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学内容与“目标式自主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以《敦煌舞》课程为例
2022-07-08李婷婷
李婷婷 王 瑞
(1.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甘肃兰州 730000)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发展动能的持续性。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阶段,其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建构、教学内容创新的开发与应用、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与改革,是系统化、链条化的教育改革目标。特别是艺术类研究生,在艺术的创造性本质特性下,独立创新思维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中至关重要,如丰富的创新能力,扎实的艺术创新技术等。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贯穿于艺术类研究生教学各环节,从而形成链条化的育人机制,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
一、《敦煌舞》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敦煌舞》课程是以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地域品牌为特色的专业实践课程,是敦煌舞教学体系的一门高阶能力培养课程,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技”“艺”相融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备敦煌舞表演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和表现力,掌握敦煌舞姿的内在动机与文化意蕴。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的反馈,以艺术实践映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与重塑,使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敦煌舞综合表演技能与艺术风格的同时,培养学生高阶性创新思维及知识迁移与融合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在敦煌舞表演与编创等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创新的必要性
自敦煌舞教学体系建设以来,从中专、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教材较为匮乏,被各大院校采纳使用的主要有高金荣著《敦煌舞教程》、史敏主编《敦煌舞蹈教程》、孙汉明主编《敦煌舞男班教程》、李婷婷主编《敦煌舞术语词典》。从该课程教材资源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来看,在教材匮乏的客观原因下,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发展创新与教学高层次人才层培养之间出现了断层现象,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1.知识难易层次区间差异不明显;2.教材内容与课程培养目标不符;3.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约束较为单一固化,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研究能力及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因此,对《敦煌舞》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在《敦煌舞》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断层问题的情况下,现有的教学方法也并不完善。在教学目标上,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研究生,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更加细化,更加注重知识创新与能力提升,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本质上与本科教学并无较大区别,以致教学主体定位不清晰。在“教法”上,仍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敦煌舞组合教授,缺乏对学生课后实践环节的重视以及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指导;在“学法”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仍停留在学习而不思考的形式主义之中,加之现有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以致学生“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提升缓慢。除此之外,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完善构建以及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自主创新”的教育需求和笔者所在教学单位实际情况,针对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敦煌舞》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与改革,围绕如何将科研创新成果与教学创新相融合;如何注重教学内容阶段间的关联性,实现教学内容创新体系化;如何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高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如何创建多样考核方式,将创新培养因素贯穿于考核全过程等问题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艺术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与参考。
二、课程内容创新改革
(一)专业知识构建的多元化递进
本课程在改革前的内容仅包括基础元素、单一动作、短句四个部分,只能满足单一肢体能力的训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及运用,在扩充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形式敦煌舞教学系统、多元化的教学材料,使教材较原版增加了道具运用、性格塑造、综合表演三个模块,进一步对现有课程实践部分的内容进行扩充,并在教学目标方向与教学内容难易度上进行提升,形成有别于本科教材的适合研究生层面的实践教学训练组合或片段。对专业知识内容的递进式完善,能够较好地支撑研究生在学术或实践研究层次上拓展深度与广度。
图1 改革前改革后
(二)学术视野的多维度拓宽
构建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敦煌舞》课程,从敦煌历史、文化、美学等多方面、多视角体现敦煌舞的文化价值,从技能训练课向能力培养课转换,其中包括专业知识内容的扩充与优化,以及理论知识与文献整理两方面。
1.扩充专业知识内容
结合项目负责人敦煌舞科研成果,将科研“落地”,实际运用于教学,扩充专业知识的储备。依托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果,整理出部分典型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库,开展“影像视频库”以支撑实现知识目标、“教学试题库”以支撑实现过程评价、“思政案例库”以支撑实现价值目标。将学科交叉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与信息学院共同研发敦煌舞教学演示系统,方便学生自学与课程推广;建设敦煌舞微信公众号,发布前沿讯息,扩充知识广度,支撑学生自学;并通过QQ、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运用敦煌研究院“敦煌学讯息资源网”对课程知识进行延伸,扩展研究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激发创新融合意识。
2.融入理论知识支撑
众所周知,敦煌舞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具有较强风格性的舞种。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授不可小觑。因此,在《敦煌舞》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上,并重其理论上文化内涵的深入渗透和专业实践技能的融合训练。既要注重专实践上的“高”也要追求理论知识的“广”,及时关注本专业学科及相关边沿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向,将优质新资源为我所用以填充新知识,同时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反思,对不足或缺失的教学问题与内容及时调整,研讨更加优质的教学方案,不断提升课堂深度。要根据实践部分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挖掘整理大量文献与图片,对不同敦煌壁画形象作以分类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及壁画中的乐器、法器进行研究、考证,总结历史文化背景与艺术特征。从学术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形成文字教材,填补课程中理论知识部分的空白。将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优化课程整体设计,提高敦煌舞教学的时代性和学术性,保障本课程在学科领域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三、教学方法的主体化翻转
