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20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述评

2022-07-13漆凌云姚小凡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孟姜女论文研究

漆凌云 姚小凡

民间传说是民间文艺学的常见文类,中国民间传说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百余年来,民间传说研究在主题流变、比较研究、历史记忆、形态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当下学界,引用率是体现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价值的重要量化指标。本文尝试运用CNKI和CSSCI数据库,从引用率视角分析新世纪近20年民间传说研究的成绩与不足,为推进中国民间传说研究提供新视角。

一、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论文来源数据库,以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为主要时间范围,以“传说研究”“民间传说”“孟姜女”“白蛇传”“都市传说”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以这些关键词来检索文章,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5日,检索出被引次数在15次及以上的论文共有70篇。本文之所以将中国知网(CNKI)作为主要数据库,是因为知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汇聚了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优秀硕博学位论文等资源。另外,本文还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作为佐证数据源,这是因为CSSCI是许多高校评价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并且入选的刊物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但CSSCI集中发表民间文学的刊物较少,收录的民间传说论文较少,较难进行翔实的数据分析,所以用CSSCI作为佐证数据源。由于数据来源有限,本文没有收录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及运用少数民族文字发表的论文。

表1 高被引民间传说论文

续表1 高被引民间传说论文

二、高被引论文的数据分析

(一)高被引论文年度分布

从时间上看,70篇高被引论文(见表2)的高峰期是在2000—2005年间,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已经达到36篇,占比高达52.9%。这一方面说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注重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参照,另一方面也表明进入21世纪之后传说研究范式逐渐发生转变。从时间上来看,最晚的是2015年赵世瑜的《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1],被引次数高达43次。赵世瑜早在21世纪初已经发表了有关传说与历史记忆相关的论文,如《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2]和《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3],并且被引次数高居前列。由此可以看出,传说与历史记忆的关系自21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并且成绩显著的领域。

表2 民间传说高被引论文年度分布

(二)高被引论文期刊分布

发表高被引民间传说论文的期刊共有39家(见表3),这其中包括专业期刊、高校学报和综合性期刊等,其中28家刊物发表1篇高被引论文,发表两篇以上的高被引论文的共有11家,共发表42篇,占比60%。在这11家刊物中,《民间文化论坛》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民间文学、民俗学权威期刊,其他10家刊物均为CSSCI期刊,这表明高被引论文的质量和刊物的权威性呈正相关关系。39家刊物中,《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化

表3 高被引民间传说论文期刊分布

论坛》是为数不多的集中发表民间文学、民俗学相关的刊物,近20年来发表的有关民间传说论文数分别是141篇、135篇、155篇。 在其他发表两篇以上高被引论文的刊物中,除了《民族艺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刊登民间传说论文较多,分别为84篇、45篇和40篇,其余刊物发表民间传说相关论文较少。在发表1篇高被引论文的刊物中,只有《宁夏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文化遗产》发表民间传说相关论文较多,都在10篇以上,而其余的21家刊物发表民间传说研究的相关论文较少。通过这20年来刊登民间传说相关论文的总数量和高被引数量相比较,民间传说研究论文的学术场域有待改善。

(三)高被引论文作者群

高被引论文作者共有48人(见表4),在2000—2020年共发表民间传说相关论文共155篇。在这48位学者中发表高被引论文两篇以上的仅有12人,共发表高被引论文34篇,占比48%。我们从这12位学者在这20年来发表的民间传说相关论文的数量来看,虽然整体数量偏低,但他们大部分都专注于民间传说领域,可视为民间传说研究的领军人物。

表4 高被引论文作者发文数

笔者参考普赖斯定律并结合民间传说研究的实际情况,确定民间传说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应发表3篇及以上的传说相关论文。48位学者中的核心作者有施爱东、万建中、陈泳超、张敦福、赵世瑜、岳永逸、刘锡诚、林继富、邹明华、余红艳、明跃玲、石硕、李扬、李祥林、阎江、王立、纳钦、孙正国、刁统菊、郭俊红,共20位学者。在没有进入核心作者群的学者中,户晓辉、董晓萍、乌丙安、陈勤建、王杰文、尹虎彬、陈志勤均从事民俗学方面的研究,其余作者大部分来自于其他领域,如民族学、古代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主攻民间传说研究的学者较少。这表明传说学涉及的领域广泛,易吸引其他学科的学者来研究民间传说,拓宽了民间传说研究的视角。

(四)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

通过论文主题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窥见民间传说研究领域的现状。笔者通过整理70篇高被引论文的主题发现,热点话题集中在传说与历史、族群记忆,文化审美研究和都市传说、主题流变等(1)本文对研究主题的设定,参考了王尧的观点,详见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J].民间文化论坛,2019(04):16-26.方面。

传说与历史记忆相关的高被引论文有18篇,占比25.7%。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记忆,在地化特征显著。进入21世纪后,以赵世瑜为首的历史人类学学者吸纳海外相关理论开始把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和族群记忆联系起来,开辟出传说研究的新天地。

文化审美研究的高被引论文有10篇,占比14.2%。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阐发民间传说的文化意蕴向来是民间传说研究的主流模式。1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4篇是关于四大传说的价值阐释,5篇少数民族传说的文化价值阐释,1篇华北地区龙王传说的研究。由此可以发现,四大传说依然是传说学的经典话题。

都市传说的高被引论文有8篇,占比11.4%。都市传说是新世纪兴起的研究领域。李扬、张敦福、魏泉等学人将域外的都市传说的理论、方法译介到国内,成为本土都市传说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余5篇高被引论文主要是进行个案分析,如施爱东的《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域叙事》[4]。

