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砖石文化浅析

2022-07-12李根枝

关键词:砖石投壶画像

□李根枝

汉王朝是大一统王朝, 随着中央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程加快了,文化一统的趋势愈加明显,文化亦由纷乱多样最终趋向于大汉文化。 汉王朝推崇的文化在大汉疆域内是正统的官方文化, 但社会不同的阶层仍保留有本阶层各自特有的信仰文化。 画像砖石作为墓葬建筑材料在西汉中晚期开始流行, 东汉是其兴盛期,至东汉末年已逐渐式微。画像砖石多用于社会底层民众的墓葬中,画像题材丰富,文化内涵深邃, 画像砖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的精神追求,是社会底层民众的文化信仰物证,同时亦是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汉画像砖石文化的研究, 从中剖析出汉画像砖石文化的发展规律, 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民众是汉画像砖石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民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有局限性,在万物皆有灵思想的影响下,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对大自然的膜拜, 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形成了诸多信仰文化。 画像砖石在两汉时期主要是社会底层民众用于墓葬建筑的装饰材料,使用范围广、时间长,图案在大一统文化的影响下由民众自行选取,不同地区的画像砖石图案地区特征明显,逐渐形成有区域特征的画像砖石文化。

我们从画像砖石图案中可以看到远古时期已经存在的神灵图案和根据民众心愿加工创造出来的祥禽瑞兽(图1),可以见到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相一致的图案,也可以见到民众加以改造后, 能够为当时社会思想意识服务的图案(图1-5,图1-6)。 民众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影响下不断对自己所信仰的文化加以改进或调整,使其能够在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同时也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

图1 汉画像砖石上的祥禽瑞兽

神仙思想由来已久,至汉武帝时由最高统治阶层直接推动的求仙活动风靡全国,受其影响,民众加入求仙的活动中来, 社会上到处是求仙的氛围,神仙世界在民众不断改造中逐渐丰富起来,民众按照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构建起来的神仙世界完全服务于社会大众,神仙世界是民众心目中向往的地方。 神仙世界的至上者西王母在民间有着众多的信奉者,影响力巨大,以至于在东汉时期民众借着西王母的旗号发动了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 统治阶层推动的神仙信仰活动被民众接受后迅速风靡全国,神仙世界的成员逐渐固定下来,每个神仙成员的加入均是经过民众的甄别后并被赋予具体的职责和文化内涵,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自上而下的社会主流思想意识构建。 民众不间断地丰富神仙信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使其完全被民众接受和顶礼膜拜, 并影响到社会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这一过程我们认为是自下而上的思想文化构建过程,亦是社会思想文化的上下互动过程, 民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亦是文化的使用者。

汉武帝时全国开始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有各自的文化, 区域文化和儒家文化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并被民众接受,区域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有力的补充资源。 区域文化是社会底层民众依据自身精神意识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民众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在区域文化受到社会正统主流文化影响时,民众必然在尊崇主流文化的同时对区域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使区域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协调,既利于主流文化的推广,也进一步丰富了区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区域文化的生命力,也为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从画像砖石图案中可看到齐鲁大地上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和玄幻的神仙世界、西北地区民众对西王母的热爱程度和以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神界、南阳地区的尚武风气和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等等。民众创造了适合自身需求的精神文化,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对区域文化做出调整, 以此来满足统治阶层对主流文化的推广。可以说所有文化的创造和使用均和民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民众在文化创造和使用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创造使用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继承和创新是汉画像砖石文化发展的根本

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延续性,且发展方式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民众找到与当时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形式和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传承文化,因为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汉初, 黄老道家思想是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意识,是统治阶层推行的正统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黄老道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黄老道家思想又没有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两者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儒家思想顺势而为,不断做出调整来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至汉武帝时,在统治阶层强力推崇下社会上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此时黄老道家思想的发展虽然受到极大抑制, 但在以后的发展中经过社会底层民众的创新改造后依然有影响力, 这也是道家思想能够生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我们看到画像砖石图案中的投壶是从古时射礼中的燕射礼和宾射礼衍生而来的(图2)。 投壶和弓箭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统治阶层日趋腐化,他们不善射艺,甚至上不得马、拉不开弓已是常态,投壶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游戏活动,为了延续其礼仪性,又将射礼简化成仅仅将箭杆用手投入壶中,即算是完成了射礼,这一转化赢得统治阶级士大夫们的认同,投壶逐渐成为宴饮宾客时的重要环节。 如《后汉书·祭遵传》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秦汉以降,投壶演变成为投壶之戏, 投壶的礼仪性被极大地弱化,完全成为宴飨宾客时的一种时尚游戏,古时讲究礼仪的燕射礼和宾射礼,逐渐发展成为愉悦身心的玩耍游戏,同时亦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图2 汉画像石上的投壶场景

在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时,束缚民众的射礼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社会文化需求,民众在原有礼仪的基础上,仅保留礼仪的某种形式,将礼仪的真实内容逐渐演变成为适应当时社会文化氛围需要的形式和内容, 此时礼仪的根本寓意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迎合了民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同时礼仪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传承发展。射礼中的燕射礼和宾射礼逐渐转变为投壶之戏的推动者是社会上层人士,它流行数千年,主要流行于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之间,但普通民众对此种生活的向往亦是自然,我们从画像砖石图案中即可得到答案。

