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双元e+”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2022-07-09殷利董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信息化

殷利 董燕

摘要:为有效克服校企协同育人中各利益方参与度不高、权责不清、实施路径不明、优势资源难共享、质量管理难把控和教育对象内在动力驱动不够等困境,构建了“一核双翼一平台”职教“双元e+”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促进校企协同契约与实施路径双翼共振发力,助力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信息化;“双元e+”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C-0062-06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仅有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1]。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然而现实中,学校和企业时空阻隔,受文化和管理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传统环境下很难将校企协同育人向深处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倡导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当前,各行各业正面对数字化转型,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度不高

校企协同育人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家长等多方主体。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以学校为本位,即使在倡导全面探索现代学徒制的阶段,管理的主体大多依然是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程度不高,学生和家长基本未参与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过程中,无法获得共享信息[2]。亟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实现高效育人的新机制和参與的新平台。

(二)各方权责不清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育人上签署的多为框架性协议,对于合作专业、参与人员、具体任务、成本分担、绩效考核等事项均未明确。导致校企合作育人中谁来做、做什么、如何评等方面权责不清,各方的优势资源和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弱化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整体功能。需要明确各育人主体“应该做什么”,按校企协同育人所构成的总体责任要求与各主体的资源限制条件所形成的责任归属,使各方的角色扮演沿着既定的方向进行。将双方共同制定的契约合同借助信息化手段分解并落小落细到项目和绩效中,使各方权责清晰,任务明确。

(三)实施路径不明

不少校企合作育人项目在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后缺少合作路径的指引,使得项目实施处于自发探索的状态。对于育人目标如何确立、育人团队如何组建与建设、育人项目如何开展、育人质量如何监控均没有形成体系,导致项目停留于诸如企业人员进校开展几次讲座或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实践的浅层合作状态。通过信息化平台为协同育人过程提供引导,开展育人目标的协同确立,育人内容的协同开发,育人过程的协同实施和育人成效的协同评价。

(四)优势资源难共享

时空阻隔导致各参与主体的资源优势和信息缺乏互通,校企育人方案制定时缺乏分析互议,方案实施时缺乏合作互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整合企业一线师傅充分的岗位实战经验、学校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家长在疏导、监管、督促孩子上的优势,促进育人各方融为一体,良性互动,借助技术优势实现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发挥各自所长参与育人环节,实现叠加增效的功能。

(五)质量管理难把控

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缺少认可度高的管理规则、实施流程、工作标准等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针对问题缺少共同讨论、研究的审查评议机制,对育人过程中发生的岗位变动、企业师傅调整和教学内容变化等各自为政,各阶段的育人质量难以把控[3]。需要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管理的机制和平台。确定育人过程中的把控点,借助信息化平台采集过程数据,实时分析和预警,确保协同育人的过程质量。

(六)教育对象内在动力驱动不够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育人之人,关注服务的对象——产业和企业,更要关注被育之人。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现实中很多学生对未来发展茫然无方向,习惯于被动安排,缺乏主动选择,从发展的视角看,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职业,尤其要培养学生自觉主动成才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培养目标自己制定发展规划,清晰了解每一个阶段自身的现状,准确认知当下自己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坐标点,以目标驱动学习行动,在行动中增强能力的内化与运用。

二、创新构建职教“双元e+”协同育人模式

为突破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我们从理论上构建了“一核双翼一平台”的职教“e+”协同育人的模式。其中,“e+”平台是基础,依托“e+”平台构建起集联动管理、协同教学、过程监控于一体的校企线上融合体;“学用对接”是途径,在“e+”平台上企业主导按照岗位需求,校企协同开展培训方案研制和课程建设,实现学用高度对接;“赋能成长”是目标,在“e+”平台上校企协同开展教学及评价,帮助学生自主规划、自强本领、自我完善、自觉成长,高质量实现“四自”职业新人的培养目标。

(一)一个核心价值追求:以赋能成长为目标

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需要帮助他们成为掌握学习的主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获取学习资源、反思学习策略),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顺利成长为终身学习者。要实现这个愿景,需要在自我驱动的学习和社会性的学习之间达成平衡,与教师、与同伴、与企业人员、与学习环境等进行互动,学习才得以发生。“一核”正是把满足学生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校企合力帮助学生围绕培养目标,逐步成为自主规划意识强、自助提升本领高、自我完善行动实、自觉成长效果好的德才兼备“四自”职业新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目标就是要让育人各方在育人过程中全程秉持这一核心价值追求。

