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2022-07-13顾阳春薛海桥

肿瘤影像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征象病理学影像学

顾阳春,薛海桥

江苏省滨海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 盐城 22450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其病因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1],包括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和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2]。既往研究[3]发现,GIST的细胞形态变化较大使病理学形态呈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良恶性的判断。研究[4]发现GIST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且认为SIST的恶性倾向要高于GST。近年来有关GIST的报道较多,但鲜有文献对比观察GST与SIST的影像学表现。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是目前诊断GIST较为重要的影像学方法,可无创、准确地了解肿瘤内部情况[5]。本研究探讨GST与SIST的CT征象及病理学特征,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提高诊断准确度。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9月—2019年9月江苏省滨海人民医院诊治的11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单发GIST;② 术前2周内均行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③ 年龄20~80岁;④ 患者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且本次试验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碘过敏等难以行CT增强扫描者;② 术中、术前肿瘤破裂者;③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 CT检查前接受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者;⑤ 并发其他恶性肿瘤者。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将GIST患者分为GST组(83例)和SIST组(34例)。其中GST组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8.8±9.1)岁;SIST组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7.9±9.4)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的Optima 660 64排螺旋CT扫描机于术前1~14 d行腹部轴位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4~6 h,扫描前15 min口服1 000 mL左右温水保证胃肠道充盈,患者取仰卧位,自膈顶到盆腔先行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含碘350 mg/mL),于注药后25 s(动脉期)、60 s(静脉期)及120 s(延迟期)行增强扫描采集数据。

1.3 图像分析

由2名放射科医师观察并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内部情况,有无变性坏死及囊性变,有无钙化,肝脏、淋巴结及其他器官有无转移,形态增强等影像学表现,意见不同时经协商达成统一。其中CT值测量取实性成分较密集处为感兴趣区并避开出血区进行测量,CT增值(△CT)=强化后最高CT值-平扫期CT值,△CT≤20 HU为轻度强化,20 HU<△CT<40 HU为中度强化,△CT≥40 HU为明显强化[6]。生长方式分壁内、壁外或跨壁生长,形态包括规则和分叶,内部情况包括实性、不均匀实性或囊实性。

1.4 病理学评估GIST危险程度

参照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危险度分级并根据肿瘤的有丝分裂指数、大小及发生部位将GIST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7]。此外比较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CD117、DOGl、CD34表达及Ki-67增殖指数,采用S-P法检测,其中,CD117着色肿瘤细胞数>5%为阳性表达,DOG1>10%为阳性,CD34>5%为阳性,Ki-67免疫染色细胞>5%为阳性[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GST组中男性31例(37.3%),女性52例(62.7%),年龄≥50岁者60例(72.3%),<50岁者23例(27.7%);SIST组男性13例(38.2%),女性21例(61.8%),年龄≥50岁者21例(61.8%),<50岁者13例(38.2%)。两组男性、年龄≥50岁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7.3%(31/83)vs38.2%(13/34),χ2=0.008,P=0.928;72.3%(60/83)vs61.8%(21/34),χ2=1.254,P=0.263]。

2.2 患者临床表现比较

83例GST患者术前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等,部分患者出现黑便或便血等,少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其中原发于胃底55例,胃体26例,胃窦2例。34例SIST患者主要表现为黑便或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少数无明显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其中原发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21例,回肠6例。GST肿瘤最大11 cm×10 cm×7 cm,SIST肿瘤最大14 cm×10 cm×5 cm。GST组与SIST组肿瘤直径<2、2~5、5~10、>10 cm分别有40、23、17、3例和7、11、13、3例。GST组肿瘤直径<2 cm者占比明显高于SIST组[48.2%(40/83)vs20.6%(7/34),χ2=7.647,P=0.006]。

2.3 CT征象比较

两组肿瘤内部情况、有无坏死或钙化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形态及生长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图1、2)。此外GST组1例患者存在肝转移;SIST组3例存在肝转移,其中2例合并淋巴结转移。

表1 两组CT征象比较 n(%)

图1 典型病例1(患者,男性,50岁,GST)CT图像

图2 典型病例2(患者,男性,63岁,SIST)CT图像

2.4 MS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CT值比较

GST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SIST组动脉期增强扫描呈速升一缓降型强化。SIST组MS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CT值明显高于G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MS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CT值比较

2.5 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比较

GST组CD34阳性率明显高于SIST组(P<0.05),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此外SIST组患者病理学危险程度分级中高危患者占比明显高于GST组(P<0.05,表4)。

表3 两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结果比较 n(%)

表4 两组患者患者病理学分级比较 n(%)

3 讨 论

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之一,为一种潜在恶性的间质性肿瘤,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约占胃肠道肿瘤的l%[9]。GIST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本研究中117例GIST患者有81例(69.2%)≥50岁,中位年龄为58岁,此外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GST与SIST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IST患者术前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其中GST患者以腹痛、腹胀为首要表现,SIST患者主要表现为黑便或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好发于空肠等。

GIST是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特别是SIST更易发生转移[10],本研究83例GST患者中仅1例发生转移,而34例SIST中3例发生肝转移。NIH此前对GIST进行了危险分级,提示分级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本研究证实SIST患者病理学危险程度分级中高危患者占比明显高于GST患者,提示SIST较GST更具有侵袭性,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GST患者肿瘤直径<2 cm者占比明显高于SIST患者。王春云等[11]通过对比分析SIST与G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SIST肿瘤直径更大,更容易侵犯临近组织或脏器,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多数<2 cm的GST患者可通过内镜诊断及内镜下切除病灶,而直径<2 cm的无症状SIST患者往往很难被发现病灶[12]。

GIST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因MSCT具有扫描范围广、时间短、图像清晰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GIST检查[13]。本研究对比观察GST与SIST的CT征象,结果显示两组生长方式及形态存在显著差异,SIST突破肠壁向腔外生长,呈跨壁生长,且较GST更易出现不规则或分叶征象,需要说明的是,肿瘤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改变与肿瘤侵袭性有关[14],提示SIST生长更迅速,侵袭性更强。此外GST平扫CT及3期增强扫描CT值均低于SIST,在3期增强扫描中,GST呈渐进性强化,而SIST呈速升-缓降型强化,提示这可能与SIST具有丰富的供血动脉相关,在进行研究时发现几乎所有的SIST患者增强扫描可见肿瘤供血动脉,而GST组仅较大肿瘤者可发现供血动脉。

GIST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目前常用的诊断间质瘤的标志物有CD117、DOGl、CD34及Ki-67增殖指数等[15]。本研究证实GST与SIST患者CD117、DOGl、Ki-67阳性率均较高,提示可通过上述指标诊断GIST患者。以往GIST诊断多以CD117阳性表达为诊断标准,但一些研究[16]指出,CD117在其他间叶性肿瘤中也有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应用价值。甚至近年来有研究[16]认为,DOGl在诊断GIST时其特异度和灵敏度等同于甚至优于CD117。因此,笔者认为可通过上述指标联合检测以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度。此外本研究发现SIST患者CD34阳性率明显低于GST,提示在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时需通过其他指标予以弥补。

总之,GST与SIST的CT征象、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有所不同,SIST较GST更具有侵袭性,肿瘤恶性程度更高。不过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导致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有待后续扩大样本继续研究。

猜你喜欢

征象病理学影像学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
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临床研究及超声及CT的征象分析
PBL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5有梅生,不!不仅是梅生 之友与梅生共同开启“世遗影像学”大门
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