将数字化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引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混合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产品,以知识导入、示范讲解、小组讨论、小组竞赛、互评纠错、靶向练习、随机抽查、提问答疑、线上测验等多元方法开展多向教学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手段的沉默、枯燥与被动,实现翻转式教学。依托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创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投入的同时教师能够通过多个环节关照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凸显教学“目标性”。
(一)课前——自主式预习
教师以问题引导,向学生抛出问题、推送资料,学生利用三库资源进行自主预习,提升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手机APP的预习反馈,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同时依据预习反馈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二)课中——启发式引导、体验式输入、分享式输出
教师引入前沿理论和成果,进行知识导入,安排“peer review”环节,通过动作编创体验、科研转化体验、小组评述、专题研讨、影像记录分析、手机程序问答、QQ群讨论等方式,在输出与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破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立即运用和深入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自我认知、发现和解决问题、知识的迁移与融合、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课后——持续式学习、体验式应用、创新式发展
教师发布课后学习任务,要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利用资源库进行深度拓展自学并进行大胆尝试,通过手机APP建立教学互动平台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和评价,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能敦促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估与反馈、改善教学方式,又能实现学生互助下的知识内化,拓展了教学的时空维度,达到高阶思维培养的目的。
(四)多元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能力优化课堂质量
根据课程知识、研究生个人能力、实际应用等多方面标准,摒弃单一考试模式,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通过专题知识讲解、小程序答题、文献资料收集、动作编创、视频打卡、作品演出、小组评述、期末公开汇报等多元手段,实现知识与能力、出勤与课堂表现等多点多面的全覆盖考查,形成一套实际的、不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此外,在每个学期通过校领导随机听课、教师评课、教师展示课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评价、建议,教师不断改进、优化,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四、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新媒体科学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紧跟时代趋势,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更加重视自主性与研究性学习理念,强调教学模式与社会接轨,以互助协作式的学习模式打破单人“埋头苦学”的传统学习思维,教学手段也由单一模式到多元媒介与渠道复合的综合模式。所以,针对研究生《敦煌舞》课程构建“教、创、研、演”一体循环教学模式、持续式的创新教学环境、知识与能力的“多元”阶梯式开发教学模式,是与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社会需要相符合的。
(一)构建“教、创、研、演”一体循环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特性从课内到课外,设计以科研助教学、教学助创作、实践反哺科 研的循环教学模式,“教”以日常教学为主干,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储备;“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深入内化与创新输出;“研”以科研教学为引导,结合研究生培养特性,使学生在跟随导师或自主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方法;“演”以作品展演、比赛为产出,在实践展演中检验教学成果,从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针对研究生《敦煌舞》课程构建“教、创、研、演”一体循环教学模式,推动教研合一、学演共一,保障教学两性一度的持续发展,符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要求。
(二)构建持续式的创新教学环境
在课前课后引领学生拓宽艺术与学术视野,利用现代技术资源搜集信息,建构服务于自学的体系化教学资源,将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形成辅助教材与教学案例库,丰富优质学术资源储备的同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培养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运用学科交叉,例如与信息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在技术支持上,采集敦煌舞动作舞姿数据库,研发敦煌舞教学演示系统,服务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满足探究式学习提供切实保障;与新闻传播学院进行合作,丰富敦煌舞研究的媒介支持,丰富敦煌舞蹈的传播途径。在多学科交织融合的环境中,更易培养学生独立整合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持续式、互动式、多学科交叉式的教学环境。
(三)知识与能力结合,开发“多元”阶梯式教学模式
针对研究生层面表演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以多元包容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将专业技术、理论研究与职业训练联系在一起,主动学习与经验学习相结合,形成阶梯式教学模式,有效切实的推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层次一,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敦煌石窟艺术中,壁画是主体,更是敦煌艺术中最精粹的遗存,敦煌舞就来自敦煌壁画中独特别致,高雅恬静,千姿百态的舞姿形象。开发敦煌舞性格塑造与道具运用等高阶内容,系统培养学生扎实的表演能力与肢体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课堂到舞台的过渡,满足演员岗位就业的需求。
层次二,将理论与技能内化。充分结合《敦煌舞教程》中元素训练,在把握敦煌舞内在意蕴与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将敦煌舞蹈语汇融入课堂编创过程,对敦煌舞蹈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编创形成新形式的敦煌舞训练组合或表演剧目,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历史文献将静态素材转化为动态敦煌舞语汇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丰富敦煌舞教学实践的同时满足编导岗位的就业需求。
层次三,即前沿成果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入与转化。充分利用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特性,打破专业固有模式,打通文化建设平台资源,融合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敦煌舞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升级。在该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挑战“新”“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挑战度,满足深入研究的科研人才需求的同时,推进敦煌文化研究,为弘扬敦煌文化提供更优质有效的科研平台。
结语
敦煌舞是中华千年历史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有传承价值。《敦煌舞》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代同步在传承中创新。以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强化课程知识深度与广度。开发多样化教学方法为手段,在继承、延续、保持敦煌舞内部文化内涵、外部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以能动创新思维面对学术科研的瓶颈,从而提高培养对象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且教学上的“择优教学”“科学教学”“精致教学”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有效推动敦煌舞教学体系建设与敦煌舞研究发展,实现研究生高质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