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与译介

2022-07-13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书五经四书经书

张 珍

儒家核心典籍《孟子》中阐述的仁义思想、王道学说对朝鲜半岛影响深远。《孟子》早在三国时期就已传入朝鲜半岛,相较于当时《论语》《孝经》的传布与影响,《孟子》则较为沉寂。直至丽末鲜初,随着中国朱子学说的传入,孟子学说得以被统治阶层和社会接受。本文旨在梳理《孟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译介过程,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朝鲜半岛对《孟子》的接受及译介状况。

一、三国时期《孟子》的传入

相较于早期《论语》作为独立文本传入朝鲜半岛,《孟子》传入朝鲜半岛要稍晚于《论语》,多以《四书集注》《四书五经大全》等形式与其他儒家典籍一起传入朝鲜半岛。可以说《孟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历程,也是四书五经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

虽然文献上没有确切记载《孟子》传入朝鲜半岛的年代,但据韩国《三国史记》本纪记载,新罗孝昭王一年(692),有名为薛聪者,自少时聪明好学,及长,通晓学问,以方言解释四书五经的经义(1)《三国史记》本纪 壬辰年,692年。。另罗末丽初,享有“东国儒宗”美誉的汉文学家崔致远《无染和尚碑铭》一文中,引用《孟子》语六见:

鱼非缘木可求,孟子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舜何人哉,余 何人也。注:用孟子语。心声。注:孟子曰:“言者,心之声也。”三畏。注:孟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倚其一慢其二哉。注:用孟子爵齿德语。人臣有公才而无公望者,而吾子全,国其庶乎。注:孟子云,齐其庶几乎。[1]

《碑铭》中不仅引用了《孟子》语录,并用于字句的诠释,可见其对《孟子》已经是非常熟悉。

由上述记载可以推断,儒家典籍《孟子》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经传至朝鲜半岛。但在以佛教为中心的当时,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在经过了高丽时期佛家和儒学的共同发展后,直至丽末鲜初,随着统治阶层实行崇儒抑佛政策,朱子学说逐渐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孟子》学说也逐渐被接受。

二、高丽佛、儒并存时期的发展

高丽朝经历了初期佛教文化中心到后期儒学文化中心的转变,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性理学得以在朝鲜半岛逐步发扬光大,其中代表性的即是四书。高丽末期,四书成为录用人才、科考、经筵书目,经典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核心的儒学经典。

高丽自太祖建国伊始既推行崇佛政策,佛教盛行,儒学一时不振。但随着其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威胁越来越大,统治阶层开始从儒学中寻求王道政治的治国之道。由此出现了一批积极引入和普及儒学思想的学者,以儒学思想与固守佛教思想的保守贵族阶层进行对抗,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素有“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设立私学“九斋学堂”,教授弟子经书、史籍和汉文书等。首都开城纷纷仿效设立私学教授儒学经书。至13世纪末忠烈王时期,朱子学说正式被引入高丽。忠烈王十五年(1289),安珦随忠烈王出使元大都,带回手抄本《朱子全书》,安珦视朱子学为孔子学的精髓,设国学讲授程朱学说,致力于儒学在高丽的兴盛。其门下学生白颐正、权溥等继其志,为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尽力。白颐正随忠宣王入燕京,在燕京生活十年,得以学习朱子性理学,并多求性理学书籍带回朝鲜半岛(2)《高丽史》卷106,列传19,白文节 附 白颐正。。权溥将白颐正带回的《四书集注》出版发行,被广为传诵(3)李齐贤,《轹翁稗说》,前集2,大东文化研究院本,356。。