狩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 和祭祀活动有关且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图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狩猎活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礼仪中的大部分功能,成为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活动,狩猎所获的野兽被用作祭祀的牺牲用品和民众日常生活的物资来源。殷商时期,田猎活动在多数地区已不再是养家糊口的主要生产手段, 所获猎物多用于祭祀鬼神; 至周朝时, 田猎所获得的山珍野味,被用于统治阶级的宴飨;汉以降,狩猎成为社会统治阶层的娱乐活动, 此时狩猎活动与古时民众的狩猎目的完全不同, 更与相关的礼仪背道而驰, 狩猎活动由礼制行为完全转变成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习俗, 狩猎行为的世俗化促成了该行为被多数民众所接受, 从而间接地增强了狩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图3 汉画像石上的狩猎场景

射礼和狩猎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情况下,民众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至汉朝时已演化成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娱乐活动。 民众将古时的多种礼仪逐渐演化成服务民众精神享受的娱乐活动,在演变的过程中, 民众保留其原有的某些形式或增减新的内容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 同时民众又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内涵。 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变化和民众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古老的礼仪制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汉画像砖石文化是时代的见证者,其画像内容必然和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一致, 只有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画像砖石文化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足,民众迫切需要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需要更好的精神文化享受。如果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加以创新和变革,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久而久之便失去生命力。

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特征,文化传承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也体现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特征,文化传承要与新时代相一致,要按照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增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内容和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 文化要创新,就必须既要坚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又要找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内容和形式。

在西汉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长生不老、羽化升仙思想,加之统治阶层的推波助澜,促使升仙思想自上而下迅速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民众在选取画像砖石的图案时, 自然会选取那些表达时代特征,延续下来的种种文化传说等内容, 经过民众的不断加工改良, 最终成为能够完全反映时代主流思想意识的流行文化。

从画像砖石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图案的构成元素是先民们用于祭祀神灵或用来和神灵沟通的神秘动植物。这些元素至汉朝时,已经被民众改造成与日常生活中的人或物有共同特性的神灵,民众对神灵既熟悉又陌生。原本在古时用于祭祀礼仪中的活动,到西汉时期已经演化成达官贵人宴饮宾客时的消遣游戏。 其中的某些形式得以保留,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画像砖石图案中见到的用脚踏桃弧棘矢的蹶张,被民众赋予了在升仙过程中具有打鬼驱邪的功能,同时又是勇敢、权力的象征(图4)。 画像砖石图案中的各类树木,有的是太阳居住的地方,是天的象征,有的树木代表方位,到汉朝时由于受到长生不老、羽化升仙思想的影响,树木又被民众赋予生命之树、爱情之树、天梯树等多重内涵(图5)。

图4 汉画像砖上的蹶张

图5 汉画像砖石上的树木

各类事物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被民众添加上当时社会流行的文化内涵,被社会民众所接受。例如,伏羲女娲文化,伏羲是一位功绩卓著的领袖,在上古的“三皇五帝”之中异名较多,有伏羲、伏牺、庖牺、伏戏、虙戏、虙羲,等等。 《太平御览》引《皇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 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 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皇。后世音谬,故或谓之‘宓牺’。”女娲是人类的初创者,许慎《说文解字》中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又是婚姻制度的制定者,《风俗通义·佚文·阴教》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行媒始行明矣。 ”两汉时期人们在阴阳五行学说、日月神观念以及神仙传说的共同影响下,赋予伏羲、 女娲两位创世神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予以信仰,使其成为对偶神。 同时,也有被民众逐步淘汰剔除的信仰文化,如鸮文化,鸮文化在殷商时期是被统治阶层极力推崇的一种文化, 我们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鸮尊上可看出民众对鸮的喜爱。《诗经·鲁颂·泮水》载:“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殷商以后,民众对鸮的喜爱程度大大降低,随着鸮文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出现的多是诋毁鸮文化的记载, 如 《诗经·豳风·鸱鸮》载:“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诗经·大雅·瞻卬》曰:“懿厥哲妇,为枭为鸱。”笺曰:“枭,鸱。恶声之鸟。”《诗经·陈风·墓门》曰:“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此时的鸮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鸟,甚至被称为恶鸟、报丧鸟,等等。 鸮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我们在汉画像砖石图案中很少见到鸮的图案, 可看到的也仅仅是用于画像砖石图案版面边角处起补白填充作用的鸮图案,且图案小、数量少(图6)。 民众在考虑选用何种题材元素作为墓葬装饰图案时, 往往会选择那种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题材元素, 而鸮文化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意识, 民众将其从信仰文化中剔除亦是自然, 取而代之的必然是新兴的受民众喜爱的文化。

图6 汉画像砖上的鸮

文化创新的目的是让已有的文化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其保持活力,增强其生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内涵, 创造性地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文化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文化要接受民众的创新,按照民众的需求做出改变,从而不断地丰富其文化内涵。 被民众接受的文化可以延续发展下去, 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自然更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砖石投壶画像
威猛的画像
用藏品换投壶
投壶博弈 乐而不厌
——唐三彩投壶
画像
岭南传统砖石牌坊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投壶”大作战
垒好“砖石”,芯片技术砥砺奋进正当时
中国传统砖石建造术现代应用分析
青少年冰壶运动员投壶训练方法研究
传统木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