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急诊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2-07-12周江伟

辽宁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脑梗死

周江伟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指患者脑部血液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依照局部脑组织发生病变缺血坏死机制可将脑梗死分为3种类型,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血流动力学变化[2]。脑梗死常见类型是脑部血栓形成,约占全部脑梗死病患的60%,是在患者脑部原有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出现主干或分支动脉狭窄、栓塞或闭塞形成,导致脑部血流减少或中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3-4]。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主要依靠溶栓药物,尿激酶与阿替普酶作为一种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5],通过激活纤维蛋白以达到溶栓效果,但对两种药物用于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价值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分别应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探讨其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提供指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8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年龄≤75岁;所有患者经诊疗后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相关诊断标准;患者首次发病至入院时间在6h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配合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颅内出血患者;合并患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血管及肝肾功能障碍;既往半年内有重大手术经历患者;合并严重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法分为研究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7]中相应处理方法,①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处理相关外伤等。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检查心脏及脑血管相关病变并给予早期处理。③监测血糖及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Boer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S20110052)100mg静脉溶栓治疗,用药前1~3min静脉推注阿替普酶10mg,剩余90mg与0.9%氯化钠溶液配伍后静脉滴注,总用药时间不超过2h,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注射所用血管不与其他药物共用。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诊疗基础上使用注射用尿激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H20046252)溶栓治疗,使用0.9%氯化钠溶液250ml与200IU尿激酶溶液配制后静脉滴注,用药时间不超过1.5h。两组患者使用溶栓药物治疗后禁用抗凝药物,用药前2h每20min进行1次血压测定。

1.3评价指标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8](NIHSS)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h、1周、2周后神经功能状况;测定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12h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1h、3h、6h后的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NIHSS评分,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6h、1周、2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患者NIHSS评分分)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凝血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PT、APTT、TT、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溶栓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低于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经阿替普酶治疗后PT、APTT、TT、FIB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凝血功能对比

2.3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管再通率比较 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的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6h内血管总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内血管再通率比较[例(%)]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研究组发生率18.00%低于对照组54.00%(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h后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出现脑部不可逆损伤,影响患者预后[9]。本病多为50岁以上且合并患有其他合并症患者[10]。患者发病时多处于安静或休息状态,可出现肢体麻木、四肢无力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疾病进展后可出现以躯体及精神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对患者机体健康及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11]。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主要采取溶栓药物治疗,尿激酶作为一类碱性蛋白酶,主要来源于肾脏,是从尿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类激酶蛋白,通过作用于患者体内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加强纤溶酶原分裂、增生并促进形成纤溶酶,起到溶栓作用;然而尿激酶使用时部分患者易出现皮肤、粘膜及消化道出血现象[12]。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与高娟等[13]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更能改善神经功能。分析原因为:使用阿替普酶溶栓,阿替普酶可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促进纤溶酶产生,加快早期溶栓速度,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改善患者脑卒中状况。

研究发现[13]尿激酶溶栓再通率较低。阿替普酶作为抗血栓药物,主要药理成分为糖蛋白,通过有选择性与纤维蛋白结合后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得到降解后起到溶栓作用,溶栓作用速度更快。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阿替普酶与与纤维蛋白高选择性结合后减少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而有效降低对血液中其他正常酶原的影响。据研究表明[14],阿替普酶对高龄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不会增加其颅内出血风险。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张洪等[15]研究结论相一致。表明阿替普酶与尿激酶相比安全性更高,耐受性更好。分析可能与阿替普酶特异性与纤维蛋白结合可对纤溶系统产生影响[16],减少对患者凝血机制作用,溶栓后患者出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综上所述,针对早期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害,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出血风险,与尿激酶溶栓治疗相比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