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及对心肌酶指标、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2-07-10李红曼天津市静海区医院心内三科天津301600
李红曼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心内三科,天津 301600)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主要类型,以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表现为主。通常患者出现心悸、心慌、心率加快等症状,当患者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变后,会相应增加心房颤动、猝死发生风险[1-2]。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不应期,抑制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以此扩张周围血管,减少心肌细胞,延缓心肌传导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但在心肌再灌注后损伤情况,胺碘酮缺乏心肌保护机制,难以改善心肌功能。磷酸肌酸钠是一种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受损的有效药物。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是否能提高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心肌功能,临床报道少。本研究设计该项试验,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奇偶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89±5.28)岁;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19例;室性心动过速18例,室性早搏12例,心室颤动5例;观察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05±5.32)岁;心功能:Ⅱ级14例,Ⅲ级21例;室性心动过速15例,室性早搏15例,心室颤动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①纳入患者符合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4];②无研究药物过敏史;③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①伴有瓣膜性心脏疾病或心包心脏疾病;②肥厚型心肌病、浸润型心肌病;③伴脑、肝、肾等脏器疾病;④近期参与其他研究者。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卧床休息,纠正酸碱、水电解质紊乱,进行降压、降糖、降脂等基础治疗,应用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对照组采用胺碘酮(赛诺菲,国药准字H19993254,规格:0.2 g/片)口服,200 mg/次,3次/d;1周后调整为1~2次/d后维持,连续2周。观察组采用磷酸肌酸钠(河北天成药业,国药准字H20084021,规格:1.0 g/瓶)联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用法同对照组,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剂量为1.0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2周。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效果[5]:显效:心悸心慌、胸闷等症状消失,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率较基线水平降低90%以上,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降低80%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发降低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心动过速降低50%~89%,对室性期前收缩降低50%~79%,室性期前收缩频发降低50%~69%;无效:上述标准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心肌损伤指标:采集治疗前后静脉血5 ml,离心10 min,3 000 r/min,留取上层血清,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水平。③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采集治疗前后静脉血5 ml,离心10 min,3 000 r/min,留取上层血清,以酶联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④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n=35]
2.2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损伤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Tn I、CK-MB、BNP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TnI、CK-MB、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6和IL-8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1例静脉炎,发生率2.86%;对照组2例恶心,1例低血压,发生率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265,P=0.607)。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情绪、运动、酒精等因素引起。病情轻度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重度患者出现心悸心慌、胸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猝死,危及患者身心健康[1]。因此采用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得极其重要。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发生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延长房室结、心室肌等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非竞争性抑制α、β受体,起到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胺碘酮有扩张冠脉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以此能恢复患者正常心率,减轻心悸、心慌等程度[6]。但胺碘酮对心肌损伤缺乏保护作用,此时心肌功能恢复差,甚至会促使病情持续进展。磷酸肌酸钠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心肌保护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为缺血心肌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阻断凋亡诱导因子的生成途径,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以此能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损伤,为心肌细胞提供正常的电生理学状态[7]。
本研究结果再一次证实两药联合治疗的安全性。推测原因是采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可延长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抑制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传导速度及窦房结的自律性,故能使患者心律恢复正常;同时采用磷酸肌酸钠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能量供给,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以此能改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8]。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后,心肌细胞能量供给缺乏,故会导致患者心肌损伤,加重心律失常严重程度[9]。cTn I、CK-MB、BNP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的标志物,其中cTn I、CK-MB是心肌酶谱主要指标,当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破坏后,游离的cTn I、CK-MB会在短时间内从细胞释放并进入血液,因此在循环血内较早出现cTn I、CK-MB升高情况且持续时间较长。BNP主要是由心脏分泌,有调节血压及血容量平衡的作用,但心肌细胞受损,BNP水平升高。另外室性心律失常是炎性反应的过程,且炎症级联反应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当心肌受损严重,则机体炎性反应会相应升高。TNF-α、IL-6和IL-8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的重要指标,其中IL-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通过促进一氧化氮合成而促进心律失常进展;IL-8是机体免疫应答中的重要炎性介质,当心肌细胞受损,炎性反应加重后,IL-8水平则明显升高;CRP有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清除体内生理与病理毒素,当机体受到感染、创伤后,其表达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了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可减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反应,改善心肌功能。推测原因是采用胺碘酮恢复患者正常心律,减轻心肌细胞受损时;联合采用磷酸肌酸钠增加患者心肌细胞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水平,延长患者心肌细胞的存活时间,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以此能减轻心肌损伤,提高心肌细胞功能;同时为心肌细胞提供必需能量,减轻心肌受损,故能相应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提高患者心肌功能。
综上所述,磷酸肌酸钠联合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显著效果,保护心肌组织,降低机体炎性反应水平,且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