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外引流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7-10卓李圆曾雅珍蒋嘉能彭慧茹王美霞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广东深圳518116
卓李圆,曾雅珍,蒋嘉能,彭慧茹,王美霞,曹 枫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6)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作为临床常见危重症疾病的一种,主要是暴力性外力作用引起的头部损伤,致使颅脑组织撕裂、挫伤等,或出现血管穿通、破裂等,严重损害颅内血管结构,具有病情凶猛、进展快、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1]。该病是多见于高空坠落、意外交通事故中,发病后患者存在呼吸困难、意识不清、颅内压上升、出血等情况,对其生命健康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发生颅脑损伤后,因颅内血流的增加致细胞组织水肿,引起颅脑组织肿胀,如未能及时实施颅内减压治疗,极易使脑组织移位而发生脑疝。去骨瓣减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常见手段,但部分患者在术后仍存在较高颅内压,导致预后不良[2]。侧脑室外引流又有脑脊液引流术之称,可有效、安全地将脑室内血液及积液向脑外引流,以起到降颅压的作用,目前在临床脑室内出血及脑积水引流中应用较广。本次研究重点分析侧脑室外引流的临床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遴选2020年1月~2021年6月18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50∶40,年龄线低至24岁,高至72岁,平均(45.69±5.72)岁;CT检查示:脑挫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各占21例、29例、23例、17例;致伤原因:意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硬物击伤、意外跌倒各占42例、26例、12例、10例;GCS评分:3~5分、6~8分各占56例、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54∶36,年龄线低至22岁,高至74岁,平均(46.78±5.93)岁;CT检查示:脑挫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各占24例、30例、20例、16例;致伤原因:意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硬物击伤、意外跌倒各占45例、28例、10例、7例;GCS评分:3~5分、6~8分各占53例、3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纳入患者颅内压明显升高致脑组织占位性病变;②侧脑室尚未完全消失,实施脑脊液引流;③研究开展前已事先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知情认同,并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及所涉风险性;④研究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②并发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③严重精神疾病;④妊娠及哺乳特殊期女性;⑤凝血机制异常;⑥患者及家属拒绝签署知情材料;⑦临床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或治疗中途脱离者。
1.2方法:对照组单纯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具体操作:患者呈仰卧位状态,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予以止血、脱水、利尿等对症措施。作单侧额秃顶皮瓣,于颧弓上耳屏处开初始切口点,绕过耳廓、顶骨正中线,向后切到结节处,转到内上方距中线旁2 cm,平行向前至患者额部发际线处,游离颞肌骨瓣,将蝶骨嵴咬除,并选择颞底做12 cm×16 cm骨窗,在血肿较厚处切一口,排出其中的血性液体,放射性切开硬膜,大小和骨窗相近,切除梗死及坏死组织,实施有效止血,并减张缝合硬脑膜,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观察组在去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开展侧脑室外引流,实施措施:指导患者呈仰卧体位,在CT引导下明确穿刺位置,采取非优势半球穿刺,应用2%利多卡因给予局部麻醉,颅骨钻孔,将引流管(带有导针)置入侧脑室,导针退出可见液体流出,固定引流管,可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实施引流操作。
1.3观察指标:①于术后3~5 d通过腰椎穿刺,对颅内压力进行检测,并根据CT检查结果判定颅内血液清除情况。比较两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颅内血清清除时间。②开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评估:涵盖睁眼、语言应对、四肢活动等项目,最高15分代表意识清醒,昏迷指数评分越低代表昏迷程度越重[3]。③神经功能缺损:采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开展测评,包含11个项目,总分值42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佳。日常生活能力:采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评分与患者生活能力呈正比关系[4]。④预后情况:参考GCS评分判定患者预后情况,1分表死亡,2~4分表示预后不良,5分表示良好,统计预后良好率、死亡率、致残率[5]。
1.4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预后情况为定性资料,行χ2检验,实施非参数检验比较。若组间比较结果显著且P<0.05或P<0.01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颅内血肿清除时间比较:观察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颅内血清清除时间显著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颅内血肿清除时间比较
2.2两组昏迷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术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GC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GCS评分比较分,n=90)
2.3两组NIHSS评分、ADL比较:两组术后 NIHSS评分、ADL评分较同组术前均大幅度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ADL、FMA评分比较分,n=90)
2.4两组预后情况比较:较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病死率、致残率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n(%),n=90]
3 讨论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高发性、复杂性的外科创伤疾病,多见于意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高能量损伤等,具有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风险高等特点,对脑部神经、体内循环、机体功能等多方面造成严重损伤,如未能及时给予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患者在损伤后颅脑血管发生扩张,引起细胞组织水肿,出现颅内组织大面积肿胀现象,颅内压明显升高,脑组织受到压迫移位,从而形成脑疝,危及患者生命[6]。
去骨瓣减压术是临床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可快速降压颅内压,对出血及时控制并清除,有效复位脑疝,解除侧脑干压迫,改善血管痉挛,进一步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脑水肿及肿胀,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避免脑组织进一步受损[7-8]。同时可对脑组织血液循环进行重建及修复,建立脑组织代偿空间,促进组织血液再灌注,从而为进一步治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部分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术救治后,恢复效果并不理想,病情未得到改善,术后颅高压、脑水肿等问题仍存在,甚至患者由于颅内压未得到缓解而再次引发脑疝,且术后为进一步改善脑水肿而应用脱水剂,该药物容易造成肾功能损伤,对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影响[9]。
研究发现,颅内压升高与脑组织、脑脊液、脑内血流存在密切的联系,脑脊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颅内部分压力,通过实施侧脑室外引流可以将脑脊液向体外引流,以实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10]。此外,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难治性颅内高压患者治疗中实施侧脑室外引流术可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针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展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于术后4 d可恢复正常的颅内压,而去骨瓣减压术单独应用者需9 d左右才可使颅内压恢复正常[11-12]。本次研究证明,应用侧脑室外引流术可明显降低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高压情况,改善颅内静脉回流,缓解脑水肿,以防脑组织二次损伤。同时实施侧脑室外引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术后脱水剂的用量,避免损伤患者肾功能,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予以控制,且降低因预后不良而实施二次手术的风险[13-14]。此外,本次研究得出结论可见,实施侧脑室外引流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控制及降低疾病病死率,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15]。分析原因如下:脑脊液起到稳定颅压的作用,发生颅内感染会损坏脑屏障,通过侧脑室外持续引流脑脊液,可将感染引流出体外,加快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分泌,发挥冲洗置换炎性脑脊液的作用,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同时脑脊液引流不仅将其中毒素、细菌、坏死组织等引流带走,避免进一步刺激脑膜,同时减少脑脊液内细菌水平,有效预防及控制颅内干扰,避免蛛网膜粘连,缓解脑积水[16-17]。
综上所述,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展侧脑室外引流,可实现良好预后效果,在降低患者致残、病死风险的基础上,减轻神经缺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