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的护理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观察
2022-07-11刘珍英郭薇
刘珍英,郭薇
(1.郑州人民医院 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3;2.郑州人民医院 介入手术室,河南 郑州 450003)
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一种危急重症,在急诊科较为常见,因疾病的各种检查、治疗涉及多个科室,因此院内转运极为重要。在既往院内转运过程中,常发生交接不完全、流程混乱、拖延时间等不良现象,延误患者抢救时机,故采取有效措施规范院内转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SBAR 模式是一种标准化沟通模式,包括状态、背景、评估、建议4 个步骤,主要运用于护理人员交接班管理中。本研究在SBAR 模式基础上重新设计郑州人民医院的转运交接表,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运用交接表,目的在于改善院内转运效率,提高护理质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本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收治的AMI 患者13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64 例,男35 例,女29 例;年龄38 ~67岁,平均(52.64±7.12) 岁;梗死部位:前壁28 例、前间壁11 例、下壁13 例、高侧壁12 例;体质量指数19 ~26 kg/m,平 均(23.74±1.09)kg/m;发 病 时间0.5 ~6 h,平 均(3.11±1.14)h;伴 高 血 压25 例,糖尿病36 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 例,高脂血症47例;Killip 分级Ⅱ级31 例,Ⅲ级27 例,Ⅳ级6 例。研究组66 例,男38 例,女28 例;年龄37 ~65 岁,平均(51.08±6.53)岁;梗死部位:前壁30 例、前间壁11 例、下壁13 例、高侧壁12 例;体质量指数19 ~26 kg/m,平 均(23.66±1.13)kg/m; 发 病 时 间0.4 ~6 h, 平均(3.25±1.29)h;伴高血压28 例,糖尿病32 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6 例,高脂血症42 例;Killip 分级Ⅱ级29例,Ⅲ级30 例,Ⅳ级7 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1) 临床资料完整;(2) 经心电图检查发现新出现Q 波及ST 段抬高和ST-T 动态演变,患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症状;(3) 无精神疾病。
排除标准:(1)经治疗病情好转,自行出院患者;(2)存在视听及语言障碍;(3) 重要脏器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4) 恶性肿瘤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护理:接到转运通知后立即协助医生搬运患者至转运车上,妥善安置各种管道和仪器,护送患者前往转运科室,途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到达接收科室后告知接收医护人员患者情况并协助安置好患者。
研究组实施基于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的护理策略:(1) 制作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制作交接表前,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展开SBAR 模式理论培训,时间为2 h,由护士长讲解,使所有护理人员清晰知晓SBAR 模式内容、应用方法、优点等。然后由护士长组织科室主管护师共同分析既往转运交接表,依据SBAR 模式制定出全新的转运交接表,并详细告知所有护理人员使用方法。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内容包含患者现状、患者既往病史、病情初步评估结果、医生进一步建议、患者转运情况5 部分主要内容,还有患者姓名、年龄、就诊科室、接收科室、接收时间、接收负责人签字等。(2) 护理策略。医生发出转运通知后,护理人员立即遵医嘱填写清楚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同时指派护士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收准备,引导家属签署危重患者转运告知书,详细说明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然后准备转运过程中所需物品,如急救药品、心电监护、呼吸机等,将患者安全搬运至转运车后,再次固定并检查患者各种导管、输液设备及仪器,确保正常运行。开通绿色转运通道,乘坐院内转运专用电梯以最快速度至接收科室,途中由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种导管、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情况,同时在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中患者转运情况一栏内填写患者转运途中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发生的意外情况等,而医生时刻观察患者状态、意识。到达接收科室后主动联系接收负责人,提交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按照交接表内容双方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再次告知接收人员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建议,确认无误后接收人员在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上签字并妥善保管,待双方共同安置好患者后转运结束。
1.4 观察指标
转运时间指标:记录转运过程中转运准备时间、科室交接时间、院内转运时间。
差错发生情况:统计两组转运过程中用物准备不充分、管路脱出、输液渗漏、监护仪移位等差错事件发生率。
接收科室满意度:干预后采用院内转运接收科室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接收科室的满意度,两组在接收科室抽取同样的护理人员26 名,要求护理人员对转运流程、沟通内容、交接内容、协助工作等方面进行打分,共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其中90 分以上表示非常满意;70 ~90 分表示满意;50 ~69 分表示基本满意;低于50 分表示不满意。接收科室满意度=( 非常满意人数+ 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
家属对转运过程的评价:干预后要求家属对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操作技术、时间观念、操作失误4 个方面进行打分,依据优秀、一般、差三种表现分别给予5 分、3 分、1 分,总分1 ~20 分。其中15 ~20 分表示好评;6 ~14 分表示中等评价;6 分以下表示差评,最后统计两组好评度。
家属转运应激压力:采用家属转运应激压力量表评估,包含病情危重程度、转运焦虑、护理模式改变、照顾能力、转运安全性、环境改变共6 个维度20 个项目,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82,具有良好信度与效度,分值越高,家属转运应激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转运时间指标比较
研究组转运准备时间、科室交接时间、院内转运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转运时间指标比较(± s)单位:min
2.2 两组差错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差错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差错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接收科室满意度(96.15%) 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n(%)]
2.4 两组家属对转运过程的评价比较
研究组家属好评率(89.39%)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属对转运过程的评价比较[n(%)]
2.5 两组家属转运应激压力比较
研究组病情危重程度、转运焦虑、护理模式改变、照顾能力、转运安全性、环境改变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家属转运应激压力比较(± s)单位:分
3 讨 论
AMI 患者病情危重,起病急骤且病情进展较快,多数患者涉及院内转运,但任何临床活动均有可能引发风险事故,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在转运过程中需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合理措施预防转运过程中各种风险事故[4-5]。
本研究在SBAR 模式基础上制定出转运交接表,从SBAR 模式包含的4 个项目作为出发点进行创新和拓展。本研究的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共包含患者现状、患者既往病史、病情初步评估结果、医生进一步建议、患者转运情况5 部分内容,详细展示出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及治疗建议等疾病治疗的关键内容,还对患者转运途中的各项体征数据进行记录,确保无缝隙转运,帮助接收科室实时掌握患者病情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转运准备时间、科室交接时间、院内转运时间更短,差错发生率更低,可见基于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的护理策略更高效安全。究其原因,护理人员按照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进行转运准备,既能避免物品遗漏,还能节省思考所需时间,便于快速做好转运准备。在科室交接时,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上能清晰显示患者各项情况,相较于口头交接可减少关键信息遗漏、浪费时间等情况发生,确保交接准确性。采用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进行转运护理能使交接过程有章可循,有利于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护理,对转运的安全性及连续性均有积极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接收科室及患者家属对转运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证实将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运用于AMI 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工作中效果良好。且研究组病情危重程度、转运焦虑、护理模式改变、照顾能力、转运安全性、环境改变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基于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的护理策略干预能改善AMI 家属院内转运应激压力。赵方方报道指出,基于SBAR 沟通模式的护理方案,能降低ICU 转科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本研究结论与之相似。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具有精简、便捷、高度专业、覆盖全面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患者家属通过观察即可发现,能提高家属对医院信任度、认可度,从而有利于改善应激压力。
综上所述,采用基于SBAR 模式转运交接表的护理策略干预AMI 院内转运患者,一方面能缩短患者转运时间,减少差错发生,另一方面能提升接收科室及家属满意度,改善家属转运应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