学术史和书评相关的高被引论文有9篇,其中有4篇是对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的评述,1篇是关于梁祝传说的建构,1篇是对牛郎织女研究的反思,1篇是对山西洪洞移民问题的回顾和思考,1篇是有关《妙善传说》的书评,1篇是梳理改革开放30年民间传说研究的发展脉络。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被钟敬文先生称许为“民俗学的《论语》”。进入21世纪之后,很多学者仍然在讨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的范式,其中施爱东的《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5]最具代表性。他在肯定顾颉刚“历史演进法”的学术范式价值的同时,也指出其中“单线进化论”“一元发生论”的局限性。

主题流变的高被引论文共有5篇,并且都和四大传说有关,其中有两篇关于白蛇传的,两篇关于梁祝的,1篇关于牛郎织女的。主题流变大多延续的是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范式,围绕民间传说的传承性、变异性从多角度展开讨论。

传说与信仰相关的高被引论文有5篇,分别是林继富的《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6]、纳钦的《从传说到信仰:一个蒙古村落民间叙事传统的文化运行——以珠腊沁村公主传说为个案》[7]、陈泳超和王尧的《姐妹娘娘:作为游神仪式支撑的尧舜传说——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仪式传说为例》[8]、阎江的《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黄大仙信仰的岭南阶段及其发展》[9]、尹虎彬的《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10]。由于传说具有真实性和地方性的特质,所以传说常常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紧密关联。地方精英及信众为凸显地方神灵的权威性,往往借助传说来强化信仰认同,由此引出传说与当地信仰互动的相关研究。

从语境视角讨论传说的高被引论文有5篇,分别是陈泳超的《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11]和《作为地方话语的民间传说》[12]、刁统菊和郭海红的《孟姜女传说“在地化”后的传承特征分析——以山东淄河镇的孟姜女传说为例》[13]、郭俊红和张登国的《地方传说与传说的地方性——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为例》[14]、席嘉和程志君的《民间传说的文本与语境——一个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15]。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俗学研究范式已经开始由书面文本转向民俗语境。陈泳超在对山西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传说的10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讲述群体中的“民俗精英”对传说生产有重要作用,由此提出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问题是当代传说研究的一大突破。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讨论民间传说的高被引论文有3篇,分别是万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的关系——以民间传说为例》[16]、刘锡诚的《民间传说及其保护问题》[17]和乌丙安的《〈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18]。由于民间传说具有信实性,常常以某种纪念物或历史人物为依托,常常成为地方文化资源争夺的对象。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民间传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热点,随之这些民间传说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日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传说的形态学研究的高被引论文有两篇,为施爱东的《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和《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方式为例》。传说的形态学研究基于结构优先原则,探究叙事形态的内在规律。《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和自由度》归纳出9个故事“节点”,认为“节点”是同题故事中最稳定的因素。[19]在研究梁祝传说的结尾方式时, 借助统计分析方式分析梁祝传说的结尾的多样化及其叙事机理。[20]

有关知识生产的高被引论文有两篇,分别是分别是张成福的《庙会重建中的文化生产——以妙峰山传说为分析个案》[21],邹明华的《传说学的知识谱系:解读柳田国男的〈传说论〉》[22]。借助知识社会学视角来分析民间传说的知识生产过程及传说学的理论体系对推进传说研究有积极意义。

关于传说的景观叙事的高被引论文有两篇 ,分别是余红艳的《走向景观叙事:传说形态与功能的当代演变研究——以法海洞与雷峰塔为中心的考察》[23]和《“白蛇传”传说的景观叙事与语言叙事》[24]。余红艳近年关注民间传说景观叙事的研究,认为“民间传说在今天不再主要依赖口头传播,而是通过景观呈现,从而提升地域形象,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文化产业与地域政治的重要资源。”[23]尽管余红艳景观叙事的高被引论文是近几年才发表的,但最高被引次数达44次,可见景观叙事研究已经成为传说学的热点话题。

表5 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

传说的跨文类研究的高被引论文有1篇,是孙正国的《媒介视野下〈白蛇传〉的现代传承》[25]。在当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头传播,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民间传说的传播也有了多种渠道。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探讨民间传说的多样化传播与互动关系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总结与反思

首先,从学术共同体来看,相对于神话学、故事学和史诗学而言,专注于民间传说的学者较少。学术共同体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民间传说的研究成果的产出。从高被引论文的作者群体来看,不少来自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古代文学等学科,这表明民间传说的学术共同体并不稳固。但跨学科的参与也有助于民间传说的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及更替。

其次,民间传说本体研究比较薄弱。从我们上述统计的高被引论文的研究热点不难发现,民间传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文化审美研究、主题流变、都市传说、传说与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等。民间传说在民间文艺学领域是独具特色的文类,融口头记忆、日常生活、口传文学于一体,除了传说的知识生产动力、形态结构研究有学者关注外,日常生活演述中的文类特征还有待加强。

最后,研究论著的质量和丰富的传说资源不匹配。中国有丰富的传说资源,虽出现了“历史记忆”和“传说动力学”等创新性视角,但在学界未产生类似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那样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学术史的总结对传说研究有推动作用。民间传说研究虽走过了百年历程,学术史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还没有人从整体出发,用宏观的视角书写 20 世纪的中国民间传说学术史”。[26]

本文运用高被引视角,从时间、期刊、作者、研究热点这四个方面考察近20年的民间传说研究成果。一方面,从民间传说近20年的高被引论文可以看出,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视角日渐开阔,“都市传说”“景观叙事”等领域成为新学术增长点。另一方面,传说研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民间传说的学术共同体还需加强。丰富的民间传说资源并未转换为学术研究高地。我们应不断地探索民间传说研究的新空间,加强民间传说的理论体系建设,开辟传说学的本土化之路。

猜你喜欢

孟姜女论文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