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及安全性研究

2022-07-11牟素花

医药与保健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面积神经功能低温

牟素花

(安阳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安阳 455100)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在急诊科是一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为颈内动脉或是大脑中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大面积闭塞,进而形成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该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该疾病存在发病急、进展快及病情严重等特点,一旦病发,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会严重危害其生命安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坏死,导致脑水肿,进一步压迫神经,可引发脑组织进一步损伤,需尽早实施脱水、利尿治疗。呋塞米是脱水、利尿治疗的常用药物,为治疗水肿性疾病首选药物,可有效纠正脑梗死发病后引起的脑水肿,减轻脑组织损伤,但该药物无法有效保护和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需进一步优化改进治疗方案,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局部亚低温是一种降低颅脑温度的低温疗法,可有效减少脑细胞缺氧耐受能力,拯救濒死脑细胞,改善脑神经功能,减轻脑缺血损害,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近年来,该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较多,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们的关注。本研究选择2018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93 例患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旨在探明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得到医学伦理会同意,选择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93 例患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6 例,其中男25 例,女21 例;年龄46 ~80 岁,平均年龄(65.43±9.25) 岁;发病时间6 ~48 h,平均为(19.33±3.07)h。研究组47 例,其中男27 例,女20 例;年龄47 ~79 岁,平均年龄(64.76±9.11) 岁;发病时间6 ~48 h,平均为(19.13±3.17)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头颅CT、MRI 等影像学检查资料完善;患者年龄均为45 ~80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6 ~48 h;属于首次发病者;入院时存在呕吐、头痛、失语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首发的脑梗死患者;入院前无用药史;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发病时间未明确;合并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或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心理精神疾病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严重贫血者或营养不良者;发病前存在认知、运动能力等神经功能障碍者等。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吸痰、降压、调脂、血压监测、营养支持和病情监测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给予呋塞米( 天津金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27 2 mL∶20 mg*10 支) 治疗,静脉推注,20 mg/ 次,每6 h 注射1 次,治疗7 d 后则调整成每8 h注射1 次,并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逐渐减量,需持续治疗14 d。

研究组在呋塞米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使用双控颅脑降温仪器(SDL-V 型),头盔内部放置导冷枕,将衬套戴入患者的头部,然后指导其头部放入头盔内,确保头盔与低温治疗仪在同一个水平线,冰帽温度-2 ~4℃,而病灶患侧的鼓膜温度为33 ~35℃,连续亚低温治疗48 ~72 h,然后使用缓慢升温的方式进行,复温速度每1 ~2 d 需恢复1℃,而每小时不可超过0.1℃,连续干预5 ~7 d。

1.4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4.1 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评估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评分范围为0 ~42 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轻,根据治疗前后NIHSS 变化,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显效:较治疗前,50%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9%;有效,较治疗前,18%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9%;无效,死亡者,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减少≤17 者%,治疗有效率=( 总例数- 无效例数)/ 总例数×100.0%。

1.4.2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通过Barthel 指数表0 ~100 分,对两组生活能力评估,分值愈高则生活能力愈好;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变化。

1.4.3 神经功能恢复状态评估

采用改良Rankin 评分量表(mRS 评分)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态,评分为0 ~6 分,0 ~1 分为完全无症状,评分越高则残障越严重,6 分为死亡,评分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态及预后呈负相关性,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mRS 评分,并对患者随访6 个月,观察其治疗后3 个月和6 个月评分变化。

1.4.4 不良反应监测

对比两组患者安全性( 不良反应发生) 情况,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低钾、低钠及休克等不良反应;血清钠、血清钾检测:抽取患者静脉血液5 mL,通过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患者血钠/钾水平,低血钠标准为:<135 mmol/L;低血钾标准为:<3.5 mmol/L;休克诊断标准:意识障碍、脉搏细速每分钟超过100 次或无法触之、收缩压<10.7千帕和脉压差<2.7 千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8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NlHSS 评分和Barthel 评分比较

