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7-13陈晓清

高教学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雨课堂教学改革

陈晓清

摘  要: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有益于转化疫情线上教学新鲜感,适应高校线下教学新常态;破古代文学教学因循之僵局,启混合式教学多元之活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对混合式教学的探索还停留在较浅层面,没有对学习主体学习行为的实质性改革,研究角度的丰富性有所欠缺,仍有较大开拓空间。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内容包括改革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的传递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培养目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积极地投入到改革实践当中。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雨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096-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training certification, the reform of mixe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beneficial to transform the freshness of online teaching and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of offlin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reak the logjam of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timulate the pluralistic vitality of mixed teaching. The explor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in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still at a relatively shallow level, and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reform of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the learning subject, so the research angle is not rich enough, and there is still a large space for exploration. The reform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the transmiss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wa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reading the whole book.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Teacher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hould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practice.

Key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rain classroom; PAD Class; teaching reform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引导全国普通高校“新师范”建设。如何培养高质量师范类应用型人才,如何让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扎实,如何提高师范技能,如何提升信息化素养等等,都是接下来教学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师范专业认证推动师范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则排在首位。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教学的创新设计,以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为辅助,增强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達成师范专业认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转化疫情线上教学新鲜感,适应高校线下教学新常态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高校教师把教学阵地从教室转移到了线上,而这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教育变革的重要实践,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互动模式等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把疫情时期在线教学“新鲜感”转化为中国高等教育“新常态”,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何汲取全线上教学的宝贵财富,继续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范式,也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新挑战。早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丰富信息,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既确保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学科素养教学核心,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灵活而熟练地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成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常态。

(二)破古代文学教学因循之僵局,启混合式教学多元之活力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对应师范生毕业要求为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综合育人及学会反思等四方面,该课程是中文专业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范生以后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近年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图片、影像等资源层出不穷。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优质电视节目在全民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图片、影像、名家讲坛等资源已经相当丰富。近年来,中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建设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优质资源蔚为大观。身处“互联网+”时代,学生对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易接受。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还停留在围绕文本授课、教师主导、课堂沉闷的僵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师范认证理念,要以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为培养目标,就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讲解文本的方式来进行古代文学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改革的热点,已经在很多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相关改革却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色,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选择传统教学模式,苦于扮演面面俱到的知识点传授者的角色。而混合式教学会推动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思考的组织者。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上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能力,是师范专业认证给新时期师范院校专业教学指出的新目标。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锻炼。而混合式教学有更灵活多样的线上线下学习,也更有利于开展合作式、探究式教学,能更有效地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师范人才。

(三)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也随之兴起,但现有研究数量有限。知网检索仅见相关论文11篇,尚未见专著。论文或从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角度来研究,有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的三维教学模式设计;有分为课程教学规划、执行课堂教学、学生成绩考核、教学效果评价四大模块;也有分为搭建课程数字化资源平台、设计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过程监管、面对面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式素质教学、混合式教学考核设计等六个环节;或思考混合式教学的意义,認为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认为混合式教学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拓展性的特征,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从师范专业认证角度探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知网检索仅见相关论文1篇,即《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对照师范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以及为谁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等根本性问题,在课程设置、师生角色定位、优化考核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思考。上述成果都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从实践出发印证了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对混合式教学的探索还停留在较浅层面,没有对学习主体学习行为的实质性改革,研究角度的丰富性有所欠缺,仍有较大开拓空间。

二、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非师性”,能力培养被窄化

本专业兼具师范教育性质,师范生们要掌握如何转化知识,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种种条件受限,学生在具体教学场景中训练和体验的机会较少。结果就是,学生们只知道“应该怎么理解诗词”,却不能真正地学会理解诗词,更不能真正地会教诗词。简而言之,本课程教学有所偏废,对本专业学生“读说写教研创”核心能力培养不完备。

(二)内容方式“识记性”,学生主体被淡化

中国古代文学Ⅲ课程教学普遍停留在“你讲我听”的落后教学方法层面,如讲授作家生平、作品、艺术特点等知识,学生疲于死记硬背,自然味同嚼蜡。如果只一味重视文学知识讲解,会稍显枯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陷于被动学习状态。输出与接受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体性无法凸显,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

(三)学习取向“肤浅性”,人文精神被矮化

本课程知识密度高,短短一个学期,基本上每个知识板块只能浅尝辄止,深入学习自然受限。人文精神、爱国情怀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信心的培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无法充分开展。因此,学生缺乏对古典诗词的深切体验和深入思考,也就无法通过古代优秀诗歌作品,建构诗词的生命意义,进而理解诗词中国的精神意义。这样的课程教学缺乏深刻性和意义性。

