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窖藏马铃薯的综合农艺措施
2022-07-11商丘市睢阳区农业农村局李骥
商丘市睢阳区农业农村局 李骥
马铃薯储藏的目的主要是保证食用、加工和种用品质。中原地区马铃薯的储藏以窖藏为主,由于夏薯收获后高温多雨、秋薯收获后低温干燥,故储藏期间常因管理方法不当而发生块茎腐烂、黑心、皱缩、冻害、发芽等不良情况。实践证明,马铃薯理想的储藏效果是高质量的块茎、适宜的环境条件及正确储藏方法的完美结合,是多种农艺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块茎的耐储藏能力
(一)品种选用
计划长期储藏的马铃薯,应选用早熟、耐寒的红皮品种和黄皮品种。这些品种休眠期长,耐储藏。
(二)种植地选择
为使马铃薯块茎发育良好、耐储藏,种植地要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pH为5.0~7.5的沙壤土或壤土。同时,因马铃薯忌连作,要求种植地3年内没有栽培过马铃薯、蕃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和大白菜、黄姜等作物,前茬以豆科、禾谷类作物为宜。
(三)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入窖块茎携带的病原菌常导致病斑和烂薯发生,是马铃薯储藏期间的最大隐患,而消除隐患最根本且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生产环节做好病害防治工作。中原地区马铃薯块茎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和疮痂病等。防治上除落实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等农业措施外,还应采用药剂拌种和田间施药等化学防治方法。一是药剂拌种。可以选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安泰生)100 g或50%扑海因悬浮剂50 g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或25%嘧菌酯悬浮剂20 g,兑水1 000 mL,均匀喷洒到100 kg种薯切块上,晾干后播种;二是田间施药。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应及早施药,可用68.75%的银法利600倍液、70%代森锰锌800倍液、72.2%普力克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2.虫害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喜咬食块茎,常造成虫洞和虫沟,直接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和耐储藏性,主要采取土壤处理结合药剂拌种进行防治。一是土壤处理。翻耕或起垄前,每667 m2用3%辛硫磷颗粒剂2~3 kg,兑细土10 kg左右,均匀撒施地表,随整地施入土壤;二是药剂拌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高巧)20 mL兑水1 000 mL,拌种薯100 kg。
另外一种重要害虫——蚜虫,有翅蚜吸食植株汁液,不仅能造成叶片卷曲、皱缩,影响马铃薯生长,降低植株的抗病性,而且可以传播病毒,成为病毒媒介。可以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600倍液喷雾防治。
(四)科学施肥
马铃薯为喜钾、忌氯作物,每生产100 kg鲜块茎,约需吸收氮(N)0.5 kg、磷(P2O5)0.2 kg、钾(K2O)1.06 kg,而在实际生产中,重氮轻磷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氮肥用量过大、过晚,往往导致茎叶徒长,干物质积累减少,水分含量增大,块茎皮薄肉嫩,不耐储藏。中原地区每667 m2产量3 000 kg的中等肥力地块,一般每667 m2需底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 000 kg、化学氮肥(N)9~11 kg、磷肥(P2O5)10~12 kg、钾(K2O)15~18 kg以及硅钙肥20 kg、硫酸锌1~2 kg、硼砂1~1.5 kg,块茎形成前期每667 m2追施氮肥(N)4~5 kg。
(五)合理灌水
根据土壤墒情,一般于出苗后、团棵期、封顶后各浇1次水。要小水勤浇,不可大水漫灌,浇水至垄高1/3~1/2处为宜。后期要谨防积水,杀秧前7 d要停止灌水,以减少含水量,促使薯皮老化。
(六)提前杀秧
马铃薯块茎表皮的木栓化程度是影响块茎耐储藏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表皮嫩,易破损,创伤多,病菌易侵染,一旦温度、湿度条件适宜,块茎常迅速腐烂,并导致病害蔓延扩散。收获前10~15 d进行手工或机械杀秧,既不影响产量,又能促使薯皮木栓化,同时也可有效阻止地上部新感染的病菌侵入块茎。
(七)收获
马铃薯收获应在晴天土壤干爽时进行,并将块茎就地晾晒半天左右,散发部分水分,促使薯皮干燥,降低储藏中的发病率。
二、严把块茎进窖关,筑牢储藏基础
(一)窖外预储
