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靶点多模式教学形式在研究生肿瘤学靶向治疗临床教学中的效果
2022-07-12盛莉莉
何 杨,周 珏,盛莉莉
(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肿瘤内科,安徽 芜湖 241001;2.皖南医学院 病理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肿瘤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临床医学分支学科,涉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1]。近年来肿瘤学的基础、临床研究突飞猛进,教材更新的滞后性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知识进展。特别是进入研究生阶段,对肿瘤专业知识要求更加扎实全面,这也对研究生的肿瘤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靶向治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上已经取得了确切的疗效,临床应用也比较普及。传统的肿瘤学靶向治疗教学遵照教科书按病种授课,忽视了靶向治疗靶点的器官异质性、靶点的多样性以及具体靶向药物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我们尝试开展以靶点为主题的授课方法,采用多维度、多模式的教学方式,旨在探索适合肿瘤学靶向治疗教学的新模式,并和传统教学模式对比评估其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轮转学习的研究生96名。每批次学生按照入学成绩和年龄性别随机均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名,其中男生19名、女生29名,平均年龄(25.17±1.94)岁;观察组48名,其中男生21名、女生27名,平均年龄(25.81±1.76)岁。两组研究生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肿瘤学(第2版)》。两组的课时设置相同。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照第四篇肿瘤治疗里的靶向治疗知识备课、制作PPT,按照课本目录遵循病种,按课时为学生授课肿瘤靶向治疗相关知识,基本以教师为主讲,课后学生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观察组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等各个靶点为主题,采用下述多种模式教学。①翻转课堂:课前将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课程相关学习材料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查阅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了解课程所涉及内容的基本知识及前沿进展。课上以老师授课、学生提问和讨论、老师答疑的互动教学模式。②教学查房:以临床中正在使用或既往使用过靶向治疗的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为教学切入点,由临床带教老师组织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的以真实病例为教学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③多学科会诊病例讨论:教师预先选取典型病例,学生课前阅读和准备,由3~4名学生组团模拟多学科会诊模式,分别扮演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医师,以靶点为切入点,对预先准备好的病例各抒己见,最后学生们对病例进行总结,从基础知识、临床治疗、疾病预后以及前沿进展等各方面发表各人见解,同组学生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由老师总结更正。④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选取接受标准靶向治疗效果不好的疑难病例,或死亡病例进行讨论。从病例的诱发因素、病理分型、治疗经过、疗效欠佳原因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讨论,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和具体病例的分析。
1.3 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
1.3.1 出科理论考试 两组采用统一试卷闭卷形式,题型均为选择题,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总分100分。
1.3.2 教学效果评价 两组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分别从提高教学满意度、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水平和提高综合思维分析能力5个方面进行答卷,评价标准为“是”或“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科理论考试 观察组学生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86.85±4.28)分]高于对照组[(72.44±4.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53,P<0.001)。
2.2 教学效果评价 观察组学生在提高教学满意度、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水平和提高综合思维分析能力5个方面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教学效果评价比较
3 讨论
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型手段,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2],目前已经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规手段之一。但是由于靶向药物种类多、机制复杂、不良反应差别较大、涉及病种多[3],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和肿瘤学基础,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知识跨度广,授课结束后很难系统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适应当前研究生肿瘤学科教学的发展[4]。因此,探讨如何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于促进肿瘤学靶向治疗教学尤为重要。
目前肿瘤学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5],该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限制了学生的自身主观能动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授课的内容,在思想上完全依赖课堂和老师,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激发潜能都有一定的制约[6]。
肿瘤学靶向治疗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主要仍是以LBL教学法联合PPT,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遵照教科书按病种授课,例如按照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病种的顺序,在治疗方式中授以相关的靶向治疗知识点。但是因为靶向治疗中药物靶点的了解至关重要,不同的分子、基因靶点在不同的瘤种中的突变方式、意义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常常对肿瘤学靶向治疗相关知识一知半解。
由于上述靶向治疗教学的特殊性,本研究尝试开展以靶点为主题的多维度、多模式的改良教学方式。研究结果显示改良教学模式的研究生考试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模式(P<0.001);且5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也优于传统教学模式(P<0.05)。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改良教学法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具体从翻转课堂、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会诊病例讨论以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多形式、多途径、互动式进行肿瘤临床教学,其重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多学科之间相互协助融合,加强学生和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7-8]。通过考试成绩对比发现多模式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学生反映利用按靶点授课让整个靶向治疗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向,使得原本零碎化的知识点系统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各个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也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按靶点授课的多模式教学形式在肿瘤学靶向治疗的临床教学中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性和综合性,并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多模式教学形式进一步推广到《肿瘤学》其他章节的教学中,有利于肿瘤学教学和临床带教水平更上一层楼,让学生的肿瘤学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