(二)一个线上融合平台:以共建平台为基础

校企共建“e+”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开放性、规范性等特征,构建线上育人校企融合体,克服校企时空阻隔和文化管理差异,约束校企守信履职,促进校企协同办公和协同管理,开展育人状态监控,利用渐进目标和学生阶段画像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成长、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成果的优化与普及。

(三)双翼合力运行机制:以学用对接为途径

“双翼”是在信息化平台的审议中心和项目管理等功能支持下,形成“信(契约)行(路径)”双翼合力机制。在契约上,校企达成协同育人“四项共识”:一是利益共享,双方拥有明确的目标和需求,形成共同育人愿景,彼此理解利益诉求,在相互期待中探寻共识;二是责任共担,双方签署合约,确定各自职责,共同落实育人项目;三是成本共投,双方根据约定,为共同育人投入场地、设备、人员、资金等必要成本;四是过程共管,双方均积极主动利用信息化平台规范育人审议项目,共同监控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益。在路径上,校企实现协同育人“四项对接”:一是通过在线工作任务分析,制定出岗位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供需对接;二是通过开发职业素质、岗位适应、企业文化三类校企双场对接网络课程,使学生适应岗位更快,发展后劲更足,实现课程对接;三是通过课前向学生推送资源引领学习准备,课中校企互动互补解决岗位技能重难点,课后学生对标自查,借助平台互助释疑,实现教学对接;四是通过校企联合在线开展“五育”实时评价,生成学生画像,引导学生与预设目标、与同伴相比,确定最近发展区,实现评价对接。

三、职教“双元e+”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举措

(一)建设”双元e+”协同育人的信息化平台

1.建立校企协同育人融合体。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企业与学校内部管理的各个层面,每个层面又涉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岗位变动,专业变化,人员流动等诸多因素。在传统智慧校园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重构,将学校、合作企业(包括社会其他合作单位)融为一体,是“双元 e+”协同育人的基本起点和基础保障,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从相识、握手到携手。校企协同育人融合体是信息化支撑下的全新育人载体,有效解决了校企时空阻隔、沟通不畅、文化氛围和工作模式不同等困难,为顺利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力促进校企“携手”协同育人。

2.校企共建“e+”平台,作为协同育人的向导和载体。在平台上集中进行身份、角色和权限的管理,有效支撑各部门和各企业协同完成育人和管理工作,通过网页、客户端、APP三种方式互补满足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四方的功能需求和使用需要。从规则到流程,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工作标准,实现状态可视,互相监督。引导并支持校企异地在线协同研制方案、协同开发课程、协同实施教学、协同开展教研、协同实施评价等,为协同育人提供支撑保障。通过实时状态数据,监控校企协同育人的运作状况,助力校企协同育人教诊改,有效支持“双元e+”育人模式正常开展。

(二)构建“三控制”育人保障机制

为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平等沟通、成本分担、合作管理等目标,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构建控合同成本、控项目管理、控状态标准的“三控制”育人保障机制。

1.控制合同成本投入透明化。稳定的双元主体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一是合同内容透明化。为加大校企间的利益交集,把双方的利益诉求明确通过合同(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共建协议、三方协议等)呈现,主要包含项目的目标、组成、实施安排,明确双方参与人员,面向的专业和学生,明确项目的成本预算和成本分担,明确项目的考核要求,实现校企间双元协同。结合状态控制跟踪合同模块中所有条件要素的履行情况,对合同中的变更或者争议通过审议方式解决。从法律的高度确立双元主体,确保合同可视,保证过程实施的严肃性。二是成本管理透明化。加大了对项目准备与实施中校企在资金、场地、时间、人员、教学资源的投入和使用的透明化管理,以增强校企间的互信,达到互依互存、协同控制、共同发展的目的。根据状态控制,评估产生的绩效是否达到既定的预期目标,必要时进行审议,以减少无效的、重复的、随意的成本投入。从经济的高度确立双元主体,建立成本和效益可视化管理,保障过程实施的节约性,提高了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

