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路水泥稳定基层裂缝分析及处治与预防研究

2022-07-12张振

大科技 2022年27期
关键词:铺筑路肩压实

张振

(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地方公路管理段,云南 景东 676200)

1 概论

1.1 从业经历

从业以来,笔者参与了普洱市景东至文东高速公路工程(下文简称景文高速公路)等7 个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在路面施工过程中,这些项目的基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纵向、横向、鸡脚状、蛛网状、龟裂等开裂现象。施工经历为本文的论述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数据。

1.2 裂缝病害引述

笔者从2013 年至2021 年1 月全过程参与了普洱市景文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水稳基层出现了上述各种裂缝。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公路基层裂缝一直困扰着公路建设者,笔者以景文高速公路上运用的裂缝处治措施和预防方法为基础,对各种基层开裂的原因进行认真、细致、全方位的分析,并探讨了各种处治措施和预防方法。

2 裂缝的种类、特征

2.1 纵向裂缝

(1)特征。景文高速公路水稳基层于2018 年1—8 月陆续施工结束,后多个路段在距离中线8.0~8.5m 位置处出现纵向裂缝,且大部分纵向裂缝形状很规则,裂缝平顺、平直近于直线。

(2)采取的观察、观测方法和手段。①用钻芯机的钻头骑在裂缝上对水稳基层钻芯取样(钻到底基层顶面标高),据芯样和孔壁观察有以下3 种现象:a.分两层摊铺的水稳基层,从上而下开裂,一直裂到底基层顶面,裂缝上宽下窄;只有少部分裂到基层分层摊铺的层间。b.从水稳基层底面由下向上开裂;少部分裂缝发展到基层分层摊铺的层间错开10~20cm,但总的趋势是一直向基层顶面上开裂。c.在钻芯孔底部用抹布把水吸干,经过2h(期间没有下雨或人为干扰)后观察发现孔底渗出清澈的水。②骑着裂缝上挖长1.0m、宽0.6m、深度至底基层顶面标高的观测井,在观测井的底部抹5cm厚的水泥砂浆,用于观察裂缝是否继续发展;经一周的观察,底部水泥砂浆顺原裂缝明显开裂。③在多处裂缝的两侧设置固定的观测点,定期采用仪器观测沉降量和位移量。

2.2 横向裂缝

(1)特征。横向裂缝与纵向裂缝出现的时间是同步的,裂缝多数平直、平顺、有规律的垂直于路线中线,间距10~20m 之间分布。

(2)采取的观察方法和手段。采取与纵向裂缝相同的方法、方式进行观测,数据与纵向裂缝同时汇总。

2.3 鸡脚裂、蛛网裂、龟裂

特征:此类裂缝无规律,不规则;中、大雨过后裂缝区域顶面泛出水印或浅黄色泥浆的咀泥。

3 裂缝成因分析

3.1 路基沉降

路基沉降是形成裂缝的主要原因,具体有以下两点。

3.1.1 雨季因素

景文高速公路项目处在普洱市景东县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水充沛集中、温差大的特点。雨季路基工程在雨水的侵蚀或渗透下,路基强度衰减反射水稳基层开裂。

3.1.2 路基路面排水不畅

(1)边沟和路肩排水。混凝土边沟或混凝土路肩阻挡了底基层排水,地表水沿着基层与边沟或路肩的连接处渗入路基,使路基软化强度衰减,反射到水稳基层开裂。

(2)中央分隔带排水。路基中央分隔绿化带底部设有一条25cm×20cm 的纵向渗沟,渗沟上面铺设土工布隔渗层,顶部铺设反滤织物(土工布),内部为碎石填充,中央分隔带纵向排水管采用带孔HDPE 双壁波纹管,横向排水管为HDPE 双壁波纹管;横向排水管把从中分带汇聚的水引入边坡泄水槽排出路基以外。由于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致使中央分隔带的纵、横排水系统阻塞,地表水渗入路基,路基强度衰减反射到基层开裂。

