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元代靳德茂墓出土陶俑的发式和帽冠

2022-07-12杜景丽

关键词:发式墓道头戴

□杜景丽

2007 年5 月, 焦作市中站区东王封村村民迁移元代靳德茂墓时,发现了一件陶俑头部。村民们立刻停止挖掘,并报告了焦作市文物部门。焦作市文物部门安排人员迅速赶往现场,清理墓葬。在长8 米、宽6 米、深7 米的墓道底部清理出84 件珍贵文物,其中,80 件为彩绘人物俑和车马俑,它们共同组成了一支庞大壮观的出行仪仗方阵[1]。

宋元时期,随着扎纸随葬品的兴起,用陶俑陪葬的习俗逐渐没落。 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材料来看,元代墓葬在我国元代考古史上发现较少,随葬陶俑的则更加稀少。靳德茂墓出土的大型仪仗方队彩绘陶俑排列有序,具有很强的写实感,是研究元代艺术史、雕塑史、服饰史以及元代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结构、丧葬礼俗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本文拟依托墓道中出土的这80 件陶俑,对元代人物的发式、帽冠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元代人物的发式

元朝是一个由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朝代。 在对待汉人的习俗方面, 元代统治者采取了宽松的政策。比如,没有要求汉人“剃发易服”。这一点,在靳德茂墓中出土的陶俑发式上有所体现。

蒙古族源于东胡系民族,与鲜卑、契丹等在族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时称“失韦”,隋唐称“室韦”。 元代蒙古族男子的发式承继了东胡系民族的髡发习俗。 其中的“婆焦”发式是蒙古族男子区别于其他各民族的最明显的标志。 据《蒙鞑备录》记载:“上自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这种发式,“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卤门者,稍长则剪之。 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2]。 靳德茂墓中出土的蒙古族驭马俑虽因头戴折檐软帽,不能清晰显示其发式,但根据其帽檐下露出两绺头发飘垂搭肩的形象,可以基本认定其为“婆焦”发式之一。 (图1)

图1 靳德茂墓道出土的蒙古族驭马俑

元代汉族成年男子的发式基本延续了周秦以来的传统, 需要绾髻束发。 束发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把头发编成辫子盘在头上(图2),另一种是把头发绑束成一个发髻(图3)。

图2 秦始皇帝陵武士俑

图3 北宋《听琴图》(局部)

靳德茂墓出土的汉族男俑及驭马俑,皆戴有帽冠,其发式的具体形状无法得知,但从陶俑幞头之外露出的形状上看,其头发是束起来的。 (图4)

图4 靳德茂墓道出土的汉族男俑及汉族驭马俑

元代蒙古族成年女子及汉族成年女子的发式基本相同,总体上可分为高髻与垂髻两种类型。高髻又称“峨髻”,顾名思义,是指在梳发时,将发梳绾至头顶。相对于高髻,垂髻是指将头发梳于头顶靠后位置或脑后,扎系成髻。 靳德茂墓中出土的女俑即属于这一类型。 其盘双髻于脑后, 发髻呈螺状,其间以发带相连。 (图5)

图5 靳德茂墓道出土的女俑

二、元代人物的帽冠

《释名·释首饰》曰:“冠,贯也,所以贯韬敛发也。 ”“冠”是古代人头上帽子的总称,用来表示官职、地位或礼仪。 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帽冠,它起到修饰头部的作用,在古代一般称为“首服”或“头衣”。

蒙古族对帽冠非常看重,认为“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帽子为上”。成年男子帽冠可分为暖帽、笠冠等。 其中,暖帽是冬季所戴之帽,以质地厚实的皮毛或织物为原料。主要有无檐的桶帽,翻檐的貂帽、毡帽,垂裙的风帽、搭耳帽等。笠冠为夏季所戴,由竹篾、藤条等制成。 其檐圆者,称为“钹笠冠”,其檐方者,称为“瓦楞帽”。贵族与平民皆着此两种帽子,只是在帽子的原料及装饰上有所差别。靳德茂墓出土的蒙古族驭马俑所戴帽冠为暖帽中的一种,前无檐,顶部圆状物突起,似披缨或饰物,帽后带披幅,可满足抵御严寒天气和风沙的需要。(图1)

汉族男子的帽冠沿用宋金的幞头。 《元史·舆服志》记载,官员的公服为展角幞头,仪卫服饰幞头则种类繁多,有交角幞头、凤翅幞头、控褐幞头、花角幞头以及制如幞头的学士帽、唐巾、平顶巾等[3]。靳德茂墓中出土的男俑,帽冠可分为4 类,分别为:(1)头戴黑色圆帽,帽顶打一软结垂于双耳后;(2)头戴黑色圆帽,帽顶打一软结于耳后垂至双肩;(3)头戴黑色幞头,上插花饰,后横穿一孔,原插有帽翅,已缺失;(4)头戴黑色幞头,上插花饰,顶上打一软结于耳后垂至双肩。前两类所戴冠帽为唐巾的一种,其为软裹巾式幞头,在幞头上面用巾子裹起来并打结。 一般戴这种幞头的人都是平民百姓。后两类应为《元史·舆服志》中所记载的平顶巾。 平顶巾顶部较平,于头顶打结,扎系成烦琐的花状。多为元代仪卫或仆役所用,用以显示所服务的主人的高贵。 (图4)

三、结语

元代民族融合,文化激荡,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化共生态势。 地域内的蒙古族、汉族和北方各大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冲突在服饰上得以呈现一种全新的面貌。 靳德茂墓出土的元代彩绘陶俑,虽不能使我们窥元代服饰全貌,但也可略见一斑。

靳德茂于1281 年致仕,1292 年逝世, 所在年代为元代早期。此时,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汉化程度浅, 汉族虽然接受了蒙古族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但在民族融合的同时,仍大量地保留了自己的传统。靳德茂墓出土的陶俑体现了这一特点,除蒙古族驭马俑外,其他汉族男俑及女俑,帽冠大多沿袭了唐宋时期的基本形制。

猜你喜欢

发式墓道头戴
启发式提问
《王文治论书绝句三十首之十二》
诗情画意:唐代女子的发与饰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浅析清代后宫嫔妃妆饰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
圣诞老人
头戴彩冠的冰脊龙
简评《墓道》中的宋若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