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长安地区石窟平面布局特点研究

2022-07-08

大众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洞窟石窟佛像

宋 歌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310)

一、唐代长安地区石窟分布

长安地区指以今日陕西省省会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即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五个地级行政区。唐代长安地区的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咸阳、宝鸡和铜川三市,以宝鸡发现的数量为最。

图1 唐代长安地区石窟分布

目前陕西长安地区发现的石窟寺建造年代多集中于北魏到隋唐,宋金元时期长安地区开窟活动较少,陕西石窟的开凿逐渐向陕北地区转移。石窟建造年代的确认以纪年题刻和造像题材、风格为主要判断依据。

彬县大佛寺位于咸阳市彬县县城西10公里,北临泾河,坐南朝北。大佛寺的主体由大佛洞、千佛洞和罗汉洞三部分组成。其中大佛洞内佛像高约20米,佛像背光左侧有一十三字题记,内容为:“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此外,千佛洞内有唐代题刻22则,武周时期约占三分之二,现存最早题刻为:“长寿二年神智造像记”。罗汉洞与千佛洞以大佛洞为中心对称分布,开凿晚于千佛洞,在建造时又借鉴了千佛洞的形制,但洞窟平面不规则,窟内佛龛比较零散,数量急剧减少,形状大小、长短、间距极不规则,造像细部雕刻粗糙,反映了石窟造像艺术在武宗灭佛之前的衰败景象。可知彬县大佛寺主体部分的开凿顺序应为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建造年代在贞观至武宗灭佛之前。

马家河石窟位于咸阳市旬邑县,包括1处大窟和7个小龛。马家河石窟内外造像风格、造像题材均与7世纪下半叶的初唐佛教造像相似。此外佛龛K5下方有一纪年题刻,表明时间的内容为:“大唐咸亨五年岁次甲戌……”,此龛的完成时间应在主窟完成后,因此马家河石窟主窟完工时间应在咸亨五年之前。

慈善寺、麟溪桥石窟位于宝鸡市麟游县漆水河两岸,两个地点相距约3千米,是麟游县境内东部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隋唐时期佛教窟龛造像点,共有3窟33龛,建造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北周至隋,最晚则到明代嘉靖年间。慈善寺2号窟内的主尊佛像和左右壁龛像,与唐代初期长安地区的造像风格有明显不同,表现出新的因素。《麟游县志》中记载:“慈禅寺在县东三里,崖下石龛中有唐永徽四年镌刻石佛像,特工致。”此外,在慈善寺2号窟外发现3处题刻,从内容和字体看,都应是唐代的题名,因此《麟游县志》中记载的永徽四年题刻应在慈善寺2号窟外。

狮子口石窟位于宝鸡市麟游县西4公里杜水河北岸的山崖上,仅开一窟。窟口为长方形,顶微拱,窟内平面呈外小内大的梯形,后壁内凹。狮子口石窟未发现纪年题刻,因此年代的判定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并参考相邻地区石窟造像来进行。主窟造像与耀县药王山7号摩崖造像龛造像细部特征较为相似,同时与传世的仪凤三年黄行基造阿弥陀佛造像龛中的菩萨与主窟菩萨像具有较多相似之处,推测狮子口石窟的建造年代应为高宗至武周时期。

东川寺、白家河、石鼓峡石窟都位于宝鸡市麟游县。东川寺摩崖龛像规模不大,共计两龛,自西向东分别编号为第1龛与第2龛。第1龛为圆拱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形象,用密集的阴刻线雕刻衣纹,这一特点与陕西地区北魏佛教造像有较多相似之处,总体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北魏风貌。第2龛开凿于第1龛西侧2米处,窟雕一佛二菩萨像。龛东侧有发愿文,内容为:“大顺元年岁次庚戌/四月丙辰朔廿五日庚辰/永定社人蒋侑/释牟尼佛一躯/……/男弟子女弟子一心供养/匠人君□岁/匠人刘宗信。”可知第2龛开凿年代为唐昭宗大顺元年。