(3)底基层排水不畅。C20 混凝土路肩每10~20m埋设ϕ10PVC 排水管。埋设排水管施工不规范,使底基层向边坡外排水不畅。底基层饱水后有两个作用:①所饱含的水在昼夜温差的膨胀收缩反复作用下涨裂水稳基层;②所饱含的水渗入土路基使路基软化强度衰减,反射到水稳基层开裂。

(4)墙背、涵背回填。施工单位没有重视墙背、涵背回填的重要性;或没有严格按照三背回填规范要求的施工工序进行工程质量控制,从而造成墙背、涵背回填沉降反射到水稳基层开裂。

(5)工后沉降。景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路基经过川河沿岸的坝子,属于河流沉积地质,地基软弱,容易发生工后沉降。

3.2 施工期间形成的纵向裂缝

3.2.1 施工纵缝

(1)纵缝情况与分布规律。在填方、挖方和半填半挖路段内均出现了连续的纵向裂缝;多处基层纵向裂缝位于距离中分带路缘石5m 或8m,且平直、距离长。根据裂缝位置钻芯取样和挖观察坑观察发现:基层纵向裂缝大多数上宽下窄,骨料分布不均、存在混合料离析情况。

(2)纵向离析带造成的纵缝。基层采用两台摊铺机分幅梯队施工:两台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分别把混合料搅拢到中间连接位置时容易出现离析。对这个离析部位钻芯取样分析其原因是:离析部位骨料增多,水泥和细集料的混合物减少,此时的混合料水分极易散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泥发生水化反应后,随着水分减少,离析部位形成的强度比其他密实部位偏低,集料间粘结力减小从而容易开裂。

(3)主线与匝道交汇处施工。由于这个区域路基宽度逐渐变化,施工组织不便;摊铺基层时普遍采用固定宽度的摊铺机先把主线铺筑完成,稍后或过一段时间后再铺筑交汇部分的三角区域,这就形成一条施工缝,这条施工缝极易开裂形成纵向裂缝。

(4)基层长时间暴晒。基层施工完成后由于没有在短时间内铺设稀浆封层和沥青面层(延误2~3 个月),且当地昼夜温差大,加剧了离析带纵向开裂的程度。

(5)未有效管制交通。基层施工完成后大型重载运料车相继在未满养生期的基层上面通行;基层早期强度较低,在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下,基层抗拉、抗折强度不足,加剧了纵向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3.2.2 温缩纵向裂缝

(1)骨料特性。景文高速公路水稳基层采用河流滩涂砾石作为骨料。筛分出来的砾石骨架材料因没有经过破碎,骨料之间的嵌锁能力较小;另外含泥量难以控制,这就造成水泥稳定砾石基层抗弯拉能力较差。

(2)基层铺筑施工工艺。由于基层设计厚度(主线)为36cm,如果按一层铺筑完成,极不易控制压实度和平整度,且摊铺机一次性铺设约45cm 厚(含松铺厚度)的混合料难度太大,不易控制,所以采用分两层湿接法铺筑。上下两个水稳基层的层间抗温缩变形能力不一致,形成纵向裂缝。

