笔。即以环境衬托人物,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以反面人物衬托正面人物等。有些故事看似平淡,进行特殊化处理,巧设衬笔就有了感人的力量。有篇佳作写路边有个下水道盖没有盖,臭气熏天,路人不小心就会掉进去。两个小孩发现后使出吃奶的力气盖好它,而旁边经过的大人们都捂着鼻子绕着走。此文巧在以大人的嫌弃来反衬孩子的热心,反映当下某些人道德的滑坡。若没有衬笔,感染力就不强了。

佳作展示

平凡的精彩

周宇恒

阳光洒着暖暖的光辉,清风携着淡淡的梅花香飘进小院。

一位貌美的瘸腿姑娘正为老人晾晒刚洗的衣物,手机响了,她忙掏出手机接听:“小燕,要过年了,回家的火车票买好了吗?” “妈,今年我不回去了,有个老人需要我照顾,得空我回家看望你们。”小燕关机,泪水扑簌簌落下,年的气味已经闻得到了,她何尝不想回千里之外的家与亲人团聚呢,但她不忍心放下一位老人……

九月一个下午,乌云密布,细雨霏霏。有位白发老人瘫倒路旁,拐杖甩在一邊。路人行色匆匆,却视而不见,无人驻足。在这人流滚滚的小道上,老人定格的凄惨画面让人心酸。小燕正一瘸一拐地去上班,瞥见这一幕,忙走近老人,只见老人的衣服被泥水浸湿,浑身颤抖,嘴里流着口水。看样子老人摔得不轻,她刚要伸手扶,脑海里却蓦地闪出新闻联播报道的救助老人反被讹的情景。可眼前这老人多可怜啊,救人要紧!她立马扶起老人,搀扶着他慢慢走到路边一家餐饮店,扶他坐下,用餐巾纸给他揩去嘴角黏液,又倒了杯热水让他漱口。歇了好一会儿,老人才缓过神来。小燕这才松了口气,柔和地问:“老爷爷,您好点儿了吗?我把您送医院去看看吧!”老人嚅动着嘴唇,含糊不清地说:“没事……就是摔倒了。”问清了老人家的地址,她搀扶着老人慢慢走回家。

走进屋内,凌乱不堪的小屋霉味刺鼻。她意识到这是位独居老人,迅速地为他找来衣服,换下湿外套,安慰一番后就匆匆离开了。

下班后朋友邀她去聚餐,她谢绝了,此时让她牵挂的是老人,不知现在咋样……来不及多想,她匆匆买了一碗莲子粥赶往老人家里。昏黄的灯光映着老人枯瘦的脸,小燕俯下身微笑着对躺在床上的老人说:“爷爷,您现在感觉咋样?”“好多了,你那么忙还来看我,辛苦你了。”“没事,您一定饿了吧,我喂您吃点吧! ”老人“嗯”了一声。小燕扶起老人,她坐到床沿,左手端碗,右手舀一勺粥,用嘴唇试试温度,有点烫,便鼓起嘴巴轻轻吹了吹,然后将粥移向老人嘴边,当粥触到老人干枯的嘴唇时,浑浊的泪水从他沟壑道道的脸庞滑落下来……

光阴如梭,一晃四年,岁月凝结了他们密不可分的祖孙情:弯曲的公路见证了她雇车带老人体检的身影;公园里的花草见证了她推着轮椅上老人说说笑笑的情景;小院里的樟树见证了她柔嫩的小手为老人理发刮须剪指甲的温馨。做饭,洗衣,收拾室内,陪老人聊天,将小燕的业余生活填充得满满的,昔日冷清的小屋现在荡漾着欢声笑语。

别说世上缺真情,这是我们身边动人的故事。一位贫困山区的姑娘,一位收入微薄的打工妹,她朴实的行动展现出时代的风貌,她平凡的人生绽放出人性的光辉。这种爱如梅花飘香,沁人心脾,让世界温馨。

点评

本文内容具有特殊性:“小燕”是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薪水微薄的打工妹,却陪护素不相识的老人,这是人物特殊;细雨霏霏的天气,老人摔倒,别人视而不见,而小燕不顾上班迟到还主动帮忙,这是环境特殊;为老人做饭、洗衣、理发、送医就诊、陪老人聊天等,四年来不回家探亲,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非亲人难以为之,这是故事特殊。特殊,彰显了人物美德,凸显了动人的形象。

猜你喜欢

特殊化特殊小燕
一只小风筝(上)
镜子
计算中的利器
立足特殊化,巧解数学题
档案见证基层民主在“特殊”选区的首次实践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一题多解,提高解题能力
用特殊化法解一类数学问题中的逻辑漏洞
怎样转化个别“特殊”的幼儿
一次“特殊”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