统治阶层也积极从儒学中寻求王道政治的治国之道。光宗时期效仿儒学为中心的科举制度,开启了朝鲜半岛的崇儒政策。至忠穆王一年(1344),四书被选为科举科目和经筳教材。1344年,忠穆王即位后,李齐贤请奏设经筳讲授《孝经》《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恭愍王十六年(1367),成均祭酒林朴上书“国学首次分为五经(诗传、书传、周易、礼记、春秋)和四书(中庸、大学、论语、孟子)(4)《高丽史》74卷志第28恭王十六年(1367)。”。成均馆开始正式教授四书和五经。另《高丽史》135卷也有高丽瑜王读《论语》《孟子》的记录。由此可以推断,高丽末期《孟子》已与其他四书六经一起成为朝鲜半岛的重要儒家典籍,儒学的影响逐渐向政治方面发展,《孟子》王道政治开始影响朝鲜半岛的治国之道。

三、朝鲜王朝时期的兴盛

《孟子》的儒学经典地位在朝鲜王朝得到进一步确立。朝鲜王朝以儒学为治国理念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统治阶层摈弃高丽时期的崇佛理念,崇尚儒学,将崇儒政策作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确定了以儒学为导向的国家文化方针,在乡学、私学、成均馆等教育机关广泛教授朱子学经书,以朱子学经书作为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 四书五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必读书籍。儒学思想不仅在上流阶层盛行,也逐步扎根于一般平民阶层。朝鲜王朝儒学的兴盛主要体现在经筳的制度化、儒学典籍的大量引入与翻刻、儒学典籍的谚解三个方面。

(一)经筳的制度化

朝鲜建国之初,太祖重视儒学学习,提倡奖励儒学,命令在都城及地方修建学校,实施科举制度,使儒学得到快速发展。朝鲜王朝时期,经筳进一步完善,逐步制度化,经筳所用书籍多为《孟子》《论语》等中国的经史书籍。

(二)儒学典籍的大量引入与翻刻

为了满足对书籍的需求,朝鲜王朝不断地从明朝引进儒学典籍。1415年,明朝编纂的《四书五经大全》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学者们的必读书籍。《四书五经大全》在世宗时期的15年间历经3次输入。第一,明朝特赐。据《朝鲜王朝实录》卷6 世宗元年十二月丁丑条记载,世宗元年(1419)12月,敬宁君李裶和赞成郑易、刑曹参判洪汝方等从北京带回了明朝皇帝特赐的御制序《新修性理大全》和《四书五经大全》。 第二,朝鲜王朝购书。世宗八年(1426),世宗命进献使总制金时遇购进《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宋史》等书籍。第三,世宗十五年(1430)12月,千秋史朴安带回了明宣宗赏赐的敕书。

除了引入儒学典籍,为了满足内在需求,朝鲜王朝时期开始以传入的四书为底本进行翻刻,印刷出版。《四书五经大全》被分布到庆尚道、全罗道、江原道三地印刷。这一时期《孟子》类书籍大致可分为《孟子》和《孟子》注释书。其中《孟子正文》《孟子大文》与《孟子》原文一致。《孟子》注释书分为引进的中国编纂的注释书和朝鲜半岛编纂的注释书,中国编纂的注释书主要有《孟子精义》《孟子集注》《孟子或问》《孟子大全》等,朝鲜半岛编纂的注释书有《孟子浅说》《孟子疾书》《孟子或问精义通考》《孟子集注详说》等,另据成均馆大学发行的《韩国经学资料集成》,《孟子》类书籍有17册,70余种朝鲜王朝编纂的《孟子》注释书,如安鼎福(1712—1791年)的《孟子疑问》、李崑秀(1767—1788年)的《孟子讲义》、郑齐都(1649—1736年)的《孟子解》等,多为文集的附录。

(三)儒学典籍的谚解

朝鲜半岛的经书谚解可以追溯到高丽末期的加注口诀谚解方式。高丽末期,郑梦周首先开始了《诗经》的口诀谚解,但未能完成。朝鲜世宗朝时期《训民正音》创制后,正式开始了四书的“国译事业”(5)即在汉语原文基础上加注“口诀”,将汉语语句转换成韩语语句,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称为“谚解”。。世宗十年(1428)王命卞季良对四书和《礼记》进行“口诀”谚解,但因卞季良的再三请辞,未能实现。世宗三十年(1448),王命金汶“以谚文形式翻译四书”,金汶死后,尚州使金钩继续“口诀”谚解四书,这是世宗二十五年(1443)《训民正音》创制后对经书的首次谚解。