(3)基层的养生[1]。养生对基层至关重要,特别是基层的早期养生。在早期强度形成过程中如果不能补充足够的水支持水泥的水化反应,强度就会迅速衰减,裂缝就在所难免。

(4)路肩结构的变更。景文高速公路路堤的路肩变更为采用断面尺寸为宽40cm×高104cm 的C20 混凝土路肩,混凝土路肩埋置于路床顶面以下30cm;在每隔10~20m 混凝土路肩内,且位于底基层中部标高位置横向埋置一根ϕ50mm 的PVC 管,并与路面排水方向向下倾斜1:1.5 的坡度的泄水管。这样的变更容易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把原设计是在路床顶面满铺底基层,利用底基层的沥水特性向路基外均布面排水的原理,变为通过泄水管的点与点方式排水。这就使底基层向路基外排(流动)的水汇聚在底基层与混凝土路肩连接部,再利用路基的纵坡流到泄水管,由泄水管排出路基外;当路线纵坡不大或者在超高路段时,水有‘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大部分水就在底基层与混凝土路肩连接部酥松或欠密实部位向下渗入土路基,使土路基软化强度衰减,反射到水稳基层很规则的纵向开裂。②混凝土路肩阻碍了水稳基层温缩变形释放出来的应力,使这个应力得不到消散或分散。在这个应力作用下就把水稳基层在距离混凝土路肩边缘一个比较均匀宽度范围折断,从而形成规则、平直、长距的纵向裂缝。经过现场调查发现,由温缩变形应力形成的纵裂在超高段落更严重,因为超高外侧有混凝土路肩与中分带纵向混凝土排水沟,共同夹嵌着水稳基层,阻碍基层的温缩变形应力,更容易在同一个位置形成纵向裂缝。

3.3 施工期间形成横向裂缝

3.3.1 施工横缝

(1)横缝情况与分布规律。在填方、挖方和半填半挖路段内均出现了连续、一致的横裂,裂缝平直、平顺、有规律的垂直于路中线,间隔10~20m 之间分布。

(2)施工接头横缝。每次或每天基层施工的开始和结束都会形成一个接头。基层接头处压实度不足,下次施工时没有对前面结尾处实度不足的混合料完全挖除,一段时间后施工接头就出现了横向裂缝。

(3)涵洞位置裂缝。涵背施工难以控制是产生基层横裂的主要原因。路基土方填筑、路面底基层和基层施工时,在涵洞位置得不到连续、均匀的压实,即压路机行进到涵洞或经过涵洞顶面时为了避免损伤洞身或盖板,驾驶员都把压路机振幅调低或静压通过,造成涵洞前后土方、底基层和基层压实度不足,从而反射出基层横裂。

(4)桥头搭板横缝。搭板与基层连接处基层横裂是路面常见病害之一。这取决于搭板与基层的物理特性,即搭板是钢筋混凝土刚性结构,而底基层+水稳基层是半刚性结构,搭板与基层的回弹模量不一致,两者的回弹变形量不一致,导致基层横裂。

3.3.2 温缩横向裂缝

温缩效应产生基层横裂缝与纵向温缩裂缝的成因是一致的,都与混合料的骨料特性、施工工艺和养护有关。上文中从基层的材料、天气、气候、施工组织等相关的内因和外因论述了产生裂缝的原因。

4 基层裂缝的处治和预防措施

上文为基层裂缝的特征和成因分析,笔者将以景文高速公路建设中处治和预防路面基层裂缝的实践经验作为探讨、研究的基础,具体从以下3 个方面展开论述。

4.1 提升路基填筑工程质量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沉降必然会反射到基层开裂,经分析研究,可以用以下3 项措施来提升路基工程质量。

4.1.1 控制路基填料

(1)通过建设单位监管,监理和第三方试验检测单位多方、多渠道、多点控制进场筑路材料的质量。必须从取土(料)场、运输过程到铺筑现场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监督、管理,经试验检测不合格的筑路材料不能进场。

(2)改良土质填料。土质路基的96 区(上、下路床80cm 厚的土路基)按70%的天然砂砾石和30%的土进行掺配改良,提高填料的透水性,降低液限等,进一步改善填料相关技术指标,使路床顶面压实度≥98%,提高路基强度。

(3)做好特殊地基或软土地基路段施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特殊地基或软土地基路段路基土方填筑施工,坚决把不合格的土清理出路基外,采用天然砂砾石或透水性好的材料换填。

4.1.2 完善路基防、排水工程措施

(1)地下水丰富地段,设置纵、横碎(片)石盲沟,把地下水排除路基外,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地基土体含水率。