NIHSS 评分监测显示,两组治疗前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0.01);Barthel 评分评分监测显示,两组治疗前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 分比对照组低(<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分比对照组高(<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l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 s)单位: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状态mRS 评分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治疗后3 个月、治疗后6 个月神经功能状态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0.05);研究组患者出院时、治疗后3 个月、治疗后6 个月神经功能状态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状态mRS评分比较(±s)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低钾(8.70%)、低钠(8.70%)及休克(2.17%)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12%、2.12%、0.0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5%) 比对照组(19.57%)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方法较多,如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年龄较大,接受手术治疗风险高,因此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需立即实施降压、利尿、脱水等治疗,抵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引发的严重脑水肿,避免引发继发性损伤;此外,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给予吸痰、调脂、血压监测、营养支持等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积极控制患者病情。但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神经损伤较为严重,相关文献研究表示,临床仅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为探讨局部亚低温联合呋塞米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及安全性研究,本研究选择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3 例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可知呋塞米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效改善了其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对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效果更佳。同时,本次研究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效果进一步监测发现,研究组治疗有效率率93.61% 显著高于对照组82.60%,结果与戴崇亮等研究结果相符。表明局部亚低温与呋塞米联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不仅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而且还可提高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分析原因为:呋塞米在临床上是一种常用高效的利尿药,主要作用肾小管髓襻升支粗段中,可对Na、Cl及K的吸收进行有效抑制,可阻碍肾小管对于氯化钠重吸收,能够促使水钠排泄,从而发挥其利尿作用。此外,该药物不仅能阻碍Na进入到脑组织,使脑脊液的生成率降低,还能有效降低颅内压,进而改善患者脑水肿等症状。有相关研究显示,患者一旦大量使用呋塞米,易出现低钠、腹泻、低钾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会严重降低治疗效果,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适量调整药物治疗。

近些年,临床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中逐渐使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该治疗属于脑保护方式,病灶侧鼓膜的温度以33 ~35℃最为合适,其主要机制为亚低温,通过亚低温可使脑代谢率明显减缓,有助于延缓三磷酸腺苷耗竭,减少脑组织的酸性产物堆积,使组织的酸中毒现象得到调节,同时,局部亚低温能使患者的颅内压降低,使脑水肿现象改善,可有效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应激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保护濒死的神经细胞,促进其功能恢复,进而改善神经功能,并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对于患者预后改善较为有利。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可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感觉能力降低等神经功能障碍,同时神经功能损伤可导致情感障碍,引发患者出现重性精神病患,而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了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生活质量,发现研究组Barthel 评分高于对照组(<0.05),可知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提升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生活质量,预后改善效果,较单纯呋塞米治疗者更佳。局部亚低温治疗是一种物理性治疗措施,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但是其联合呋塞米治疗的安全性有待明确。此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低钾(8.70%)、低钠(8.70%) 及休克(2.17%) 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12%、2.12%、0.0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而证实患者使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后,不良反应反应未明显增加,与单纯呋塞米治疗相比,不但未增加不良反应,反而降低了各类不良反应风险,该联合方案不良反应较少,具临床安全性。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可引发严重的脑水肿,若不及时采取控制行为可导致脑组织进一步损伤,扩大梗死面积,因而需尽快实施降压治疗,以改善脑水肿。

脑梗死要慎用降压药,其主要原因为,过度使用降压药、血压降幅度过大,可加重脑缺血,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降压和改善脑水肿效果较好,但是肾功能异常者,需禁用;呋塞米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通过双控颅脑降温仪器及导冷枕,降低患者的头部问题,确保神经细胞温度降低,可进一步保护患者神经细胞,即可降低颅内压,又可为患者神经细胞创造恢复的机会,两者协同作用可为神经功能保护与改善创造良好的条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状态随访监测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治疗后3 个月、治疗后6 个月神经功能状态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0.05);研究组患者出院时、治疗后3 个月、治疗后6 个月神经功能状态mR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局部亚低温和呋塞米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有效提升了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水平,与单纯呋塞米治疗者相比,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状态更佳,有效降低了不良预后及致残风险,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本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存在外部环境和样本例数等多种因素影响,两组临床依从性需待临床研究与补充,并需进一步完善长期的追踪调查,进一步明确局部亚低温和呋塞米联合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预后诊疗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临床将局部亚低温和呋塞米应用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状态,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大面积神经功能低温
我国霍乱疫情一直处于散发平稳状态 霍乱大面积暴发可能性不大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浅析鱼类在低温环境下暴死原因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西装新色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金属丝大变身
多元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