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都市区地标系统构建规划策略初探
2022-07-06唐志勇张祥芬黄傅强潘文强
□唐志勇 张祥芬 周 祥 黄傅强 潘文强
(1.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瓯江口分局)
2020 年起,自然资源部先后发布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国土空间城市设计指南》(TD/T 1065-2021)(以下简称《指南》)等文件。《指南》创新性地将城市设计思维用于“三生空间”的用途管制中去,地标系统的规划也将更加系统与广泛。
2021 年1 月21 日,温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全域联动、打造大都市区新地标,主动融入全省‘四大’建设,推动大都市区主中心一体化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地标成为带动片区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强化空间品质的重要空间要素,如何谋划好地标建设对于促进城市发展、提升竞争力、形成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一、温州大都市区地标的建设困境
温州市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滨江水乡古城,最初的代表性地标为温州江心屿、五马街等凝结温州人文历史、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随着温州城市迈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依托于点状标志性建筑、代表城市发展成就和发展阶段特征的“地标”如东瓯大厦、置信大厦和世贸中心大厦等节点或区域逐步呈现,逐步成为老旧城区外围的城市亮点和新型城市地标。
▲ 温州大都市区地标谋划示意图
(一)地标建设识别度不高
温州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山、水、城”融合的空间格局,但在地标建设中对温州特点的挖掘,缺乏国际知名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无法发挥核心地标建筑的领航作用。另外,由于受温州土地政策的制约,温州地标及亮点区域的“进深腹地”受到较大程度压缩,地标呈现还主要依托于“标志性建筑”,区域功能建筑组合、空间形态秩序、风貌等系统性引导管控要求普遍缺位,导致地标空间建设不成体系。
(二)地标的建设系统性不高
目前温州总规、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均对地标做了系统谋划,但在建设时序安排上,未能有效贯彻“建一片、成一片”的规划实施理念,亮点空间及板块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实施建设,导致地标在空间上缺乏联系,风貌和特色呈现受到制约,区域形象未达到规划意图。同时,部分地标周边存在景观质量不高、街区配套不足等问题,导致地标功能及形象发挥存在一定阻碍。
(三)规划严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重点片区如中央绿轴、滨江商务区等重点板块建设中,由于受城市经营需求的影响制约,存在核心界面用地改变用途功能,导致整体板块的地标形象呈现与规划蓝图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谨慎改变规划用地功能,进一步提高规划严肃性。
二、温州大都市区地标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市域统筹谋划,理清三大层级地标系统构架
首先,重点塑造温州中心城区、乐清市和瑞安市的大都市主中心和平苍城市副中心等核心发展板块的城市空间形象,并做好城市发展动能植入。其次,围绕温州山水城特色,重点打造瓯江、飞云江和鳌江“三江六岸”以及温瑞塘河沿线等重要轴带和重要廊道的地标体系,作为展现城市形象面貌的主窗口。另外,结合历史文化名城、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区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域,打造成各具特色和特定功能赋值的地标节点。
(二)抓准特色定位,重点打造四大类型地标体系
按照地标所处环境(人文、自然、人工)、城市意象要素构成(区域,路径、边界、节点、标志)和所处区域功能定位等,打造人文地标系统、门户地标系统、山水地标系统和功能地标系统,作为温州“十四五”期间谋划都市区新地标的主要地标类型,充分展示温州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特色形象气质
(三)加强区域管控,有效保障地标形象呈现平台
城市地标的精彩展现离不开周边景观系统支撑,整体天际线、建筑高度及风貌管控,注重“道路、边界、地区、节点、标志”等各要素的协调统一,以及共建配套等开放性功能对人气的集聚吸纳,打造成为一个整体协同、具有较强认同感的城市地标展现空间。
三、温州大都市区地标规划策略初探
(一)山水型地标——激发山水活力、促进城景共融
1.塘河风貌区
①明确城市意象:诗画塘河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温瑞塘河、水街、榕树、亭台、桥梁、埠头等水乡景观。
③梳理地标要素:“活力都市”、“休闲山水”、“田园水乡”。
④重塑策略指引:以“移步换景、城景相融”的大景观思路,建设“一馆、三场、六园”景观节点丰富的地标体系。“一馆”是温瑞塘河博物馆,建设塘河“新”标志性景观建筑;“三场”是塘河文化广场、治水文化广场、世纪广场,形成“塘河阳台”;“六园”是白鹿洲公园、荷塘月色公园、塘河文化园、帆游农耕园、国际龙舟公园、仙湖公园,形成塘河水上公园多元化的绿色景观主体。
2.环大罗山区域
①明确城市意象:山水智创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多样山水格局、多条文化脉络、多种空间形态、多样功能平台。
