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在婴幼儿腹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2-07-11杨毅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

杨毅茹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多由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而引起,是婴幼儿死亡的一个重要病因,报道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90万人次婴幼儿死于RV感染,多数发生于发展中国家。RV所致肠炎又称之为秋季腹泻,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严重等特点,发生率高达40%~60%[1]。一旦发生RV感染,就可对婴幼儿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状态产生影响,而RV诱发婴幼儿腹泻的机制在于,RV侵犯柱状上皮细胞时,该细胞可发生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变化,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使得机体肠腔部位聚积大量水分,最终表现为水样腹泻[2-4]。RV属于肠病毒科下病毒类型的一种,具有双股RNA,以病毒所具备的抗原性为依据,可将RV分为A-G7组,其中A、B及C组可导致人体感染。在各组RV中A组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毒类型,研究[5]发现,婴幼儿腹泻中A组RV感染率高达80%,多见2岁以下幼儿。由此,及早诊治,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可为婴幼儿腹泻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本次选取12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研究婴幼儿腹泻诊断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南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8例婴幼儿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确诊为婴幼儿腹泻;(2)患儿资料完整;(3)患儿家长知情同意;(4)获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3)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4)中途退出者。入组患儿中,男70例,女58例,年龄1~6岁,平均(3.46±0.18)岁。

1.2 方法

入组者均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选取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由万泰生物提供,采用胶体金法进行检测;以试剂盒说明书为依据,严格执行检测工作,首先旋开样本稀释管,将采便勺取出,采集患儿100 mg粪便样本,取样后将勺面抹平并置入稀释管内,振荡混匀后,折断样本稀释管上的盖帽;将检测卡平放干燥平面上,弃去前两滴液体,垂直而缓慢将2~3滴样本加入检测卡加样端中心,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A群轮状病毒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检测区域,采用胶体金对A群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若检测区可见1条红线,即为阳性;若检测区未见红线,即为阴性;加样5~10 min内判读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儿检测结果,对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状粪便及不同季节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经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对比

128例患儿经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后,41例阳性,检测阳性率为32.03%;其中男70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为23例,阳性率为32.86%;女58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为18例,阳性率为31.03%。不同性别组患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P>0.05)。

2.2 不同年龄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对比

128例患儿中年龄1~2岁共38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21例,阳性率为55.26%;年龄>2~3岁共31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7例,阳性率为22.58%;年龄>3~4岁共22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5例,阳性率为22.73%;年龄>4~5岁共21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例,阳性率为14.29%;年龄>5~6岁共16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5例,阳性率为31.25%。不同年龄组中1~2岁组患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最高,>4~5岁组患儿检测阳性率最低,各组间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09,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阳性率比较

2.3 不同性状粪便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对比

128例患儿的粪便标本性状包括黏液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及其他,其中黏液便共44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为43.18%;水样便共26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10例,阳性率为38.46%;蛋花汤样便共24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7例,阳性率为29.17%;其他样便共34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5例,阳性率为14.71%。不同性状粪便组患儿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比较,黏液便最高,其次是水样便、蛋花汤样便。

2.4 不同季节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阳性率对比

128例患儿于春夏季节发病共60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13例,阳性率为21.67%;秋冬季节发病共68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28例,阳性率为41.18%。与春夏季节比较,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3,P<0.05)。