(2)在构造物背后增设排水设施,如泄水孔、疏干孔、片石垫层、碎(片)石盲沟、碎(片)石渗沟等防止路面水渗进入桥、涵、墙背填方。

4.1.3 严格控制三背(桥台背、涵台背、墙背)填筑施工

(1)“三背”填筑可选用当地的石渣、天然砂砾、矿渣等透水性优良的材料回填;在高填方路段涵背或墙背的填筑,尽量选用棱角分明的填料进行填筑,而且施工时应注意填料碾压的平衡不发生偏移,以免造成涵洞或墙体受损。

(2)因场地特别窄小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采用小型压实机械压实或冲击夯。

(3)完善施工组织、完善施工工艺,强化施工质量管理,提高涵洞洞身两端路基填筑的施工质量。

4.1.4 严格控制路基填筑

(1)控制土的最佳含水量,保证土料在最佳含水量下填筑、碾压才能达到最佳压实度。如局部土质含水量较大,应通过翻晒来达到最佳含水量或更换此类土。

(2)半挖半填路基的结合部处治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施工。按照规范要求清理坡面、挖台阶、铺设土工织物,按试验路段得出的松浦厚度分层填筑逐层碾压到合格。

(3)严格按现行规范要求路基施工,调整适宜的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

(4)路基填筑施工中增加旁站监理工程师、质检员、技术员,多人次、全方位提高现场检测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4.2 基层裂缝处治措施

4.2.1 基层轻度裂缝处治措施

对于基层轻度纵向、横向、龟裂、蛛网裂裂缝,铺筑沥青层之前采用玻纤布或者抗裂贴固定。具体施工流程如下。

(1)对裂缝两侧各1m 范围进行清扫、吹尘和清洗。

(2)使用吹尘器吹除裂缝内灰尘,对于小于3mm的裂缝灌入高渗透改性乳化沥青;对于大于3mm 小于5mm 的裂缝,在裂缝里塞入麻絮再灌入热沥青。

(3)在裂缝两侧约60cm 范围内喷洒按照试验确定用量的改性乳化沥青。

(4)将玻纤布或者抗裂贴平铺在裂缝两侧,用木棍或胶辊碾压整平粘牢,并用水泥钢钉或U 型钉钉牢。

(5)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铺筑沥青层。

4.2.2 基层中度裂缝处治措施

对于基层纵向、横向、龟裂、蛛网裂,开裂程度较轻(大于5mm 小于10mm),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裂缝不再继续发展的裂缝,铺筑沥青层之前采用铣刨机铣刨一部分基层填补碎石沥青混凝土的办法,具体施工流程如下。

(1)基层纵向、横向裂缝处骑着裂缝铣刨5~8cm深,宽度与铣刨机刀片宽度一致的带状铣槽;如果是龟裂、蛛网裂选择能完全包含这些裂缝的铣刨宽度,深度5~8cm。

(2)对铣槽或铣刨范围进行清扫、吹尘和清洗。

(3)使用吹尘器吹除裂缝内灰尘,在裂缝里塞入麻絮再灌入热沥青。

(4)在铣刨内喷洒按照试验确定用量的改性乳化沥青,喷洒改性乳化沥青时要超出铣刨边缘60cm。

(5)将玻纤格栅平铺在铣刨范围内,并铺设超出铣刨边缘20cm,用木棍或胶辊碾压整平粘牢,并用水泥钢钉或U 型钉钉牢。

(6)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用与设计相一致的沥青下面层混合料铺筑、整平、碾压至基层设计标高。

(7)按工序进行下一道沥青结构层的铺筑。

4.2.3 基层重度裂缝处治措施

对于基层纵向、横向、龟裂、蛛网裂开裂严重(大于10mm)的裂缝,裂缝内壁有散落、有支缝,基层内部出现松散、脱空的裂缝,用如下措施。

(1)采用高压力灌注水泥浆(注浆)的修复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观测基层裂缝,缝宽大于10mm 且比较稳定不再发展、基层弯沉值小于容许弯沉值的路段或区域采用钻孔注浆的修复方法。①注浆是利用注浆材料的高膨胀、防水、早强、轻质、环保等优良特性应用注射系统将水泥材料混合物注射到地下,以达到填充脱空、排除积水积泥、加固地基,防止渗漏的目的。②注浆填充密封产生裂缝的内部空间,防止水分下渗,同时可以将基层和路床顶面的水分排除,提升基层的整体强度和承载能力。

