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农村籍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
2022-07-08严勇杰
严勇杰
摘 要:在我国就业市场人才供求矛盾不断凸显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高职农村籍学生就业难,既有自身的原因,如第一次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负自卑交织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也与人才市场就业机制不够健全有关。本文从学生思想教育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特定专业订单培养等途径入手,对高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解决高职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籍学生 就业困境 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近年来,在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背景下,农村籍生源占比提高,其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更是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作为重大決策部署,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农村建设的决心与关怀。笔者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优先考虑和重视农村籍学生的就业问题。
然而,当下农村籍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村籍学生的就业与乡村振兴没有直接有效地对接;二是农村籍学生的就业问题被淹没在整个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之中。因此,关注并破解高职农村籍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职农村籍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
在新时代,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与他的职业和收入往往有着很大的关联。农村籍学生就业难有着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相互交织。笔者在对所在学校农村籍学生调研分析后发现,当前高职农村籍学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对第一次就业期望过高
高职农村籍学生对第一次就业的期望值太高,不能根据现实需求和市场变化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高职农村籍学生受特殊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影响,毕业后进行就业选择时显得更加“务实”,工作后的收入高低是他们看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现实情况看,高职农村籍学生毕业工作不仅意味着自己已经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要在经济上实现适当的独立。这是因为目前农村普通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就业,进一步改善或改变自己父母的生活状况,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高职农村籍学生在毕业时普遍都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大中企业,追求高收入、高福利,不愿意回农村就业,因此大幅度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二)自负自卑心理交织
作为从农村出来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孩子,他们往往在高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自觉、主动、认真、勤奋和务实。在一、二年级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有一个较好的评价,也使他们对自身有良好的自我评价,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负心理。
但与大中城市相比较,乡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农村籍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考进大学,他们的应试能力一般会比城市学生强一些,但他们的个人综合素质却相对要弱一些,集中体现在进入专业实训阶段,特别是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他们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弱于城市学生,导致农村籍学生对自身的良好评价出现动摇,就业心态从自负转向了自卑。
(三)家庭背景
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人际关系对就业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几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往往家庭背景越好的毕业生,其就业成功率与薪资起点就越高;家长的社会地位越高、人际关系越广、掌握资源越丰富,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就更广阔。而一般高职农村籍学生的家庭人际脉络规模较小、形式相对单一,接触的人群普遍生活在农村基层,城市优质社会人力资源相对缺乏。
农村籍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在无形之中让前者在同等情况下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增加农村籍学生在城市就业、择业和创业的难度。
(四)人才市场就业机制不够健全
人才市场就业机制促进了“双向选择、双向就业”,能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发挥主导作用。但人才市场就业机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如人才市场就业机制利用得不够充分,市场规则也有不统一的地方,市场秩序混乱,市场就业信息不全面,引起了一些负向效应。
此外,有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只考虑眼前效益,不断提高就业门槛,过分看重求职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学历条件,造成“人才高消费”,进一步加大了高职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企业对高职农村籍学生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小部分用人企业更是在招聘的时候存在性别歧视,导致高职农村籍女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三、解决高职农村籍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能不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败。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农村籍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也是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如果农村籍学生的就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与落实,不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加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也会在农村逐渐形成读书无用论,加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其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政府、社会、高校以及企业要通力合作,为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条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舆论环境,助力高职农村籍学生合理就业、有序就业、充分就业、品质就业。
(一)加强对农村籍学生的心理教育,调整就业心态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前置开设就业心理教育课程,并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以心理教育活动、讲座等形式充分满足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健康心理需求,尤其注重引导农村籍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冲突、心理障碍、心理矛盾等各种心理问题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高职院校还要将心理教育纳入专业实训课程,让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自身能力,及时调整就业心态;鼓励和动员广大农村籍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文体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扩大学生的就业视野,使其成为具有大视野、大胸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充分就业、跨界就业乃至创业奠定基础。
(二)加大对就业形势的宣传教育,拓宽就业思路
高职院校要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教育等加大对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让农村籍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就业形势与利好政策,从而及时调整就业思路。尤其是围绕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对学生进行宣讲,让更多毕业生了解乡村振兴给农村籍大学生带来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和就业空间,积极鼓励和动员高职农村籍学生到农村、到乡镇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创业,打破“在城市就业”的固有就业思维。
同时,加强对农村籍学生的目标教育,坚持不懈地对他们开展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促使农村籍学生在就业时形成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维,并根据自身的优缺点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使自己的追求能够尽量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充分利用“订单班”优势,提升就业能力
针对农村籍学生社会资源和人际脉络短板,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业合作模式,特别是针对有需要的农村籍学生开设银行订单班、保险订单班、电商订单班、客服订单班、超市订单班、酒店订单班等行业订单班。
所谓“订单班”,就是学校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甚至可以将实训课开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实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提前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预约,并结合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让学生提早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岗位实践等强化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籍学生的就业能力,明确就业路径,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畅通就业渠道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困境,政府必须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真正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获得有效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尽快建立起规范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保障机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合理调控毕业生流向,着力打破城乡就业待遇差别,在政策上支持鼓励高职农村籍学生到小城镇、到西部、到农村就业。
这需要地方政府围绕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引才、用才和留才政策,建立和完善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保障机制,为一心到小城镇发展的农村籍学生建立创业扶持基金,提供创业风险保护;为一心到西部发展的农村籍学生提供前期的物质保障和职业教育渠道;为一心想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献出力量的农村籍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工资福利制度,做到真正畅通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赵树海.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業——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
[2]王丽萍,曾祥龙.农业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研究[J].高教探索,2021(6).
[3]杨洁.以城乡双向便捷流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研究[J].农业经济,2021(12).
[4]钟云华,刘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8).
[5]胡敏.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N].学习时报,2019-03-13.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