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呼吸旺盛,不仅表皮湿度大、携带大量的“田间热”,而且混有一些擦伤、碰伤的薯块和成熟度较差的薯块。如果直接入窖储藏,块茎会产生大量热量而导致薯堆发热,容易引起腐烂,增加营养物质的呼吸消耗。因此,需要进行窖外预储,以降湿散热、促进愈伤和后熟,从而增强耐储能力。其做法是:在温度13~18 ℃、相对湿度85%~95%的室内、阴棚下、或在露天(薯堆上应覆盖透气的遮光物)环境下摊放7~14 d。摊放薯堆高度不超过0.5 m,宽不超过2 m,堆中设通风管,堆与堆之间设通风道;袋装薯垛不超过6层,垛宽不超过2 m,垛与垛之间的距离不小于0.6 m,垛堆走向应与风向保持一致。
(二)分级挑选
预储完成后要精细挑选,在严格淘汰病、烂、伤、杂及畸形薯的同时,按照《马铃薯商品薯分级与检验规程(GB/T31784—2015)》进行分级,以便于分类、储藏和运输,还可以减轻病害传播。
(三)抑芽处理
马铃薯块茎经过休眠期后,一旦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便开始发芽,从而导致养分大量消耗,干物质急剧减少,薯块皱缩,品种劣化,逐渐失去食用和加工品质。为延长鲜食薯和加工薯的储藏期,提高保鲜效果,需要进行抑芽处理。氯苯胺灵是一种采后芽前使用的高效抑芽剂,有粉剂和气雾剂两种剂型,当储存量在10 t以下时常用粉剂处理,即经过预储、挑选的块茎,用0.7%的粉剂按药薯比1.4~1.5:1 000或2.5%粉剂按药薯比0.4~0.5:1 000分层均匀撒施,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24~48 h。对大储藏量的块茎通常使用氯苯胺灵气雾剂在窖内进行抑芽处理。
(四)薯窖准备
1.检查。薯窖使用前要检查窖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和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风机、照明、信息采集等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运行良好。
2.清杂。储藏前30 d清理窖内杂物、垃圾,彻底清扫窖内环境卫生。
3.调湿。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应在储藏前14~21 d,在窖内地面喷洒适量水,使相对湿度在85%以上。
4.通风。储藏前7~14 d,应将薯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5.消毒。储藏前7天左右,对储藏窖内面、辅助设施及包装材料(袋、箱等)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用1 g·m-3的过氧乙酸(或0.1~0.2 g·m-3的二氧化氯、或6~10 g·m-3的硫磺)密闭熏蒸1~2 d,然后通风1~2 d,或使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喷雾,或用饱和的生石灰水喷洒,密闭1~2 d,然后通风1~2 d。
(五)分类规范入窖
为方便储藏管理,提高储藏效果,必须将鲜食薯、加工薯和种薯分窖储藏。特别是种薯储藏,一定要做到“一窖一品”,以保证纯度和品质。在堆放、码垛时,应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储藏总量不应超过窖容量的65%,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储藏窖高度的2/3,堆垛与窖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 m。当使用编织袋包装时,鲜食薯和加工薯不宜超过8层,种薯不宜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观察过道,宽度应不小于0.6 m(可根据机械搬运作业需要确定)。当使用容积为1.8~3.6 m3的木条箱包装时,码放高度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编织袋和木条箱包装储藏,码垛前要先垫好枕木,以利通风透气。
三、强化窖内管理,营造适宜储藏环境
(一)温度控制
马铃薯储藏期间,应最大限度地将储藏环境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保证垛内外温差不超过2 ℃,确保薯皮不潮湿,薯块不发生冻害。鲜食薯储藏温度为4~6 ℃,种薯储藏温度为2~4 ℃,加工薯储藏温度是6~10 ℃。储藏初期因薯块产生大量呼吸热,要加强通风,以利降温散湿,避免薯块伤热;冬季要采取减少通风、窖顶覆盖、窖门加挂棉帘等方法保温防冻;翌年进入3月后,块茎已通过休眠进入萌芽期,窖温回升较快,要防止热空气进入窖内而使温度升高和空气湿度降低,从而造成块茎提早大量发芽和失水皱缩。
(二)湿度控制
窖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湿度高有利于病菌活动,易发病腐烂;湿度低易使块茎失水皱缩。
(三)二氧化碳控制
种薯窖内的CO2浓度应控制在0.2%以下,鲜食薯和加工薯储藏窖内的CO2浓度应不高于0.5%。CO2浓度过高易使块茎黑心。
(四)药雾抑芽
对于储藏鲜食薯或加工薯10 t以上并拥有通风道的储藏窖,宜用49.65%氯苯胺灵气雾剂进行抑芽处理,1 000 kg块茎用药60~80 mL,用药时间以春季块茎休眠期即将结束时为最佳。施药方法为:用1台热力气雾发生器,加入定量的药液,开动机器加热,产生的药雾顺通风道进入窖内,施药结束后关闭窖门和通风口,密闭24~48 h。
(五)病害防治
受部分薯块携带病原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铃薯窖藏期间易发生干腐病、环腐病、软腐病等病害。对这些病害的防治:一是要认真检查,发现病薯及时剔除;二是使用高锰酸钾等进行熏蒸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