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府逐淤汤加减对瘀阻脑络型血管性头痛51例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07-09李佳赵宜鑫

药品评价 2022年8期
关键词:血管性动力学血流

李佳,赵宜鑫

宁河区中医医院,天津 301500

血管性头痛为临床多发、常见病,具有反复发作、头痛顽固、久治不愈等特点,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主要以镇静剂和镇痛剂对症治疗为主,其中尼莫地平为临床常用药,可有效改善脑血管痉挛,减轻患者头痛症状,但临床应用发现,患者停药后具有较高复发率和副作用,进而影响治疗效果[1]。随着临床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与中药汤剂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缓解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助于预后恢复。中医将血管性头痛纳为“脑风”“头痛”等范畴,其中以瘀阻脑络型最为常见,其病因与经络受阻、血气淤塞有关,故临床治疗应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为原则[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血府逐淤汤加减对血管性头痛(瘀阻脑络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宁河区中医医院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血管性头痛(瘀阻脑络型)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1例。试验组年龄(43.69±4.28)岁,年龄范围21~75岁;女21例,男30例;病程(10.43±2.78)年,病程范围0.8~20 年。对照组年龄(44.24±4.67)岁,年龄范围20~78 岁;女23例,男28例;病程(10.14±2.31)年,病程范围1~19 年。经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基线资料(P>0.05),有可对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瘀阻脑络型辨证标准,主症:反复头痛、痛如锥刺、经久不愈且痛处固定;次症:苔薄白、舌有紫暗或瘀斑,脉细弦或细涩;符合2 项主症及2 项次症即可确诊。西医符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4]中血管性头痛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上述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单次头痛时间范围4~72 h,且伴有畏光、畏声、恶心等症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凝血功能异常者。

1.4 方法

对照组予以尼莫地平缓释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791,规格:60 mg)治疗,口服,60 mg/次,2 次/d。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组方枳壳、桃仁、牛膝、赤芍药、生地黄各12 g,桔梗、当归各10 g,甘草、柴胡、红花、川芎各6 g。随症加减:口干者加石斛、天花粉各12 g;呕吐、恶心者加半夏12 g,竹茹、陈皮各9 g;头痛甚者加钩藤12 g,全蝎6 g;头晕者加枸杞子12 g,女贞子15 g;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30 g,酸枣仁12 g;胸闷者加瓜蒌皮、郁金各12 g;水煎取汁,200 mL/次,1 剂/d,于早晚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 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5]中疗效评估标准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后头痛等症状消失,且6 个月内无复发为显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缓解,发作次数减少,且单次发作时间<1 h 为有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6]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为0~10 分,分值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轻。(3)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液分析仪(深圳德力品 EMS-9A 型)对两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脑血流速度(Vs)、大脑前动脉(ACA)进行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例(%)]

2.2 疼痛程度

治疗后,试验组VAS 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VAS评分(分,)

表2 比较两组VAS评分(分,)

2.3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后,试验组ACA、PCA的Vs,MCA检测结果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m/s,)

表3 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头痛发病机制主要与颅外血管扩张、颅内血管痉挛及收缩异常等有关,可造成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且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尼莫地平为临床常用药,其为钙离子拮抗剂,可拮抗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阻碍血管平滑肌收缩,解除脑血管痉挛,且还可解除和抑制组胺、前列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的血管收缩,利于改善脑部微循环,从而减轻血管性头痛症状[7]。但临床应用发现,单独使用该药虽可改善脑部供血,但患者易发生耐药性,导致部分患者疗效不尽如人意。

中医将血管性头痛归为“头痛”“脑风”等范畴,其病因主要在忧思劳累、情志内伤等基础上导致瘀血阻络、风袭脑络、痰浊阻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发病诱因为风邪,病理基础为血瘀,故临床治疗应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为原则。本研究中,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VAS 评分、ACA、PCA 的Vs,MCA 检测结果均更低,提示予以血管性头痛(瘀阻脑络型)患者血府逐淤汤加减可提高其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程度与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分析原因在于血府逐淤汤中红花、桃仁活血通络、逐瘀生新;川芎可活血理气、祛风止痛;当归可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生地黄清热凉血;桔梗祛痰排脓、宣肺利咽;枳壳可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柴胡可疏肝解郁;赤芍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联用,共奏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赤芍、当归中有效成分有抗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的功效;桃仁有较弱溶血和抗凝功效,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流阻滞、血行障碍;红花中含有红花黄色素具有增加纤溶和阻碍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可阻碍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张脑血管,减轻血液黏滞度,缓解神经系统及脑血流功能;诸药联用可改善肢体及脑血流量,缓解脑细胞缺氧、缺血状态,进而缓解头痛症状。

综上所述,血府逐淤汤加减可提高血管性头痛(瘀阻脑络型)患者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猜你喜欢

血管性动力学血流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血管性痴呆 早发现、重预防
血管性痴呆,预防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