3 讨论

腹泻是婴幼儿多发病的一种,统计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性腹泻一直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前三位因素之一,尤其是年龄≤5岁幼儿[6]。对于婴幼儿腹泻病情较轻患者,以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每日大便次数>3次,大便性状可见异常情况,多为蛋花便、黏液便、糊状便及稀水便,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食欲不振、呕吐及腹痛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对于病情严重患儿,常并发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及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婴幼儿腹泻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病因在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乳糖不耐受及消化不良等,而RV感染已成为婴幼儿腹泻的一个常见病因。RV是由11个双链RNA片段组合而成的一种无包膜病毒,成熟的病毒颗粒由内壳蛋白、外壳蛋白、核衣壳蛋白等组成,可分为不同血清型,至今临床已发现14个VP7血清型,其中人类感染中最为常见的是G1~G4型。RV从黏附宿主细胞开始直至进入细胞脱掉外层衣壳,可获取自我转录及复制能力,直至生成新的病毒颗粒分泌出细胞,对相邻未感染细胞产生侵犯,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R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几乎每个年龄≤5岁儿童均经历过至少1次RV感染[7]。以VP6衣壳蛋白抗原特异性为依据,可将RV分为7个群,以A群RV最为常见。RV可通过空气飞沫散播、人与人之间接触或接触被RV污染的玩具、通过粪-口途径等与婴幼儿群体中快速传播,感染后患儿多表现为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可出现肠道外感染并发症[8]。资料显示,我国腹泻儿童中约有60%由RV感染而引起,常导致腹泻爆发性流行[9]。在发病季节分布方面,随着时间、地域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婴幼儿腹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既往研究[10]证实,RV感染所致婴幼儿腹泻,是我国低龄儿童死亡的最直接病因之一。虽然RV感染所致腹泻具有自限性特点,病程通常在7 d左右,患儿病情痊愈后后遗症发生率极低,但针对严重RV感染患儿,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脏损害等,进而提高病死率[11]。由此,及早实施RV抗原检测,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治疗方法,对患儿预后改善,意义重大。

本研究发现,128例患儿经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后,41例阳性,检测阳性率为32.03%,与既往报道中RV感染率30.82%基本符合;其中男70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为23例,阳性率为32.86%;女58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为18例,阳性率为31.03%;不同性别组患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婴幼儿腹泻多由RV感染而引起,而性别并不会对RV感染率产生影响。本研究还发现,128例患儿中1~2岁、>2~3岁、>3~4岁、>4~5岁及>5~6岁患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5.26%、22.58%、22.73%、14.29%、31.25%,各组间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提示1~2岁是RV感染所致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年龄段,其余年龄段虽然患儿均有发病,但发病率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对于年龄<1岁幼儿来说,由于其可经由母体获取营养,其中含有大量分泌性IgA抗体及特异性IgG抗体等,可提高幼儿抗感染能力,有利于预防RV感染;而1~2岁婴幼儿多数采用混合喂养方式,使得婴幼儿所获取的IgG抗体减少,加上幼儿活动强度、范围等均增加,进而提高RV感染风险;针对年龄>2岁婴幼儿,分析其RV检测阳性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逐渐完善有关,加上应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经历RV感染,主动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进而降低RV感染风险[12-13]。在季节发病方面,本研究发现,与春夏季节(21.67%)比较,秋冬季节(41.18%)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率更高,提示婴幼儿腹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分析原因,RV感染呈流行趋势可能与湿度、温度、气候及菌株变异等密切相关,而相较于春夏季节,秋冬季节的空气湿度、温度均更低,病毒传播、增殖效率均明显提高,同时秋冬季节温度较低,病毒生存于这一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进而提高秋冬季节RV感染率。对于不同性状粪便的RV感染率,本研究发现,粪便标本性状中黏液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及其他样便患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3.18%、38.46%、29.17%、14.71%,提示RV感染所致婴幼儿腹泻,多表现为黏液便、水样便等,而临床上开展样本检测时,一旦发现样本表现为以上样便,就需引起重视,以降低漏诊率。既往研究发现,一旦机体受到RV感染,机体肠道菌群的丰富程度就可明显降低,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直接原因与RV致病机制有关。RV感染所引起腹泻多为渗透性腹泻,病毒进入到人体肠道后,可于小肠绒毛细胞内迅速增殖,导致细胞变性或坏死,进而降低黏膜水分,并减弱电解质回收能力,对肠黏膜吸收糖、蛋白质及脂肪等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提高机体肠腔内渗透压,提高肠蠕动性,进而加重腹泻症状。此外,于镜检下可检测出大量脂肪球或靶细胞等,由此临床对患儿粪便样本进行镜检时,应密切关注脂肪球、白细胞是否存在,若存在就需及时为患儿开展RV抗原检测,以确定病原体类型,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一个主要病原体,临床需尽早对患儿开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以早期诊断疾病,并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昆明地区1570例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儿童秋冬季应注意防轮状病毒感染
济源示范区猪增生性肠炎血清学调查分析报告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