白家河摩崖龛像距慈善寺石窟约1.5公里,仅有一处造像龛。由一大两小三座佛龛组成,大龛居中,内雕一佛二菩萨像,两小龛分列左右,雕有力士与蹲狮,规格一致、方向相反。造像具有典型初唐特点,此类作品多见于高宗至武周时期龙门石窟造像中。在窟外置双狮的做法最早出现于唐代龙门石窟万佛洞、清明寺、八作司洞、龙门西山南部等武周期小窟,可知白家河摩崖龛像开凿于高宗至武周时期。

石鼓峡石窟位于今麟游县城北约5公里处,石窟平面为马蹄形,窟内仅刻一尊佛像,结跏趺坐,下坐莲台,台下为坛床。窟外有题刻10则,年代最早的为元和四年,乾符四年的两条题记“乾符四年三月七日/刘公酒下手造/打石神一个在西北壁/……/堑字人姓程名□”“陈爽/鲁□石匠□□□/各舍一间/陈□造/乾符四年/三月十五日”都与石窟开凿有关,其余题刻多为游记,推测石鼓峡石窟的年代下限应不晚于元和四年。

蔡家坡石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石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共发现较大的佛窟5座,自东向西分别编号为1~5号窟,另有10处浅浮雕造像龛。由于5座窟均未发现纪年题刻,只能依据窟形及造像风格、题材判断其大体年代。1号窟为大像窟,主尊佛像体型高瘦,两侧壁菩萨体态修长、发髻高束,具有明显北朝早期造像特点。3号窟平面呈方形,窟内北壁中央开梯形浅龛,雕一尊坐佛,梯形浅龛东下侧开一圆拱形龛,内雕一立佛。东壁正中有一拱形龛,内有一坐像两立像。西壁也为一拱形龛,内有一立像两坐像。南壁顶部正中部位有一坐像,右上方有一飞天,右上角有一半倒立的人像。除此之外四壁满布大小不等佛像若干。窟内造像粗糙、比例失当,体态清瘦,与关中地区发现的北魏姚伯多造像碑特点相似。2号窟、4号窟、5号窟的窟形、造像风格、内容大体一致,后壁设置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两侧壁设二菩萨二天王像,体态匀称,细部表现出较强动感,具有初唐至盛唐时期佛教造像的特征。

本文涉及的唐代长安地区石窟共计10处,分别为彬县大佛寺、旬邑马家河石窟、麟游慈善寺、麟溪桥、狮子口、东川寺、白家河、石鼓峡石窟、岐山蔡家坡石窟和铜川金锁关摩崖造像。

二、唐代长安地区石窟平面布局特点及演变

1.石窟的平面布局

洞窟的室内空间及其内部设施与其使用功能息息相关,使用功能不同导致了窟室形制上的差异。石窟群是由多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的,因而洞窟在形制上也分不同的类型。宿白先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中将石窟分为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大像窟、佛坛窟、小型禅窟、禅窟群七类。

这些洞窟功能各异,在平面布局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洞窟的平面布局由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平面形状共同构成。石窟是供奉佛像的场所,佛像无疑是石窟平面布局的主体,其余部分的安排则围绕佛像的位置展开。

将上述几种不同形制洞窟的平面布局特点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平面呈方形、窟内中央矗立高大方柱体,并在柱体上开龛造像的中心柱式布局,另一类是平面呈方形,在窟内壁上开龛造像的方形窟式布局。余下各类洞窟的平面布局特点,都是在这两种布局的基础上出于对功能的需求做出的改变。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唐代西安地区石窟在平面布局及时间上的发展脉络,将本文所涉及的11个洞窟按时间顺序列表如下:

2.平面布局的演变

唐代长安地区石窟起步较晚,受周邻地区石窟寺文化影响更深,与直接接受外来佛教影响的新疆地区石窟在发展脉络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不断发展的结果。

唐代长安地区石窟在平面布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方形窟的布局模式逐渐取代中心柱窟式布局成为主流。早期的马家河石窟和彬县大佛寺千佛洞都是典型的中心柱式平面布局,洞窟呈方形,中心柱占据洞窟的中心位置,柱体侧壁或洞窟侧壁开龛置像。即使是平面呈马蹄形的彬县大佛寺大佛洞和慈善寺2号窟,其平面布局也是从中心柱式演化而来的:佛像置于洞窟后部中央,体格高大,取代了中心柱的设置。这种平面布局模式来源于中心柱窟,随着石窟艺术的发展,中心柱逐渐消失,代之以高大佛像。北魏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就是典型代表,五座洞窟平面布局相同,平面呈马蹄形,主尊佛像居中,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给参拜者一种威严肃穆之感,是五世纪平城工匠在云冈创造出的新模式。到了武则天时期,方形窟式布局增多,佛像设置于洞窟各壁,相较于功能单一的中心柱窟,方形窟的布局模式使之具有礼拜窟和讲堂窟的双重功能。狮子口石窟、蔡家坡石窟2号、4号、5号窟及石鼓峡石窟都为方形窟式布局,流行时间跨度很长,是唐代长安地区石窟平面布局的主要模式。

