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对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2-07-12张太坤

辽宁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腧穴偏头痛头痛

张太坤

台前县中医医院(河南 濮阳 457600)

偏头痛属于世界性负担的神经病类疾患,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式病及阿兹海默病等归类相同[1]。本病具有较高的复发性,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具有时间长、易耐药等弊端,而针刺治疗从中医角度入手,目的在于调理素体,疏通经络。本文旨在研究对偏头痛患者应用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ANS)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收入治疗的偏头痛患者,按标准区分选取研究对象,纳入:①依据国际头痛协会(IHS)针对偏头痛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有先兆疼痛至少2次发作或无先兆疼痛至少5次发作;病症发作可持续4~72h;先兆疼痛具有可逆性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先兆症状,且持续时间>4min且<1h,或两种症状及以上连续发作;均具有怕声、怕光且伴有呕吐、恶心症状;包括搏动性疼痛、疼痛局限于单侧、运动加重、日常活动受限等两项及以上症状;经影像学检查及病史排查,排除其他致头痛可能性的患者。②依据《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符合肾虚、淤血、痰浊上扰、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等辨证分型的患者。③处于病症发作期。④治疗依从性佳的患者。⑤对于本次研究患者知情且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①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合并精神病及其既往史的患者。最终纳入患者96例,按奇偶分类法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观察组患者年龄28~69岁,平均42.18岁±9.13岁;病程5M~16M,平均11.32±2.03;男16例,女3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40.61岁±8.77岁;病程6M~18M,平均12.19±2.25;男19例,女2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甲钴胺片(弥可保,卫材药业有限公司,H20143107),口服,0.5mg/次,3次/天;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福星,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H32021549)口服,5mg/次,1次/晚;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1020840)口服,10mg/次,3次/天;维生素B1片(扬州艾迪制药有限公司,H32024387)口服,10mg/次,3次/天。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采取针刺治疗,取少阳经为主。次穴应用辨证取穴:肾虚加用太溪穴、淤血加用膈腧穴、痰浊上扰取足三里穴、气血亏虚加用三阴交、肝阳上亢取外关、太阳穴。辨证取穴无关患侧。具体操作:对穴位进行局部消毒,采用成都太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不锈钢毫针(0.4mm×0.4mm)。采取单手进针的方式,进针0.5~0.8寸后保持10s静止,后应用平补平泻手法,轻柔捻转,频率为100次/分钟,角度为180°,捻转越1分钟后留针15分钟,1次/天,取阿是、太阳等穴位,使用三棱针(中号)放血,一个疗程1次。两组治疗均为1个疗程10d,共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时间2d。

1.3评价指标

1.3.1 偏头痛积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关于偏头痛积分的相关拟定,包括四个条目,前三个条目分别为头痛程度、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分值按2、4、6分计;第四条目为伴随症状,分值按1、2、3分计。最终得分为四个条目得分相加。分别取基线值与随访末测值比较。

1.3.2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ANS) 采用心率变异性分析(HRV)表示,心率变异性分析仪由鸿泰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指标选用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全部正常窦性心博间期标准差(SDNN),主要用于反应交感与迷走神经活性,并衡量HRV大小。分别取基线值与随访末测值比较。

2 结果

2.1偏头痛积分 观察组偏头痛积分随访末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偏头痛积分对比

2.2自主神经功能(ANS) 两组患者LF、HF、SDNN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F、HF、SDNN随访末测值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NS指标对比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偏头痛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一般来说,本病还合并记忆力减退、失眠等并发症,给患者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偏头痛是一种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一般由环境及遗传因素导致,而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ANS)有一定关联性[5]。宋艳玲[6]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指出,本病由三叉神经血管通路的激活导致,而三叉神经系统于三叉神经复合体(TCC)上进行相关血管活性神经肽的释放,引起血管扩张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偏头痛的发生,而疼痛的感受也被认为由TCC传导。而TCC还与患者脑干、下丘脑等部位的活动有一定联系,进而影响ANS活动。刘宝山[7]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指出,交感神经与血管运动有一定关联性,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持续释放低频冲动,血管的紧张性与交感神经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交感神经功能的低落可致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血管扩张,进而导致无菌性炎症发生,引起疼痛反应。而应对偏头痛临床治疗方案众多,从西医角度来看,本病主要的干预手段为镇痛、加强交感神经的活动、收缩血管、消除炎症反应[8]。但实践经验表明,西药治疗手段镇痛效果不稳定、治疗周期长、易复发,且长时间的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耐药性。

而随着祖国医学的崛起,现代医学对于中医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大量的临床研究案例表明,作为典型的疑难杂症,偏头痛在以中医为手段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得治愈效果[9-10],其中尤以针刺治疗最被尊崇,具有较好远期及近期治疗效果。针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的方法。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三大类,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不仅是疾病的反映点,也是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即通过刺激体表特定穴位,刺激可经体内通路转输到特定的部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腧穴的主治规律,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总结而成的。凡属同经脉的腧穴,均有其共同性。基于这一理论,说明刺激同一穴位,不仅具有治疗局部病症的作用,还兼有治疗邻近部位病症或远隔部位病症的作用。例如本次实验通过刺激少阳经,不仅可在局部起到缓解头痛的作用,还可起到治疗肾虚、肝阳上亢、脾失健运、气虚血亏的作用,从而协同治疗头痛。腧穴的远治或近治作用,均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而起治疗作用的。总之,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总体是: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的经穴其治疗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位应分经掌握主治;头面躯干部穴位应分部掌握主治。在祖国医学的论证分型中,偏头痛所属范畴为偏头风、脑风、首风等[11]。《黄帝内经》云:风为百病长。肾虚、淤血、痰浊上扰、气血亏虚、肝阳上亢均会导致经络痹阻,头部受到气血逆乱,致使风邪入侵。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偏头痛积分随访末测值低于对照组,LF、HF、SDNN随访末测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通过对少阳经刺激,可滋阴补肾,改善患者肾虚精亏,精髓不足症状,使得脑海营养充足,即可缓解头痛症状;可平肝潜阳,治疗患者肝阴不足,肝阳亢盛,使得风阳不至于上扰头目;可化痰降浊,使脾恢复健运,则不至于痰浊内生,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可得以改善;可活血化瘀,使得脉络得以通畅,脑部供血充足,头痛得以缓解。张雅杰[12]等人研究表明,对偏头痛患者行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与本次实验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针刺了治疗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偏头痛患者应用针刺治疗,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西药难受性较差的患者,且能够进一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达到治本目的。

猜你喜欢

腧穴偏头痛头痛
旅途止泻按脾腧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偏头痛吃紫菜干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