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核心要求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向性分析与思考

2022-07-13文/甘

体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技能

文/甘 琼 杨 威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了改革3.0版。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新要求,系统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改革实质,才能保证新课程教学改革不偏向、不走形,才能有力推进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新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为一线体育教师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改革要点和核心要求提供参考。

一、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和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广大体育教师容易把关注点放在课标的变化上,从本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新课改,这容易导致理解偏差。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跳出体育学科站在整体教育改革的高度,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置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育人价值中,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探析和挖掘其课程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贡献。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由注重能力升华为发展素养

从三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表述看,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经历了“突出健康-增进健康,培养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与变化。三次课改在课程性质方面都强调了“健康”目标,同时课标从上一轮课改的“注重能力”变化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是中性的,而素养是有方向性的;能力预示着可能性,素养体现着必要性;能力更强调能做什么,素养更强调愿做、应该做和希望做什么。素养基于实然而趋于应然,融二者为一体,凸显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的价值意义。”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升华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看,《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加强化和凸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要求超越运动技能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转变,让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升级为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是结合课程的性质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从课程目标导向看,本轮课改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实则是将前两轮课程改革关注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育内化机制的一种深化,核心素养是受教育后内化于人的内在结果,具有具身性和应然性,体现了不断从“物”走向“人”的一种迭代升级,真正实现教育回归到落实立德树人的轨道上,让课程“目中有人”。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表象性能力目标的达成等同于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取向;有利于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的视角,特别是使学生从基于实然向趋于应然的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来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基于发展核心素养育人要求,系统把握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对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评价培养人的成效等较为系统、理性的具有指向性的课程价值观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了各学科课程应遵循的“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改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五大基本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要基于五大基本原则,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义务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总要求,系统分析其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践行新改革。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育人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从“运动能力”素养看,既包含“体能”,也包括“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更强化了“体育展示与比赛”,“运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内涵的发展要求,必须确立指向“健康第一”的目标,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同时,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征以及指向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技战术掌握和运用能力,特别是强化“体育展示与比赛”这一从能力到素养发展的学科深度实践及素养持续发展与迁移的关键内涵,必须确立“教会、勤练、常赛”这一关键性课程理念;从“健康行为”素养看,健康行为包含“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等素养内涵,该素养发展不仅要求知识能力、意识习惯,更强调的是趋于日常生活学习中行为的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等具身性行为素养的实践与迁移,该素养的发展要求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改革教学方式、运用综合性评价、体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创造积极、和谐、公平、竞争、向上等课程教学指向,确立“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课程理念;从“体育品德”素养看,体育品德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指向从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立性的内在品质,向发展学生在有对手、裁判等运动实践中外显性的道德修养,乃至向发展学生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高度认同的社会性体育伦理品质上纵深、整体和协调发展,这一素养必须“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必须让学生在“教会、勤练、常赛”的深度学习与实践中发展高尚的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一致性指向通过学科实践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向趋于生活、趋于社会的教育应然方向深化,只有通过学科技能化、情景化、生活化乃至社会化的实践,才能使知识技能内化、转化、升华为核心素养,三大核心素养密切联系,互相影响。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体现全方位育人的价值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基于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确立了“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六个方面的课程理念,体现了从“教育思想”“学科追求”“课程论”“方法论”“学习评价”到“教育公平”的课程教学与育人系统的、全面的思想观,既遵循了义务教育课程的“五大原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理念最为系统、完整的一次。只有整体、系统地认识与理解课程理念,才能正确指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让新课改落地不“变味”、不偏向。

三、基于课程教学的一体化导向,正确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整体设计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最为实质的问题,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地。本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内容基于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全面性、基础性以及强化学科实践、加强综合性学习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总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一体化的整合和呈现。理解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和结构化一是要从“幼小衔接,学段衔接”的角度看课程内容结构的纵向衔接;二是要从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实践性、综合性等要求看课程内容结构的横向关联。

(一)运动技能由基础性多样性向专项化纵向衔接发展

根据学生运动能力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从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五大内容进行了系统安排和设计。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内容结构(表1)可以看出,在运动技能内容上将水平一设置为“基本运动技能”,以夯实运动基础为主,也体现了注重从幼儿向小学生学习的幼小衔接和基础性的特点;将水平二和水平三设置为六类专项运动系列的学习,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体验,体现了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化的特点。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化还体现在对具体运动项目学习的要求上(表2),让学生有1~2个项目或同系列项目组合的学习和体验,并要求各水平学练的运动项目可以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不同,体现了多样性也可趋于相对专项性的特点;初中(水平四)的专项运动技能由小学六类逐步压缩为四类中各1项,到初三可进行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体现了向专项化发展的特点。从上述内容结构分析,《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整体课程内容设置上体现了从“重基础、多样化向专项化发展的纵向衔接”“专项运动系列和项目横向多样”的一体化理念,使学生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为进入高中选项教学衔接夯实基础。