(2)挖除病害基层重新铺筑基层。

通过一段时间观测基层裂缝,缝宽大于10mm 且纵向、横向裂缝较长、范围广,裂缝继续不断发展变化、基层弯沉值小于容许弯沉值的路段或区域就采用挖除病害基层重新翻压土路基、重新铺筑基层。具体施工流程如下所示:①通过业主、第三方检测、监理和施工单位四方现场调查确定挖除、翻压范围,挖除病害基层和底基层,清理、平整到到路床顶面。②在没有压实情况下对挖除后清理平整出来的路床检测压实度,压实度符合路床设计和规范要求的进行下一道底基层、基层补平施工。③压实度不符合路床设计和规范要求的,继续以30cm 厚为一个检测层厚向下挖掘检测探坑(探坑尺寸以100cm×100cm 为宜),每掘除一层都要清理、平整检测探坑以便检测压实度。④根据从路床顶面挖下去的深度和所检测出的压实度实测值与《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表中路床深度和压实度的关系,来确定土路基翻压深度[2]。如果符合压实度要求时,此时的探坑深度为翻压深度,此处标注出来的挖除范围内全部挖除到探坑深度,然后按土方路基填筑规程进行土方填筑到路床设计顶面标高。⑤如果不符合压实度要求时,继续以30cm 厚为一个检测层厚向下挖掘检测探坑,当压实度达到压实度标准表中规范要求的压实度,与这个压实度所对应的深度就是需要挖除翻压的深度。⑥以确定的挖除深度为基准,把挖除范围内的填土全部挖除直到该基准层。⑦清理平整、碾压后检测压实度;压实度合格后,按土方路基填筑规程进行土方填筑到路床设计顶面标高。⑧在重新回填的路床顶面检测压实度(如果挖除长度大于20m 的要进行弯沉检测),合格后进行下一道底基层、基层补平施工。

4.2.4 高路堤路基变形形成的基层裂缝的处治措施

在高路堤路段形成了长距离、变化多样的纵向裂缝路段。在路基边缘或路堤墙顶设置永久沉降观测点;经过长期观测,依据沉降观测数据确定有继续沉降、位移变化的高路堤路段采取如下处治措施。

(1)疏通路堤墙墙身的泄水孔,加密钻孔设置疏干孔,使墙背淤积的水分排除路基边坡外,降低土体含水率。

(2)在紧挨着路堤墙的外侧修筑抗滑桩,用抗滑桩挡住、加固路堤,避免路堤边坡滑动。

(3)在路堤墙的外侧堆土反压防护,此措施最有效,相较修建抗滑桩更经济、施工周期短,易于施工组织。

4.2.5 涵洞位置基层裂缝的处治措施

涵位基层裂缝主要以横向裂缝为主。经现场观测数据分析,原因是涵背回填土和涵顶填土压实不充分,回填土经过自然沉降反射到基层形成的横裂缝。采用混凝土面板置换有病害的路面结构层的处治措施,具体施工流程如下。

(1)在涵洞位置正上方以涵洞中心线向路线前进和后退方向标线,确定有横向裂缝病害的最佳范围。

(2)标线框出的范围使用小型挖掘机或电锤挖除有横向裂缝病害的基层。

(3)在涵背回填土范围钻孔(避开洞身和盖板),向孔内高压注射水泥浆填充有空隙、松散的内部空间,防止水分下渗;同时可以补强涵背回填土的强度,提升涵背回填土的整体强度和承载能力。