世祖时期设置刊经都监韩文谚解各类书籍。儒学经书的谚解稍晚于佛经等书籍,世祖十一年(1465)开始了“口诀”谚解。经书的“口诀”谚解始于《周易》,世祖亲译。其中《孟子》的“口诀”谚解由宰臣成任负责(6)据安炳禧(1985),经书负责宰臣如下:。宣祖七年(1574),宣祖命柳希春负责经书的“口诀”谚解,未能完成。宣祖九年(1576)推荐栗谷进行四书五经的谚解,栗谷完成了四书的谚解。1590年,宣祖命校正厅刊行《孟子谚解》,英祖二十五年(1749)洪启禧以栗谷谚解的原稿本为基础刊行了《孟子栗谷谚解》。

谚解本《孟子》类主要有宣祖命撰《孟子谚解》《孟子栗谷谚解》《孟子正音》《孟子释义》四种。

《孟子谚解》

以“口诀”谚解方式翻译的《孟子》,共7册14卷。

宣祖七年(1574),王命柳希春详定四书五经的口诀谚解。宣祖九年(1576),柳希春上疏推举李珥,故王命李珥谚解九经。至宣祖十七年(1584)李珥去世,完成了四书谚解的初稿,宣祖社校正厅继续谚解四书。宣祖二十三年(1590),王命校正厅刊行《孟子谚解》,原刊本上有“万历十八年七月日”的“内赐记”。后经多次刊印,共有金属活字本4种,木版本11种(图一)。

图一 1612年,木版本《孟子谚解》

《孟子栗谷谚解》

《四书栗谷谚解》中《孟子》部分,共7卷7册。

宣祖十七年(1584)李珥去世,李珥只完成四书谚解,无法刊行,只留有手写本。英祖二十五年(1749)洪启禧整理栗谷谚解的手写本,由校书馆刊行《四书栗谷谚解》(图二),包括《大学栗谷谚解》1册1卷、《中庸栗谷谚解》1册1卷、《论语栗谷谚解》4册4卷、《孟子栗谷谚解》共7册7卷(图二)。

《周易》 世祖,《诗经》郑麟趾,《书经》郑昌孙,《礼记》申叔舟,《小学》 世祖,《论语》 李石亨,《孟子》成任,《大学》 洪应,《中庸》 姜希孟。

图二 《孟子栗谷谚解》

《四书栗谷谚解》跋文

《孟字释义》

《四书释义》中《孟子》部分。

李滉对四书中的难解部分进行了解释,编纂《四书释义》(图三),《孟字释义》为其中《孟子》相关部分。李滉手写本在壬辰倭乱中逸散,光海一年(1609),庆尚监寺崔瓘来抵陶山书院,提议刊行《四书释义》,经多方寻求,崔瓘来收集整理了流传下来的笔写本,于光海君一年(1609)由陶山书院刊行。

图三 1609年 刊行 《四书释义》

《孟子正音》

《经书正音》(图四)中《孟子》部分(第14-16册),共分3册。

朝鲜王朝时期,为了提高翻译官用北京发音阅读和引用经书的水平,用韩文标记儒学典籍汉字的正音和俗音而成的译学书。英祖十年(1734)司译院刊行,正祖八年(1784)通文馆翻刻。据《通文馆志》卷8记载,“论语2本,孟子3本,中庸大学合本1本, 诗经3本,书经2本,春秋2本。”

图四 1784年,刊行《孟子正音》

四、结语

《孟子》等儒学典籍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与译介对朝鲜半岛影响深远,这得益于古代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友好往来。统治阶层运用政治力量确保了儒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译介,并成为了统治阶层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古代朝鲜半岛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四书五经四书经书
从万木草堂到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
当代人如何读“四书”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四书辑释》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影响*
孔子文化与儒学文化的发展形势分析
喜讯
单宝塔诗
陈澔对《礼记》的诠释特色
四书五经有哪些
经书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