表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内容结构

表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六大运动系列中运动项目学习内容要求

(二)体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横向关联贯穿始终

鉴于水平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水平一学习内容设置为基本运动技能(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操控性技能),其内容特点本身体现了平衡、灵敏、协调、柔韧、控制等基本体能的发展,因而未另专门设置“体能”内容。从水平二至水平四一致性地设置了“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等11项基本体能,并要求在各专项运动技能教学中安排适宜的相应专项体能,既体现了体能与技能的关联,也体现了从小学到初中体能发展的一致性和全面性。同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贯穿于义务教育学段学习始终,既体现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高度融合,也体现了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多学科的有机关联,通过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四、基于专项运动的项目化学习,构建实施运动项目大单元进阶性教学

本次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一项重要变革,是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结构化,是以专项运动系列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大单元的学习,这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技能项目化学习,理解构建运动项目大单元进阶教学的要求,才能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加强专项运动技能深度学习

为了改变以往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知识技能的碎片零散及静态孤立不体系、低级重复及进阶层次不分明、脱离情境及教学运用不实际等现象,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运动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强调专项运动系列横向多样的基础上,更强调专项运动项目纵向的结构化学习。通过不同专项运动系列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专项运动项目的情境中深度参与、深度理解、深度运用和深度感悟,来挖掘学生对知识技能结构化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在主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品格的综合效应,发展体育品德、健康行为和解决真实运动以及健康健身问题的关键能力。为了保证体育与健康运动项目的结构化学习,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提出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化运动中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技能学习的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应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的运动技能项目化的学习模式既指向了运动技能“教会、勤练、常赛”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从学科知识技能本位转向运动项目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二)实施主题性大单元教学强化运动技能的学习实践

深度学习运动项目应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想方法,开发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本质的真实运动和健康健身生活的方法、原理等大概念、大主题或大任务等课程教学形态,并基于大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构建进阶性的主题大单元开展基于真实运动及生活情境的深度学习,增进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化联系,加强知行合一,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实践。水平一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可借鉴“技术主题”理论围绕运动概念和动作技能相结合提取相关“大概念”构建进阶性主题性单元,例如“不同方式的投掷”。单元的构建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具有生活化、综合性、活动化的特点,强化学生学习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创设生活情境,关注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体验等亲身参与的活动中获得具体直观的经验,形成动作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大单元学习。水平二以上的专项运动系列学习,可借鉴“项群理论”“概念体育理论”“核心技术理论”等理论支撑提取大概念构建大单元教学。例如根据“项群理论”开发提取“隔网对抗性项群”中的共同原理、方法等“大概念”,基于大概念构建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项目的进阶性大单元,使一个项群共同的学习规律显现出来,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教学效益。专项运动项目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要注意课程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同时每一个大单元要体现运动项目学习的完整性,例如从球类项目第一个大单元构建就要让学生接受相对简单但比较完整的基本技术、技术组合、简单的游戏或比赛方法,落实“学会、勤练、常赛”,让学生进行完整和结构化的运动学习和体验,形成丰富的、深刻的运动体验。

五、基于素养立意的结构化评价,全面发挥水平学业质量标准导向功能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之一,增加了依素养发展水平来描述的学业质量标准。这一变化将对改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缺乏依据导致评价不足等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评价理念、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基于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和导向的,凸显素养立意的课堂教学评价、学习单元评价、指向水平学业质量达成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引导和倒逼教学过程、课程内容等从考知识技能向考素养转变,强化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一)突出素养立意的情境性结构化评价导向

依据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将从理解、反复练习、训练式教学走向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教学;从先学后用为特点的能力培养观念走向以做中学、用中学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从先零后整、碎片积累的组装式学习走向应用驱动、且做且学的整体性学习;从更关注知识、技术学习的系统性、准确性走向更关注对完整运动的实践领悟的深刻性、迁移性;从更看重学习的结果水平走向更看重学习的过程特点。因而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评价要坚持“无应用情境、无过程评价就无知识技能和素养评价”的理念。监测点必须“生长”在运动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或应用知识技能的“土壤”之中。因此,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评价走向整体性、结构化评价的导向,在素养立意的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中进行评价。

(二)构建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综合性评价方式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结合学习内容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制定了“水平学业质量标准”,让学生素养具体化、鲜明化。从学业质量标准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评价运动能力的发展上,既要评价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提高程度,更注重在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展示或比赛中的表现;在评价健康行为方面,既要考查健康知识与方法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日常体育锻炼情况、在体育运动和生活中运用健康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情绪调控与环境适应、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在体育品德方面重点评价其学练、展示或比赛中表现出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等。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牢固树立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构建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具体评价量规应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在评价主体上以体育教师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目标达成、素养生成等进行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利用运动监测设备记录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和运动负荷,准确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等。通过综合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核心技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拼技能,享丰收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