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信用环境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
2022-07-10董静唐超峰
董静 唐超峰
(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中心支行 山西 长治市 046000)
一、引言
优化信用环境对于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发展阶段下,信用环境建设对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对信用环境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方法的运用。影响信用环境的因素复杂多样,且会随着地域变化因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如何科学地对信用环境进行评价,国内很多学者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张维迎和柯荣住(2002)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国各省份的商业信用进行了调查研究,肯定了信息和交往对信用环境的重要性。郑克志(2003)提出建立以金融信用为主、与区域层级相适的信用评价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信用环境进行全面客观地评级。秦振强等(2006)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征信体系建设、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信用法律环境、信用文化七方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信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张永(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度和教育水平对安徽省的失信惩戒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应当从发展教育水平、合理改善教育布局上推动信用环境的整体改善。姚小义等(201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经济、金融、行政、信息技术和文化教育五个方面对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信用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郝嵘和关伟(2014)引入了信用中介发展状况、公共征信系统建设水平和信用市场水平,构建了包括1 个目标层、7个准则层、15 个领域层、54 个指标层的地区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定性分析的方式探析了影响区域信用环境的因素。郭国峰和肖瑶(2019)引入旅游这一因素,从经济、金融、政府、法治、教育、旅游六个方面,选取20项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郑州市的信用环境进行评价。田玉雷(2021)从政府信用环境、社会信用环境、经济信用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群信用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三大城市群信用环境进行评价,发现京律冀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信用环境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综上,现有文献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指标选取上以宏观指标为主;二是方法选择上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三是评价对象以区域信用环境评价为主,集中于东部省市或特大城市群,缺少对中西部区域信用环境的评价研究。本文拟通过借鉴相关成果,构建一组与信用状况高度相关的评价指标,通过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对山西省整体信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科学、客观地论证优化社会信用状况的着力点,聚焦中西部区域信用环境建设难题,为今后的工作方向提供依据。
二、信用环境状况的评价因素
参考张淳清和曹加(2008)、易传和及林英杰(2009)、郭星华(2001)和芮晓贤(2019),按照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以下6 个评价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信用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具体可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政府税收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收也会增加,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二是对企业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增加,企业之间的赊销、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贷款也更容易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整个市场的信用环境都会得到优化与改善;三是对居民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也会更为重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服务的品质也会相应提高,假冒伪劣产品会被挤出市场,产品合格率得到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得到优化。基于以上分析,这里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地区信用环境优劣的一个评价因素,具体采用人均GDP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二)教育水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提升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强,意味着个体讲诚信、企业讲诚信、政府讲诚信,整个地区都会形成崇尚诚信、恪守信用的文化氛围。教育是提高信用意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般来讲,一个人的信用意识往往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信用意识也往往越强。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一般也越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所以,笔者认为,教育水平对社会信用状况有正向促进作用。本文用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来反映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
(三)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应与区域信用环境存在正向的依存关系,市场集中度越高,一方面说明规模以上企业市场占比越高,对行业、市场的控制越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资金、技术等积累不足的小企业就会逐步退出市场。相对于规模以上企业来说,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偏短,违约成本较低,对自身品牌和信用的重视也相对不足。因此,理论上讲,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地区信用水平也会较高。本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四)政府民生支出水平
政府财政支出的大小及占GDP 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意愿,也是政府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承诺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民生支出比重越高,越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信任,是提高政府信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民生支出的增加可能是政府工作思路的一种反映,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一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政府对地方或区域经济干预及控制程度的降低,为地方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公正的区域经济环境,从而提高当地的信用水平。本文以民生支出占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政府民生支出水平的指标。
(五)城乡差距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适度的、短期的贫富差距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效应,形成“向前看齐、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但是正所谓“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超过一定限度的、长期的贫富差距则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富差距过大会使得弱势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甚至因此而心理失衡,加剧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二是长期的贫富差距会使人们对诚实守信、辛勤工作、多劳多得这样的基本价值观产生怀疑,诱使一些人采用非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甚至铤而走险。所以贫富差距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稳定及信用状况。本文采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
(六)城镇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改造的不断推进和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对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进入城市后,生活环境的明显变化会促使人民提升对生活水平和品质的要求,大量的信贷消费需求得到激发和释放,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经济金融生活中,规则意识、信用意识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强化;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有机会到城市中生活,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教育被认为是提高人们信用意识的重要手段。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本文采用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三、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一)基本原理
