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读,教育均衡的新挑战

2022-07-09王晓慧

教育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城镇家庭

王晓慧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广泛的中小学陪读现象且愈演愈烈,这既表明了人民在主动追求美好教育的获得感,也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效果,带着子女涌入周边县城,这一现象多以“父亲外出务工,母亲主要陪读”作为基本的家庭分工模式,由此形成了数量庞大的“陪读妈妈”群体。当下,因为公立学校学额相对饱和、学生容纳量有限,所以陪读现象多发生在私立学校。一般而言,家庭规划好、经济实力强、资源协调到位、就读适应性好的家庭,会产生长期性的陪读行为,反之,陪读则可能因为其中某一项或多项支持不足而中断或反复。

“陪讀”对教育发展之利

第一,大批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就读,体现了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政策取得了重要进展,增强了陪读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获得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得益于我国不断健全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以及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等教育政策,农村学子也有了跨入城镇接受更优质教育的机会,而陪读现象则彰显了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更新与竞争性选择,他们尝试通过让子女获得优质教育,为下一代的向上流动蓄势,这种选择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现代教育在农村的惠及面,提高了以县为单位的农村教育质量。

第二,举家搬迁陪读或者父母一方亲自陪读的家庭策略有利于科学家庭教育观的普及和推进。在子女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家长往往将孩子的教育问题置于整个家庭发展的最核心地位,这既能调动他们深度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减小了推行教育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国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方面,以服务子女进城就读为中心目标的家庭活动可以最大化配置家庭资源,帮助他们积攒资本,实现“接力式”进城;另一方面,陪读过程也让农村家长就近实现市民化,在新环境中再社会化,在其主动接轨现代教育时,间接地提高了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更新了教育观念。这样的陪读家庭更重视学习和教育,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度推进。

第三,陪读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此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窘况,为异地求学的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成长的土壤,有利于培养其健全人格。与寄宿在城镇中小学校以及留守在农村家庭中的学生相比,陪读家庭中亲代尤其是母亲长期的陪伴与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亲情的体察、可口的饭菜、面对面的倾诉与交流、家长的陪伴等,可缓解中小学生在学校的身心不适;有效的亲子沟通和家校沟通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陪读”对教育发展之弊

第一,将孩子送到城镇去求学并随之陪读,是农村家长追求教育公平、试图突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合理追求,但这很可能会导致城乡、区域和校际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给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乡村教育振兴。尽管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但因为学生去城镇求学后生源大量流失,造成了乡村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进而加剧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均衡,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空心学校”,对乡村义务教育体系完整性形成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城镇教育的“掐尖”现象开始涌现,不仅掐走了乡村的优秀生源,也掐走了留守乡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越来越慢,而城镇教育发展速度却越来越快,城乡、区域和校际教育形成两极分化。大量家长进城陪读在客观上带动了城镇消费和城镇资源的再分配,使得本可以流向乡村的打工收入、各类资源都因陪读而产生了壁垒式重构,无益于乡村振兴。

第二,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陪读家庭要供养一到两个孩子进城就读,经济负担会明显加重,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来看,这将会导致新一轮的教育不均衡。因陪读而额外产生的家庭开支,甚至有可能使部分农民家庭重新陷入教育致贫的风险。大量农村家长选择进城陪读会对生源地所在学校形成一种笼罩性氛围,对一些并不具备经济实力和家庭劳动力配置能力的家庭形成一定压力和影响,迫使这些家庭选择进城陪读,跟风进入教育竞争旋涡,从而形成当地教育的“陪读式内卷”。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以及孩子升学的不确定性,又会使得陪读者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焦虑和恐慌,从而反作用于家庭教育。

第三,在传统文化、乡土观念和社会角色的形塑下,家庭会根据利益分配来进行分工,导致陪读者多为女性尤其是母亲。然而,陪读妈妈们可能会因为专职陪读而陷入“密集母职”的困惑与焦虑:一方面,县城弹性就业空间有限,陪读妈妈们可能会因为自己产生不了劳动价值、不能为家庭经济分忧而陷入焦虑;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其他可以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妈妈们可能会将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孩子的教育上,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此外,父亲长时间的家庭缺位,让母亲长期独自担起家庭教育的重担,会在客观上导致母亲对孩子在教育投资与回报上的深层焦虑。

第四,从学生层面来说,陪读会给农村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爆发。一是进城陪读一般会造成父母的分居或者家庭角色缺位、家庭经济压力紧张等,从而加剧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二是随着家庭教育投资的增加,家长对教育回报的期待也会增加,导致“唯分数论”在家庭内部的绝对化,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农村学生需要应对进城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既要跨越原有的乡村生活方式,又要挤入城镇学生的亚文化圈,平添了许多社交和生存压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当下改善农村陪读现象的教育建议

从需求侧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对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而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陪读现象。在理性评估这一现象的利弊时,还应更积极地回应农民在这方面的期待和需求。

首先,应统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探索发展符合陪读家庭碎片化工作需求的县域和镇域内的零工经济,研究推动陪读家庭稳步实现城镇化并顺利融入城镇社区;社区及社会要努力挖掘“陪读家庭”本身所具有的政策含义,让陪读家庭发挥支点撬动作用,深度融入社会。

其次,在县域与镇域内统筹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县城与乡镇教育供给侧改革,继续新建、改建、扩建公立学校,提供更多普惠性的公立学校学位;发展和完善寄宿制,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生活服务,构建让家长放心的学校教育机制;探索私立学校学位扩增与陪读学生衔接后的公共教育财政补偿转移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师流动机制,同时严格控制进城指标,保障乡村教育师资水平的稳定发展;探索构建以“陪读家庭”作为学校教育政策倾斜中心的“家校社协同合作模式”,改善“陪读家庭”在城镇教育结构中的弱势地位;警惕县域房地产业与陪读现象的深度捆绑,严防农民陷入债务循环。

最后,要继续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将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优先向弱势学校与困难人群倾斜;把乡村学校布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为一体,加大乡村教育帮扶力度;培育乡土教师和全科教师,探索乡村教学新模式;保障乡村生源能就近享受到与城镇一样甚至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农村家长安心守护家园,服务乡村振兴计划。

责任编辑:曹霁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城镇家庭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