2.控制项目管理执行规范化。规范的育人项目管理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一是在合同的基础上,纳入项目管理方式,实现项目驱动,规范化实施校企协同育人。重点制定了专业共建、资源共建、师资共建和岗位培养等四类项目,严格规定了项目的活动内容、经费预算、人员参与、进度安排等,规范项目调度、变更和验收,通过跟踪过程预警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二是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审议机制,实现协同育人。针对审议内容,审议各方平等参与、表明观点和结论,协同形成最终结果。审议类别包括合作审议、方案审议、实施审议、考核审议。以学生违纪为例,由班主任(企业师傅)发起审议,随后由系部主任会同企业项目负责人、学工处负责人、分管校领导逐级开展审议,最后将审议结果反馈至发起人,并推送至学生及家长。审议为过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状态数据,让校企双方领导及校企合作中每个环节的主要执行人都具有审议权,都参与到校企育人的全过程,对涉及的项目及时和规范地进行审议,约束和保障了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工作。

3.控制状态标准把握实时化。状态控制是校企协同育人质量提升的保障。一是采集育人质量监控数据。设置必要的监控点,采集育人目标、内容、实施、绩效、反馈等方面的运行数据,平等、可视、动态地把握校企协同育人情況,对育人成效进行跟踪与评价。二是分析数据并形象化呈现结果。实时反映各个运行层面的现状,结合监控点和监控要求,对未达标者进行多级预警诊断,分层次及时改进预警问题,保证实施质量。实时获取状态有利于及时开展预警诊改工作,学生也可实时获取个性化成长数据,查看个人的能力画像。

(三)构筑职教“双元e+”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1.校企协同研制“e+”方案,促进学生自主规划。校企在线共研“紧扣岗位,按需更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为主导,在“e+”平台上组建由校、企、行组成的研制团队,紧扣岗位(群)工作领域,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细化岗位知识、技能、证书、工具等要素,根据岗位需求,有理有据地定课程体系、定模块内容、定教学计划、定培养方案,实时按需滚动优化。通过“e+”平台,方便学生了解职业成长路径与典型工作场景任务,建立起自我目标意识,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引导下自主开展职业成长规划,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2.校企协同开发对接专业和职业的“e+”课程,培养学生自强本领。为培养更好的职业人,校企共建“职业素质类泛学、岗位适应类精学、企业文化类选学”的网络拓展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第一类是职业素质泛学课程,包括礼仪与沟通、情绪与压力、个人与团队等,强调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教育。第二类是岗位适应精学课程,包括“三 jin”岗位课程。“走进岗位”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岗位要求等,如“走进克恩·里伯斯”。“迈进岗位”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职责、明确安全注意事项,减少学生岗前可能出现的恐慌,如“舍弗勒弹簧热处理操作规程”。“沉浸岗位”课程主要让学生顺利上岗,如“我在南园做导游”。第三类是企业文化选学课程,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自主选择课程,如“德国汽车文化”等。上述三类课程规定了学生修学要求并纳入学分考核,学生根据个人成长规划,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自助式修学,促进学生根据岗位要求和自身成长需求主动增强职业本领。

3.校企协同实施“e+”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一是校企通过平台共研实施计划,分解落实到模块项目,经校企双方审议后生成实施性教学计划。二是通过平台引领校企双师协同做好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方式准备等,通过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基于工具设备、任务预习、合作探究等的学习准备。三是课中双师远程互动,协同实施教学。借助视频双向异地远程技术,按需随时调取工作实景,开展双向联动教学,及时解决教学重难点。四是课后灵活拓展教学空间,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检测后通过平台推送需要进一步强化巩固的内容和供深入拓展的学习资源。学生还可借助平台与校企双师、同学互动答疑或请求指导,及时填补学习漏洞。

4.校企协同开展“e+”评价,促进学生自觉成长。利用“e+”平台,构建“五育融合”评价量化及质化指标,学生、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家长根据平台向导定期记录评价数据,生成学生阶段性成长的画像。实现了纵横双向增值评价,“纵向与目标比,促进学生向上而进;横向与同伴比,帮助学生知差而进”。结果及时、准确、清晰地推送至各相关方,有效促进全员育人诊改。学生通过画像和具体评价数据,从学业技能、为人处世、综合素质各方面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从优势中增强自信,从劣势中找到努力方向,为了发展目标自觉成长。

参考文献:

[1]谢莉花,余小娟.德国企业职业教育人员:角色、职责与资格[J].比较教育研究,2019(6):98-104.

[2]房丹,孙翠香.协同治理视角下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及推进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17-22.

[3]殷利,周新源.基于太倉模式的“双元E+”内涵及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20-25.

责任编辑:陈向阳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