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中称呼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2022-07-12胡亮
胡 亮
(1.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西那瓦大学人文学院,泰国 曼谷 10700)
一、引言
毕业典礼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典礼致辞则是大学校长给即将离开校园的毕业生上的“最后一课”,是传递知识的尊严、学位的尊严和学府的尊严(眭依凡2010)[1],并建构与学生间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致辞的内容和方式反映着大学校长个人的理论水平、思想深度和人格风骨,同时也体现着大学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期许,代表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
美国大学的发展历史不过300多年,却在20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典范(别敦荣2003)[2]。其中,常春藤联盟成员高校代表着美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内,也有着类似代表中国一流大学群体的九校联盟。对来自以上高校联盟的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中美校长不同的话语风格和中美高校不同的文化和精神,为我国大学更新教育理念提供参考。另外,也可以通过对比发现中国高校文化的优点,增强高校文化自信。
二、称呼语
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是主体,听众亦是相应的另一主体(张冬玉2007)[3]。演讲者往往从对听众的称呼开始,并在正文和结尾中不断提及自我或听众。与此同时,为了丰富内容,佐证观点,演讲者还会不时提及不在场的其他相关人士。因此,称呼语的使用必不可缺。称呼语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刘永厚2010)[4]。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演讲语境的特点,将称呼语分为以下几类:人称代词、姓名、关系称呼、通用称呼、职衔、昵称和针对群体的泛指性称呼。根据所指称的对象,称呼语又可以分为自称语、对称语和他称语(吕信兵2011)[5]。称呼语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具有指代称呼对象、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交际双方之间联系的作用,以及社交指示功能(赵英玲1997)[6]。除此之外,称呼语还可以折射语言与文化的生动关系,体现出称呼语背后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唐兴红,刘绍忠2004)[7]。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检索8所美国常春藤联盟成员高校和9所中国九校联盟成员高校的官网,以及其他权威网站,收集、整理上述大学校长毕业致辞,共计82篇,并在此基础上自建小型语料库。其中,中文致辞43篇,英文致辞39篇。针对所得语料,以致辞中出现的称呼语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中美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中使用了哪些称呼语?
(2)中美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中的称呼语有何语用差异?
四、毕业致辞中的称呼语
(一)自称语
第一人称代词是演讲者用来指示自我最常用的称呼形式。汉语中为“我/我们”,英语中为“I/we”。在中美毕业致辞中,“我”和“I”指示的都是校长本人。“我们”和“we”指示的对象有多种类别,其中共同类别包括:校长+所有典礼参与者,校长+所有毕业生,校长+往届校友,校长+国人,校长+其他人士。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校长未用“我们”指示其与所有教职员工。
除人称指示语外,中国校长还使用了“校长”“老师”“师长”“学长”“朋友”“师兄”等职衔和关系称呼来指称自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还在2016年的典礼上使用了学生对他的昵称“杰哥”。而美国校长中,只有2015年康奈尔大学校长David J.Skorton使用了president这一职业称呼语指示自己。
(二)对称语
毕业典礼的参与人数往往从几千至上万不等。现场倾听致辞的人群一般包括毕业生、嘉宾、教职员工、家长代表或校友代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些毕业典礼还包括不在现场的网络听众。校长在致辞时,为了突出某些表述针对的群体或个人,会直接使用对称语点出交流的对象,唤起对方的关注。中美校长共同使用的群体对称语包括:你们(you),各位(everyone),大家(you all),来宾(honored guests),朋友们(friends),毕业生们(graduates),家长们(parents),校友们(alumni)。
除了这些相同的称呼语外,美国校长比中国校长使用了更多的对称语来指称某类群体,如:Chairman Harrison,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faculty and staff, family members, those who are watching remotely, candidates for advanced degrees, moms and dads, spouses and partners, grandmas and grandpas, sisters and brothers, fellow trustees, Penn vet,ladies and gentlemen, university leaders, graduating seniors,women and men of the Class of 2015等。 美国校长还会直呼对方名称来指称某一个人,如:Cindi,Makayla。中国校长也使用了一些独特的对称语,如:小蓝鲸、各路学霸、孩子们等。