(四)课程评价“单一性”,学习过程被淡化

课程评价还是传统的以期末书面考核为主,侧重诗词背诵、文学常识等识记能力的考核,没有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培养目标,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阅读、分析大量古代优秀文学作品,除了代表作家、作品、重要文学现象、流派等的认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独立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训练写作、赏析作品、分享体会、交流讨论、协同学习的过程,也应纳入课程评价当中。

三、改革的内容

师范专业认证运用成果导向和评价机制,聚焦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培育,强化师范专业内涵建设,引导专业持续改进。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而且能将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多媒体资源融入教学之中,补教材之不足,同时改革培育机制,有助于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养成,提高师范人才质量。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1. 改革教学课程设计:本课程借助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碎片化学习的灵活性,创新中国古代文学Ⅲ课程的教学设计,把传统教学的45分钟学时,升级为课前推送优质教学资源,课中讲授、讨论及答疑,让学生实时答题、弹幕互动、投稿,课后推送拓展资源等三个部分,促进学生信息反馈,实现师生互动,形成评价体系等等。这三个板块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如图1所示。

2. 更新知识的传递方式:改变以往中国古代文学Ⅲ仅讲解文本的传统授课方式,借助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丰富信息,智能推送课程资源,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在线开放课程等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中国古代文学Ⅲ课程教学中,变单一的文本学习为可视化的信息碰撞。如在学习唐诗时,引入中山大学在线课程唐诗和唐宋词经典导读;学习宋词时,引入浙江大学在线课程宋词经典,纪录片《苏东坡》等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丰富地感受宋词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能力”协同培养

1. 对分课堂“亮考帮”,促进学生协作学习,发挥同伴效应

本课程把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与雨课堂这一教学工具相结合,实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深度交流。具体操作时,一是把课堂时间分为两半,一半为教师讲授,对教学内容做引导性讲授,点明重难点,指出价值、意义,开辟想象和探索的空间。一半为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内化吸收、总结收获,教师适当答疑,最大程度上实现个性化学习。这一过程中,会借助“雨课堂”,发送主观题等, 围绕“亮考帮”① 小作业,开展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当堂展示,增强学习过程与体验,促进深刻反思,总结收获,学会提问。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个人建构,以用促学;小组讨论,通过交流互动更正、深化认识,实现社会建构。用高阶目标带动琐碎内容的学习和低阶活动的操练,缓解单调、枯燥。“雨课堂”的高阶应用,可以灵活设置投票、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主观题等多种形式习题,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学情。学生平时还可以通过弹幕、答题、讨论区发帖等方式来向老师提问,反馈。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渠道更多样化,更全面,更深入。如图2所示。

2.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存在“只会学习,不会运用”的情况,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师范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实践教学。如“亮考帮”学习环节中,就有“考考你”的内容,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同时,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诗词微课制作”小组学习活动,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中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诗词篇目,组成学习共同体,互相协作,最终提交一次完整的诗词微课作为小组作业。学生以图片、音频、文字、视频等形式提交活动情况,图文并茂,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一活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让学生实践了诗词教学。

(三)“课程+思政”双向育人

本课程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使命,教学内容与思政的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很多思政教育理念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中国优秀诗词作品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优秀经典作品所折射的精神内涵与智慧源泉都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讲授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渗透思政教育,如通过对唐宋时期代表作家生平历史的介绍,以古代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的人格成长;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解读与分析,引入情感维度,在教学共情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深入挖掘和阐发唐宋文学当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四)“个人+小组”过程评价

本课程改革评价方式,真正做到过程性评价。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网络平台数据及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数据,形成大量学习轨迹记录,如签到、发弹幕次数、投稿次数、预习浏览次数、浏览时间等等。课前、课中及课后,各种习题的成绩统计,都能就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量化数据。诗词背诵,也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抽查背诵方式,费时费力。而借助雨课堂的填空题形式,课堂上只需抽出5分钟时间,轻松完成抽查检测,且系统自动批改,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有“亮考帮”讨论结果,诗词微课制作小组活动等成绩统计,都可以提供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分析。

四、结束语

师范专业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一个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拓展多环节教学,更切合学生碎片化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要旨,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反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交流、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以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对师范类课程和师范毕业生的要求为基准,提升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和考研的竞争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锻炼语文教学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个人表达和小组协作学习创造条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与意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语文教学,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语文教学。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积极地投入到改革实践当中。

注释:

①亮闪闪:总结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考考你:把自己弄懂的,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挑战别人;帮帮我: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來。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于歆杰.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9(5):14-18+28.

[3]范秀君.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9(12):88-91.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雨课堂教学改革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