(4)安装传力杆:在基层挖除的两个断面侧方水平方向每隔40cm 钻孔,安装ϕ32mm40cm 的螺纹钢筋,嵌入基层20cm 深,外露20cm。

(5)清理、整平、压实原有的底基层,在底基层上面浇筑C30 混凝土补平至基层顶面标高;这样的混凝土面板如同一块‘盖板’扣在涵洞顶面,大大的解决了涵洞沉降形成的裂缝病害。

4.2.6 桥台搭板与基层结合部横向裂缝的处治措施

搭板与基层结合部产生横裂是公路路面常见病害之一,处治此类病害具体措施如下。

(1)在桥台搭板上呈梅花形状布置对搭板进行钻孔(孔深约2m),向孔内高压注射水泥浆,使搭板下的松散、有空隙的填筑物达到填充、补强、密实,以提升搭板下填料的承载能力。

(2)对于桥台搭板与基层结合部基层轻度横裂,裂缝两侧基层混合料无松散、无脱落的裂缝,在铺筑沥青层之前采用玻纤布或者抗裂贴固定。

(3)对于桥台搭板与基层结合部开裂严重(大于10mm)的裂缝,裂缝内壁有混合料散落、脱落、脱空,裂缝有支缝的情况用如下措施处治:①以搭板头为起点向路面基层方向量取2~3m 标出范围,把标定范围内的基层全部挖除,清理出路基外。②在挖除后的范围内呈梅花形状布置孔位对土路基进行钻孔(孔深约2m),向孔内高压注射水泥浆,使搭板下的松散、有空隙的填筑物达到填充、补强、密实,以提升承载能力。③注浆结束后,在紧挨搭板端头路床顶面下设置一条60cm×60cm的碎(片)石盲沟,出口一直延伸到路基边坡外;如果外侧有桥梁混凝土侧墙或路堤墙,对应盲沟的排水方向在侧墙或路堤墙上开一个60cm×60cm 的口,以利于盲沟排水。④安装传力杆:在基层挖除断面和搭板端头侧方水平方向每隔40cm 钻孔,安装ϕ32mm40cm 的螺纹钢筋,嵌入基层或搭板20cm 深,外露20cm[3]。⑤在清理、整平后的路床和盲沟上压实后铺设土工格栅,土工格栅边缘用水泥钉或U 型钉固定在基层挖除断面和桥头搭板上。⑥浇筑C30 混凝土补平至基层设计标高。连同底基层和基层的总厚度用混凝土补平的研究结果是:a.该挖除范围施工面较小,如果继续用设计的底基层和基层工艺施工不易控制,容易出现次生病害;b.底基层的排、渗水功能用搭板端头的盲沟代替;c.用增加补平混凝土厚度的方法提高承载力。⑦检测合格后进行下一道沥青路面的施工。

4.2.7 混凝土路肩与基层结合部纵向裂缝的处治措施

(1)对于结合部位开裂程度轻微、裂缝较窄的路段,可以灌注水泥砂浆或热沥青进行填充。

(2)对于结合部位纵向裂缝较宽、开裂比较严重的路段,可以使用低标号水泥混凝土进行填充。

(3)在混凝土路肩与基层结合部开裂路段的混凝土路肩上设置长期稳固的沉降观测点;定期对下沉情况进行观测,如果发现混凝土路肩继续有沉降,应对病害路段路肩下面路基进行加固处治。

4.3 基层开裂的预防措施

水稳基层开裂是公路路面普遍性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缓解、避免、遏制基层开裂,具体的措施如下。

4.3.1 完善路面排水系统工程

(1)路肩排水。在混凝土路肩外侧间隔10m 钻泄水孔,排水横坡较大的路段加密到间隔5m 钻泄水孔;泄水孔进水口底面标高应与底基层底面标高一致,且倾斜坡度与路面横坡(超高一侧除外)排水方向一致或略缓于路面横坡;超高一侧的泄水孔设置为1:1.5 坡比向路基边坡外倾斜。