③梳理地标要素:清晰的生态保护边界、积极的山水人文空间节点、鲜明的景观风貌特色。
④重塑策略指引:综合大罗山周边三垟湿地、龙湾中心等城市重点区域,统筹环大罗山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一芯六楔、三环多脉、四段多片”的空间体系,达到保护并彰显地区生态山水特色、塑造地区山水活力交往空间、形成不同创新特色与风貌特色的建设片区的目的。
3.洞头蓝色海湾
①明确城市意象:海湾生活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海上花园、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③梳理地标要素:“海、岛、港、滩”的特色海洋资源。
④重塑策略指引:整合市域内洞头半屏山、南麂列岛、红树林等特色海洋资源,按照保护优先原则,适度开发海洋经济产业,推动全域海洋旅游,完善交通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滨海旅游特色产品体系、重点突出“山、海、岛、港、滩”的特色滨海空间,形成融城、海、山于一体的生态圈。
(二)人文型地标——活化历史遗产、传承历史记忆
斗城复兴区
①明确城市意象:古城文旅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倚江、负山、通水”的山水斗城。
③梳理地标要素:“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
④重塑策略指引:通过独特历史风貌协调、显山露水高度管控、延续记忆视线通廊、融城休闲游憩网络,来传承地域文化,共同构成结构性体系,营造宜人而独特的城市空间。
(三)门户型地标——彰显门户特色、打造对外窗口
东部枢纽区
①明确城市意象:枢港云城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温州开放度最高、特色性最强的国际门户。
③梳理地标要素:倚江通水、十字街道、水路分离、负山面江、井字路网、功能聚集。
④重塑策略指引:构建支撑区域新中心的产业功能体系,打造紧凑多元开放的活力都市区,彰显温州山水城街巷坊的温韵国际窗,构建多元交通的畅达流动网。重点推进以高铁站点和龙湾国际机场“站城一体化”综合平台为核心标志性空间的时尚之都、国际门户。
(四)功能型地标——构建地标序列、激发城市引擎
1.国际会展区
①明确城市意象:蔚蓝展厅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先锋创新的生态智慧新区。
③梳理地标要素:会展新城活力引擎核、花园会展文化未来轴,TOD 活力轴(十里樱花长廊)等。
④重塑策略指引:通过三大融合(格局融合、交通融合、产业融合),四大亮点(四向开放,城市绿轴,立体展厅,极优功能),激活城市空间,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会展综合体,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会展高地。
2.滨江商务区
①明确城市意象:商务都会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温州未来高端要素集聚的高地,成为“经济地标、形象高地、建设代表”。
③梳理地标要素:集商务、金融、旅游、文化、娱乐和居住等多种城市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活力滨江新城。
④重塑策略指引:继续深化推进滨江休闲带的提升建设,打造全年皆宜造访探索的多焦点趣味景观;加快CBD 绿廊建设,打造活跃的休闲、商业及人文活动流线;积极推进绿廊两侧商务办公建筑群及超高层制高点等项目建设,真正做出滨江商务区作为瓯江沿岸重要展示界面的城市形象窗口。
3.中央绿轴区
①明确城市意象:中央活力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山水兼具,河网纵横,是当前城市功能最集聚、服务能级最高的区域。
③梳理地标要素:山水串联、城绿相融、标志节点有序设置,空间复合立体的新型城市中心。
④重塑策略指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通过地标视线连续强化中轴整体联系;依据山、江、湿地的山水格局,总体塑造北高南低、峰谷错落的天际线;重点塑造滨江地标群、环山地标群、世纪广场地标群、世纪公园地标群,三垟湿地地标群五大不同主题的地标群。
4.七都科技岛
①明确城市意象:科技创新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生态山水环的节点,田园水乡的风貌。
③梳理地标要素:岛屿滨江现代水乡。
④重塑策略指引:塑造公园绿岛的生态格局,营造韧性智慧的生态景观;构建无界江岸的多功能形象展示的滨江活力公共界面,塑造现代水城,演绎现代水乡活力;营造梦里水乡,再现传统水乡魅力,通过“半城半乡”,延续传承温州瓯越水乡文化与温商精神,使七都以水乡文化传世。
5.三江口立体新区
①明确城市意象:商务温都新地标。
②锚定地标环境:瓯江与楠溪江的交汇区、胜美尖山脚,温州北入口的门户区域。
③梳理地标要素:以地标建筑为核心,打造瓯江以北高层建筑景观群落。
④重塑策略指引:将规划区建设成为集产业商务、现代居住、旅游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片区。重点推进楠瓯大道南侧区域的建设,形成集高端商务、顶端商业、文化展览、高档居住于一体的功能核心区。
四、结语
本文以温州市为例,在相关规划、温州市城市特色、城市地标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温州大都市区地标构建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十大”地标的规划构想,以期为今后温州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温州应通过地标的系统谋划,将城市地标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有层次的、互促互进的空间系统,实现城市品位和空间价值的有效提升,发挥城市的带头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