佛像组合的突出变化表现在佛像数量的增加,唐代初期洞窟多为单体造像或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像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等一铺五尊、一铺七尊的组合。如早期的彬县大佛寺大佛洞佛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慈善寺2号窟为单体佛像,年代稍晚的彬县大佛寺千佛洞和狮子口石窟主窟佛像组合分别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和一佛二弟子而菩萨。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唐代佛经传入及翻译的盛况有关。公元7世纪至10世纪是中国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梵文佛经传入量大增,出现了玄奘、义净、不空、菩提流志等翻译家。佛教典籍的增加使佛像数量大增,拜佛的行为在社会各阶层中流行,绕塔经行的行为渐稀,社会行为的变化推动了洞窟平面布局变化的发生:佛像与窟室在建筑意义上的主从关系趋向明朗,佛像或佛坛成为内部空间的主体,窟室的容纳维护作用日臻完善。这种布局模式受到了同时期寺庙建筑的影响,寺庙中以佛殿和法堂等殿堂式建筑为主的布局盛行,寺内不一定有佛塔,即使有也建在寺的后部或中轴线之外。

结论

唐代长安地区石窟的平面布局方式主要分为中心柱式和方形窟式两大类,其余不同种类洞窟的平面布局尽管有所差异,但都是在这两类的基础上考虑到功能的需要进行的改变。

随着佛教的发展,早期流行的中心柱式布局模式渐渐被方形窟式布局所取代,并成为唐代中后期石窟的主要布局模式。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早期佛教重视绕塔拜佛的传统,故而当时的佛教建筑不论是佛寺还是石窟,塔都占据了主要位置。唐代开始,拜佛的行为日渐增多,石窟布局开始向以佛殿为中心的寺庙布局靠近;同时佛教典籍的增多使供奉的造像组合越发庞大,中心柱式的布局很难满足需要

①冉万里著.唐代长安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8.

②李凇.彬县大佛开凿时间新考[J].文博,1995(04):72-75+70.

③安志《彬县大佛寺石窟的调查与研究》,收录于《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年版.

④常青.陕西旬邑马家河唐代石窟初步调查与研究[J].文物,2019(02):63-75.

⑤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等.慈善寺与麟溪桥:佛教造像窟龛调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2.

⑥常青.《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图165,现代出版社,1998年.

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麟游县狮子口石窟调查》,收录于《慈善寺与麟溪桥:佛教造像窟龛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

⑧丁明夷.《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分期与类型》,《考古学报》,l979年4期.

⑨常青.陕西麟游县东山寺、白家河、石鼓峡的佛教遗迹[J].考古,1996.

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第8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张建林,田有前,颜泽余,张蕊侠,雷磊,张朝晖,周灵芝,王文耀,张华,庞文龙,付梅林,张程.陕西岐山蔡家坡石窟考古调查报告[J].考古与文物,2009(05):18-26+51+113.

(12)同“月”,武则天所造字。“〇”象月盈形,“卍”谓吉祥万德之所集,造字本义为月亮。

(13)文辉.铜川金锁关摩崖造像[J].文博,2003(02):28-35.

(14)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11.

(15)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6.第16页.

(16)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08.

(17)张彩霞等编著.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02.

(18)刘临安.陕西石窟寺的建筑形制以及与佛寺的发展关系[J].建筑师,1991,(第43期).

猜你喜欢

洞窟石窟佛像
敦煌莫高窟洞窟“巡诊医生”2小时走70个洞窟
佛像面前的 菩萨
洞窟惊魂
夜宿石窟
敦煌西千佛洞未编号洞窟清理简报
夜宿石窟
佛像面前的菩萨
关于佛像艺术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