(2)护栏排水。高路段堤路混凝土路肩顶面设计有钢筋混凝土护栏。在沥青上面层顶面间隔5~10m 把护栏钻通成孔作为排水孔。

(3)路基路面排水。要从路基初始就要完善做好盲沟、渗沟、沉井、疏干等基底和隐蔽排水工程的设置;地表要做好边坡堑沟、急流槽、拦水带、止水带、排水管,中央分隔带纵向排水管、排水沟,横向排水管、集水井、路肩排水管、泄水孔等排水工程的设置,地下、地表的排水设施要做到互联互通。

4.3.2 调整筑路材料

(1)用于底基层、基层的砾石过一遍联合破碎机,使砾石增加边条、棱角,以提高骨料间的嵌锁能力。

(2)在符合规范的范围内调整沥青中面层和上面层的集料配比;使集料筛分曲线走下限,并适当增加矿粉和沥青用量,以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孔隙率和渗水率,从而达到减少雨水渗入基层的数量。

4.3.3 调整施工组织

(1)提高养生效率。基层施工黄金时段都是在当年10 月至下一年5 月之间的干燥、干旱、高温的季节;调整基层养护措施:采用草席、土工布或薄膜养生、勤洒水,使基层时刻处在湿润状态。

(2)管制交通。特别是处在早期养护阶段的基层,一定要避免重载运料车在基层上通行。

(3)尽快铺筑沥青面层。基层养生期满各项数据检测合格后要尽快组织铺筑稀浆封层和沥青面层,沥青面层可以起到隔热效果,能有效避免基层直接处在高温下暴晒。

(4)编制科学、周密、可行的施工组织计划,并要适时掌握天气、气候、人、机、料、资金等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施工组织。

4.3.4 人为因素

(1)人是完成一项工程的主导。一项工程是通过无数个人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努力工作完成的;要提高人的责任心,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才能提高工程进度、保障工程质量;要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论学习、培训和研究,并科学运用于公路建设。

(2)加强各个岗位上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做好岗前培训和技术交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3)加强原材料的管控,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

(4)按规范、规程加强底基层、基层施工过程中的工地抽样检测,只有不遗漏、无死角的进行工地试验检测,才能及时、准确的提取当天的施工数据,便于指导施工。

5 结语

5.1 处治成效

本文对各类基层裂缝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按各种裂缝的特点、工程特性、适用范围、人机料要求以及经济性等方面采取科学、可行性、有效的处治措施。景文高速公路采取文中的处治措施实施后,经两年的缺陷责任期运营,路面没有出现较大的坑塘、凹槽、波浪、跳车等病害,所以本文论述的裂缝成因分析及处治措施与预防方法是科学、可行的,这对今后同类路面病害处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2 进一步研究和建议

公路水稳基层时常有开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从如下几点进一步研究。

(1)建议给路基工程一个回归“本性”的时间和过程。如土方路基填筑完成后能经历一个雨季或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那么因沉降反射的基层裂缝等病害就会减少。

(2)过渡式施工的可行性研究。如果让土方路基工程等着自然沉降,显然与我国蓬勃、强劲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悖,社会也等不起;过渡式路面施工的可行性研究和运用就应运而生,即在不影响通车运营的情况下,土方路基段落只完成沥青稀浆封层+沥青底面层+中面层铺筑(为了桥梁钢伸缩缝的安装施工,桥梁上按设计要求完成所有的路面施工),待通车试运营一年后再铺筑沥青上面层,这样可以在缺陷责任期内完成路面早期病害处治,即可以大大降低竣工后的路面病害,也可以降低公路后期的运营管养成本。过渡式施工也许是一个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铺筑路肩压实
多车道高速左侧硬路肩宽度的取值分析
抓落实要“放权赋能”——要压实责任,不要“层层加码”
“铺筑”远大前程
振动压实法在水稳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
一场直面问题、压实担子的大考
倒T型支挡结构在路肩病害整治中的应用
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鄂尔多斯长8储层的影响
公路沥青路面铺筑技术与质量管理探索
铺筑安吉绿色节能之路
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外有关应急车道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