(三)他称语
为了避免整份致辞充斥着直白的说教,每位校长都会通过讲述他人的故事来促使教育意图的实现。在提及他人时,他称语的使用就不可避免。相较于致辞者和听众来说,他者的类别则更为广泛。相应地,致辞中他称语的类型也要比自称语和对称语更多。为了让听众更清晰地了解所提及的他人,致辞者往往采用复合式他称语。相比之下,中国校长使用了更多类型的他称语。
表1 中国校长使用的他称语
表2 美国校长使用的他称语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校长比美国校长使用更多类型的他称语。
五、中美毕业致辞中称呼语的语用差异
称呼语是语用身份建构与凸显的语言手段(袁周敏2011)[8]。校长在使用称呼语指称某一方的同时,也在建构着该方的语用身份。根据语用身份理论,人们在交际中建构的身份可以区分为自我身份、对方身份和他者身份三种类型(陈新仁,2013/2018;袁周敏,2016)[9][10][11]。 而自称语、对称语和他称语的使用则分别对应着自我身份、对方身份和他者身份的建构。中美校长致辞中称呼语使用的差异反映着身份建构的差异。
(一)自我身份建构
中美校长都通过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们(we)”建构了与某一群体成员的同伴关系身份。例如:
(1)今天我们在此欢聚一堂,隆重举行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着装授予仪式。(包信和中国科技大学,2017)
(2)On a serious note,I ask that we take a moment to remember those no longer with us,whose commencement this would have been.(Martha E.Pollack,Cornell,2017)
这两例中,两位校长都建构了典礼参与者的身份,把自己放在了整个群体当中,突出了共性,隐藏了个性,从而拉近了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但是根据上文分析,中国校长未用“我们”指示其与所有教职员工,因此中国校长未建构教职员工同伴的身份。
不过,中国校长通过“校长”“老师”“师长”“学长”“朋友”“师兄”等称呼语凸显了自己校领导、教育者、校友、朋友等身份,分别和毕业生建立了管理关系、教育关系、同校关系、朋友关系等,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多重自我身份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视。
(二)对方身份建构
通过称呼语,中美校长都将听众划分为了不同群体,每个群体对应不同的交际身份,共同的类别包括典礼参与者、嘉宾、毕业生、家长、校友等。在此基础上,美国校长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针对特定的群体听众以及单个听众建构了语用身份。美国校长建构的群体身份还包括:董事会成员(如members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fellow trustees),教职员工(如 faculty and staff),家庭成员(如 family members),某一类家庭成员(如 moms and dads,spouses and partners, grandmas and grandpas, sisters and brothers),某专业(如Penn vet),远程观看的观众(those who are watching remotely)。针对单个听众,美国校长往往突出其职业身份。例如:Chairman Cohen...(Amy Gutmann, Pennsylvania,2015)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听众中最大的群体——毕业生,中美校长使用了不同的称呼语来建构这同一群体的不同语用身份。除graduates等词外,美国校长还使用了candidates for advanced degrees,建构了学位候选人身份。中国校长则使用了“小蓝鲸、各路学霸、孩子们”,分别建构了毕业生南京人、优秀学习者和晚辈的交际身份。诚然毕业生中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南京人、优秀学习者或致辞者的孩子,这一言语行为体现了中国校长维护听众积极面子,拉近彼此距离的意愿。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美国校长强调真实客观的身份,而中国校长更倾向表达良好意愿的虚拟身份。
(三)他者身份建构
中国校长利用称呼语建构的他者身份明显要多过美国校长所建构的他者身份。同学、校友、学长、同志等关系类称呼的使用建构了他者相应的关系身份。体现了致辞者对自身和所提及人物间关系的突显。比如,“同志”的使用突出了对方与自身的平等关系。先生、女士、夫人则建构了性别身份。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姓名+先生建构了该位女性高知分子的身份。“头衔+学长”的形式既构建了交际身份,又构建了关系身份。“姓+老”的称呼形式建构了长者身份。相较而言,美国校长主要局限于他者交际身份的建构。可以看出,在提及他者时,中国校长表现出了比美国校长更强的礼貌意识。
六、结语
称呼语是演讲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是语用身份建构的常用形式。本研究发现,中国校长使用更多类型的称呼语指称自我和他者,而美国校长使用更多类型的称呼语指示听众。从语用身份建构视角来看,中美校长均通过人称代词来建构自我的同伴身份,以此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校长注重使用多种称呼语来建构多重自我身份以及人际关系,且在建构他者身份时通过使用礼貌称呼来表达尊重和敬意;而美国校长则重视对听众中不同群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