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家校合作
2022-07-08马丽
马丽
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开展方式、开展内容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将家庭教育力量引入其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需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将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阵地,开展心理辅导、咨询等活动,成效明显。但是对儿童心理健康而言,仅有学校阵地是不够的。家庭教育的权重大、影响深,家长对儿童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获得质的突破。同时,良好的家校合作有利于教育者准确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将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与资源丰富的学校教育深度结合,可以形成适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家校合作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双融合,可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作用。当下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原因是大多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来源于家庭。学校難以准确把握成因、动态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更无法提出针对性介入方案。家校合作能够帮助双方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适时监管,并采取有效措施。
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持续提高,这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缺乏形成了极大的矛盾,心理健康教育缺少足够的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支撑。家校合作机制可以有效扩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合作的实施模式单一。当前,家校合作模式主要为“以校为本”,学生、家长普遍处于被动地位。如果将该模式丰富为“以家为本”和“以生为本”,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以家为本”即学校将家庭作为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切实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指导;“以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可通过发现问题、寻找方案、联合家长等方式,因材施教、因生施策。
学校提供的指导不够完善。学校只注重某些特殊的活动,却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来使命。学校应当注重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如何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互动性、针对性和延续性。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采用简单的灌输方式,缺少与家长的互动。有的学校没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计划,导致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而有的学校心理教育随机性极大,缺乏连贯性。
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建议
社会层面,需要教育部门牵头,让教师、学生、家长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出谋划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运用协同发展模式去推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层面,首先要成立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该机构可由现有师资力量构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配备专业设备,提供教学保障。其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学与反思,以使教学成效持续提高。最后,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习,提升业务能力。
家庭层面,一方面要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家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程度,加强家校联系与配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孩子称职的陪伴者,做教师合格的伙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只有家校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只有双方都能与儿童真诚相处,理解儿童的思想,才能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责任编辑: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