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
2022-07-09师萌
师萌
【摘要】2022年4月23日,在“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纪念延安《解放日报》改版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代表围绕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研讨会还举办了“改版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改版与党报实践逻辑”“延安时期的新闻传播文化”“延安时期的媒介组织与动员”四个分论坛。
【关键词】《解放日报》改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延安时期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出版历时近六年时间,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对党报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典范,其守正创新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为深入推动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历史、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年4月23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解放日报社、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延安新闻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联盟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承办的“守正创新 继往开来——纪念延安《解放日报》改版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學、上海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业界代表进行深入研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致辞中表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既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风运动的重要成果。正是从那时开始,我们党对新闻工作有了更加成熟坚定的政治自觉。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和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在继往中开来,在温故中知新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
一、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实践与当代价值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实行改版,并刊登了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要实行“彻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模式与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与会专家围绕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在特别致辞中指出,延安《解放日报》成功改版,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改版不仅是形式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办报理念的转变,从此确立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党报属性。他希望学界同行,能够多方面、多视角总结延安时期党报工作的经验得失,弘扬延安时期党报办报传统,传承党报新闻工作优良的价值理念。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作了题为《党报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当今改革的主题设计》的主旨发言。他梳理了从《解放日报》改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报改革的历程与指导思想,指出党报改革是不断适应新情况与新条件的过程与结果。当前的新闻工作要依据这些指导思想,积极调整媒体布局与设计,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与特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指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不仅是技术方面的实践活动,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整风时期历史细节的梳理,他提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研究要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发掘其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的关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认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主旨是强化党报的政治属性,党报理论在思想批判中逐渐成熟与发展,对于今天党报的守正创新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新时期面对自媒体发展带来的复杂传播环境与舆论生态,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凸显独特优势、强化把关功能,提升专业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提出,对于《解放日报》改版的研究要重视党性与人民性相互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激活了人民性的践行,具体体现为:典型报道的出现、人民的语言风格成为媒体语言的主流、群众性组织对新闻生产的保障。党报的群众性实践轨迹大致经历了从教育鼓动群众、到反映群众生活和心声、直至向群众学习与为群众服务的过程。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雷跃捷认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延安时期一次大的理论飞跃,实现了由“城市办报”向“农村办报”办报模式的转变,形成了“全党办报”思想和“群众办报”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指出,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的开端来定位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他总结出党报在语境、功能和读者群体层面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创新发展,并通过分析改版后《解放日报》的言论立场态度、版面内容规划,到新闻角度选择、记者参与程度,以及文字规范风格、副刊样式形态,所确立的党报人民立场、全党办报原则以及鲜活生活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吕新雨从延安新闻改革的视角,阐述了知识分子改造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她提出应在第三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视野中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党报改革的历史语境是中国革命的现实需求与由此产生的思想革命,《解放日报》的改版是中国共产党政党组织传播体系的建立过程,因此应以“政党组织传播”作为新的理论研究范式。
为了更好地分享对于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真知灼见,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会还举办了“改版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改版与党报实践逻辑”“延安时期的新闻传播文化”“延安时期的媒介组织与动员”四个分论坛。
二、改版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
《解放日报》的改版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形势相结合,使新闻事业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与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梳理了胡乔木参与和指导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史过程。他指出,胡乔木与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关系仍具有研究价值与空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回顾了毛泽东指导与领导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历程,提出通过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毛泽东的新闻思想逐渐成熟并形成完整的体系,推动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齐爱军提出,从知识生产史的视角深入延安新闻学的理论体系与演进逻辑研究,进一步重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认识论与伦理学基础,升级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回应全球新闻学的情感转向研究。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郭恩强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尹佳楠运用元分析方法,对《解放日报》改版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量化与质化分析,提出还需提升研究质量、拓展多学科视野以及深入史料挖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勇认为,党报的实践历程实质上是新闻文体“宣传范式”的形构过程。经历了从基本内核“党报理论”的诞生,拓展到“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演进,从“政论模式”与“信息模式”转向“印证式”与“用事实说话”报道模式与方法的转向。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郭小良通过对延安《解放日报》的《读者往来》栏目的内容分析研究,提出《读者往来》栏目是党报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生动历史实践。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继忠结合延安《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改版的对比,提出主导改版的根本问题是党报如何与政党权力中枢息息相通以及连接群众并建立信任这两大问题。
三、改版与党报实践逻辑
《解放日报》改版创立了中国新闻史和党报史上独特的体制模式,基于不同历史向度与理论视角,与会学者对党报实践的内在与外在逻辑展开探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就党性与人民性的概念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党性与人民性是相互统一的,关于人民性的相对概念仍有开放的概念探索空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主任朱清河认为,《解放日报》改版对“党管媒体”的影响包括对其体制化与机制化、话语体系、实践方法与手段的推动、建构与丰富,为新中国全面履践“党管媒体”提供了经典模板。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张勇锋引入“媒介域”的概念,对延安时期的媒介形式与组织机构展开研究,并提出媒介学的研究路径为重新认识中共百年宣传事业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甄东霞提出,延安《解放日报》以组织传播为传播核心,传播者与受传者互动频繁,成为党报发展的经典范本。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贾浩伟与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仕勇认为,延安时期的大众黑板报发挥了政治传播效用和舆论动员功能,对当前媒介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具有启示性意义。
四、延安时期的新闻传播文化
延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不仅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新闻文化,也与当时的文艺与文化建设广泛关联,对这一时期相关的文化研究成为与会专家研讨的焦点之一。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春泉认为,1942年整个延安文化进入了重要的历史周期,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过程,延安时期的全部资源都聚合在“新民主主义论”的旗帜下,其传播过程解构了专业与学科边界。《解放日报》的改版既是平台与工具的锻造,也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汇聚的载体。延安大学图书馆馆长贾翠玲提出数字人文研究视阈下对《解放日报》研究的拓展,展示了运用《解放日报》全文数据库开展研究的探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晓灵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张高杰认为,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反映了戏曲艺术推动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历史过程,体现出延安新文化事业与军事战争活动之间的联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海波提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作为新闻与文艺活动的双重转折点,应给予更多理论关注,从新闻与文艺的统一规定性等方面推进研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林溪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到延安时期新闻大众化的发展历程,以进一步阐释党报话语体系与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关联。
五、延安时期的媒介组织与动员
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后,报道内容上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还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了强大的组织与动员群众功能,其组织性与群众性实践的理论化,受到学者的关注。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边江以通讯员冯森龄、午人为例,对延安时期通訊员培养工作进行了具体研究。通讯员培养工作运用编辑部写信、颁发证件、面授经验以及帮困解难等多种方式开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蒋建国认为,延安时期读报组作为重要的群众性社会组织,除了开展社会教育运动外,也使党的政策和农村的集体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了“全党办报、全党读报”的长期政策。西安交通大学传播系教授吴峰与西安交通大学传播系博士生杨晓萍研究了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发行推广体系,提出其发行制度、经营模式、运输网络和推广方式都呈现了鲜明的建制化和组织化特征。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