在实际问题中,被研究对象往往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被研究对象的一些信息,但是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重叠性,主成分分析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将众多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因素归结为几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并能反映原始变量所蕴含的大部分信息。
(二)基本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处理是将p 个原始指标进行线性组合,构成新的综合指标。用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X=[X,…,X] 代表原始数据矩阵,Y 为主成分,模型须满足如下条件:
主成分是根据方差的大小进行确定的,具有最大方差的为第1 个主成分,方差次大的为第2 个主成分,以此类推。通常要求提取的主成分的数量K 满足∑λ/∑λ>0.85。当前K 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超过85%时,就说明前K 个主成分已经可以反映原始数据中所蕴含的绝大部分信息,这样就将多个存在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了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指标。本文的实证分析是在SPSS 软件上实现的。
四、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信用环境状况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与检验
本文通过上述六个指标对山西省整体信用环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时间范围为2009-2019 年,如表1 所示。数据来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 2009-2019 年山西省信用环境影响因素原始数据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数据如表2 所示。
表2 2009-2019 年山西省信用环境影响因素标准化后数据
将标准化的数据代入SPSS 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KMO 值为0.759,该值大于0.7,非常适合主成分分析;Bartlett 球度检验的显著性P 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拒绝Bartlett 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主成分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提取出的每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即特征值,前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可以达到95.701%,说明用前两个主成分来替代初始的六个变量是有效的,能够解释原始数据中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所以本文保留前两个主成分,分别用F1、F2表示。
表4 总方差解释
表5 表示六个变量与两个主成分的相关性,也可理解为对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从表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一是第一主成分与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民生支
表5 成分矩阵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出占GDP 比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相关性都较强,在成分矩阵上的值都超过了90%并与之呈正向变动关系;二是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性也很强,达到95.6%,但呈反向变动关系,说明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整体社会信用环境越差;三是第二主成分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相关性较强,达到71.1%。
(二)主成分分析与信用环境评价
由公式(3)、(4)以及表2 的相关数据可计算出山西省信用环境状况的主成分得分,见式(5)。
为了定量描述2009-2019 年这十一年间山西省社会信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过程,我们利用上文数据计算出了每年的信用环境状况得分,如表6 所示。
表6 2009-2019 年山西省信用环境得分
五、结果分析
(一)山西省信用环境整体向好
从图1 可以看出,山西省的整体信用环境评分在2009-2019 年这十一年间总体上稳步增加,呈上升趋势,从2009 年的-3.2950增加至2019 年的2.1770,说明近年来山西省整体信用环境在逐步改善。
图1 山西省社会信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得分
(二)经济发展促进信用环境改善效果显著
通过前文分析,影响山西省信用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人均GDP、民生支出占GDP 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等,这些因素都与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无论是个人收入的增多、政府保障的完善还是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改造,都离不开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公民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强相关性
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度达到了98%,在所有的因素中对信用环境的影响最大。说明教育是改善区域信用环境的第一手段,对于公民素质的提升、信用意识的提高极为有效,这与本文之前的预期一致。
(四)收入差距的增大对社会信用环境有反噬作用
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与社会信用状况呈相关性很强的反向变动关系,说明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经济增长的过分追求,表面上尽管人均GDP 在不断增加,但是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损坏“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的传统观念,对于社会整体信用意识的提升是一种阻碍和消耗。
六、政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公众意识
信用环境的优化,最为关键的还是社会整体信用意识的提升。加强教育,不仅是带动人力资源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更有助于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因此,增强对教育的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同时,教育应强化“以德为本”的理念,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应齐头并进,不应有所偏颇。此外,教育还具有传递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孩子,孩子对家庭而言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对一个学生的教育就是对一个家庭的教育,为此加大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力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市场集中度
目前,山西地区支柱产业仍是煤炭及相关产业,尽管政府在推动行业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煤炭行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能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这可能带来的问题有: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市场话语权不强。为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过剩产能行业,增强科研投入,形成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以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促进山西省整体信用水平提升。
(三)完善征信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缓解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地区收入水平,除了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更要通过优化金融环境来带动经济增长,使人民从经济、健康、教育等方面都能够享受到切实利益。目前限制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是“融资难”,金融机构有钱不敢投放,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和小微企业无法得到及时的资金支持,这除了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外,农户信用信息的缺失及抵押物的不足是制约农户融资的两个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以征信手段缓解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是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农户信用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部门已有数据,为农户建立更为全面的信用档案,发挥保险、水、电、煤气等可替代数据的作用和价值,真正为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提供更完整、更有力的数据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农户手中可利用的动产,如大棚、农机具等开发设计相关产品,为农户的贷款、抵押提供更多可能性,真正让农户手中静止的动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