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质控管理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7-11王月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合格率标准化常规

王月娥

对于心血管内科而言,其收治患者呈现出患病重、年龄大以及突发性强特点,此类患者往往合并诸多并发症出现,在护理期间,如呈现出失误或者工作不到位情况,会导致患者呈现出心跳骤停以及心力衰竭等系列风险事件,对此心血管内科存在较高概率表现出系列风险事件,对此针对此科室展开护理风险管理,以对患者安全性做出保证,意义显著。在进行护理管理工作期间,护理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其要求通过科学管理方式将护理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充分完善,在对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宗旨加以满足情形下,将护理质量服务进行有效优化[1]。护理质量控制方式有效运用,对于护理工作期间系列反馈信息以及问题可以进行收集,从而对于护理质量提高做出保证[2]。在实施心血管护理管理期间,因为诸多为老年患者,并且心血管疾病表现出突发性特点,从而生命安全受到较大威胁,对此护理工作期间将护理质量控制力度提升,对于心血管科护理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3]。标准化质控管理方式有效运用,其能够将质控管理标准进行有效完善,从而使护理质量获得显著提高。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70例心血管科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管理组(常规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组(标准化质控管理),旨在探讨在实施心血管科护理期间标准化质控管理方式应用可行性,为达到促进患者预后水平提升目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70例心血管科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管理组和标准化管理组,各35例;纳入标准:患者疾病种类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心肌梗塞等;表现出较高心血管科护理依从性;患者一般资料完整;对于本次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顺利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沟通等方面异常;较差护理配合依从性;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常规管理组男、女各20、15例;年龄39~77岁,平均(55.11±3.11)岁;标准化管理组男、女各22、13例;年龄41~79岁,平均(55.13±3.1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常规管理组 依据常规完成心血管科护理管理工作,就系列注意事项以及相关要求对护理人员进行讲解。

1.2.2 标准化管理组 (1)实现护理组织标准化:因为护理工作极为复杂,为对护理质量做出保证,在护理管理工作期间,需将计划制定力度加强,依据科室以及医院目标要求,对实际情况加以结合,对应完成实施计划创建。具体实施期间,需要将护理管理体系进行明确以及完善,对于各级护理人员各自责任以及权利需要认真履行,认真完成规范化护理管理制度创建,依据管理制度,针对各级护理人员合理展开对应管理以及约束,以对工作质量做出充分保证。合理完成健全岗位职责创建,在职责范围内,要求护理人员需认真展开对应工作,禁止越权管理现象出现。对于质控管理人员认真设置,主要安排本科室护理人员以及护士长完成质控管理小组创建,此外将护理人员培训以及考核力度加强,以使护理人员护理基本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显著提高,使护患沟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获得有效提高。(2)实现护理质量标准化:对于质量标准认真学习,对于各项制度要求以及目的充分了解,合理完成护理质量反馈本创建。通过反馈本设立,就标准化实施期间表现出系列问题展开对应跟踪以及记录,利用多次反馈与改进,将标准化质控管理内容加以完善。此外就护理质量要求护理质控管理员展开认真检查以及记录,就不合格护理管理内容合理展开对应标注,并安排责任人需要立即改正。期间质控员需做好跟踪管理工作,就护理质量检查期间系列情况质控人员需要认真记录,并予以奖惩。(3)实现护理技术标准化,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会对护理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在标准化质控管理期间,护理人员护理素养以及护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需对其合理展开培训工作,将职业素养以及护理技能提高,对于护理质量做出保证。(4)实现健康教育标准化,对于心血管疾病而言,呈现出破坏性强以及突发性强特点,对此针对患者需要将其自我健康管理力度加强。在标准化质控管理期间,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期间,需合理完成健康教育指南制作,并准备相关材料对患者发放,针对家属与患者完成指导后,要求其将指南以及材料进行保存,方便随时查看。(5)实现护理服务模式标准化,为对护理服务模式标准化做出保证,需在护理各环节积极展开有效干预。针对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标准化内涵需进行充分结合,对患者护理服务优质性做出保证。将治疗期间陌生感以及紧张感减轻,此外需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感加强,对于护理工作期间系列护理差错有效规避,就护理工作各环节合理展开标准化管理,认真完成环节监控,将护理核心管理制度强化,将护理工作期间安全隐患以及差错减少[4]。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态度、护理宗旨、护理效果、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护理细节)评分,利用医院制定量表完成评定,各维度评分为0~100分,越高分值,对应越高护理满意度。(2)比较两组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不良情绪出现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利用自制量表完成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评定,0~100分,超过60分即为合格[5]。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导入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完成,表现形式为(n,%)。计量资料以t检验完成,表现形式为(±s)。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标准化管理组护理态度、护理宗旨、护理效果、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护理细节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s)

2.2 两组患者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不良情绪出现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标准化管理组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高于常规管理组,不良情绪出现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不良情绪出现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

3 讨论

心血管科作为医院众多科室之一,呈现出高风险特点。临床存在诸多因素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呈现出病情变化现象,因为此类患者普遍年龄较大,从而表现出系列风险事件概率较高,对此于心血管科积极展开标准化质控管理,对于护理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6-10]。标准化质控管理作为人性化、现代化管理模式之一,其主要通过创建质量反馈本以及质控本,将护理人员护理期间表现出的抵抗情绪有效消除,对于管理措施顺利推行做出保证。其就护理各环节能够积极展开标准化管理,主要体现为护理质量、组织、护理服务模式以及护理技能等方面,以将心血管科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将护理工作期间各项护理质量显著提升,使患者安全保障获得提高,从而将护理满意度提高[11-14]。

本次研究发现,标准化管理组护理态度(90.25±4.26)分、护理宗旨(90.29±5.12)分、护理效果(90.19±4.15)分、护理技术(90.82±5.82)分、健康教育(90.69±5.17)分、护理细节评分(90.71±5.12)分均高于常规管理组护理态度(80.33±3.15)分、护理宗旨(80.22±3.17)分、护理效果(80.37±4.28)分、护理技术(80.53±2.13)分、健康教育(80.88±5.82)分、护理细节(79.88±4.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化管理组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高于常规管理组,不良情绪出现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陈爱华等[15]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分析》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对于标准化质控管理而言,其主要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期间,依据贯彻形式以及标准制定,针对护理过程充分进行计划、协调、组织、控制以及监督,通过将质控管理标准进行完善,而将护理质量过程进行不断提升。对于新技术以及新思路不断提出,将护理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因为心血管科属于高风险科室,对此需要通过标准化质控管理,对科室内护理安全以及护理质量做出保证,将护理差错发生有效减少,对于护理质量管理的无缝隙特点能够充分达成,对于人性化护理特点充分凸显,将医院心血管科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对患者安全性做出保障,将满意度提升,获得上述理想结果,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获得显著提高,不良情绪出现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获得显著降低,充分证明标准化质控管理方式运用于心血管科护理管理中可行性。

综上所述,标准化质控管理方式有效应用后,观察护理满意度评分、预防意外事件合格率、治疗操作配合率、急救措施合格率、不良情绪出现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改善程度明显,可促进心血管科患者预后水平提升。

猜你喜欢

合格率标准化常规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2020年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抽检样品合格率99.49%
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8%
标准化简述
常规之外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提高铝电解电容器合格率的多元化工艺技术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