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奶牛蹄病的防治
2022-07-06朱学军
朱学军
山东省沂南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临沂 276300
0 引言
蹄既是奶牛的重要支撑器官,又是运动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蹄的健康状况与奶牛的产奶性能息息相关。蹄部健康可以保证奶牛高产、稳产,反之则会降低产奶量,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降低奶牛的饲料回报率,严重者甚至会缩短奶牛的使用寿命,导致奶牛淘汰,给奶牛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奶牛蹄病是指蹄的形状和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蹄变形主要是长蹄、宽蹄和翻卷蹄,可通过定期修蹄、蹄浴、加强管理等措施解决;而以蹄部组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腐蹄病、蹄叶炎患牛则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跛行,蹄叉溃疡、腐败,负重、运步,采食量下降,产奶量下降,消瘦,繁殖受阻;种公牛还会出现采精困难,不但需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而且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治愈率低。为此,本文从奶牛蹄变形、腐蹄病和蹄叶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进行阐述,以期为奶牛场提供参考。
1 蹄变形
蹄变形是奶牛临床上最容易发生的疾病之一,是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导致奶牛角质过度生长,促使蹄外形发生变化的疾病,也叫变形蹄。
1.1 发病原因
1.1.1 饲养管理不当
一是营养不平衡。日粮搭配不均衡,饲料中矿物质元素,如钙磷等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影响蹄的发育。二是管理不到位。奶牛舍阴暗、潮湿,粪尿清理不及时,牛蹄长期浸渍在污秽中;长期拴系饲养,运动不足,蹄部血液循环障碍;缺乏定期修蹄制度,蹄变形早期没有及时修蹄;无机氟中毒,饲料添加剂中长期使用了含氟量较高的磷酸氢钙,无机氟干扰了钙磷代谢和吸收,导致奶牛骨关节病变,表现为跛行蹄壳发育受阻和跛行。
1.1.2 其他原因
槽位设置太低。奶牛在采食时必须用力向前伸头颈,两前肢叉开放低身躯才能够到草料,这种肢势势必使奶牛的大部分体重移向前肢的内蹄。前肢内蹄长期过度负重,会造成远轴侧壁逐渐代替负面,甚至向轴侧上翘翻卷。早期,奶牛蹄部只出现歪斜,倾蹄;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矫正,随病程发展即逐渐变成卷蹄,最终形成螺旋蹄。
遗传因素。变形蹄与公牛的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公牛后肢外侧趾严重翻卷的公牛,其女儿蹄变形率可达50.7%[1]。
疾病因素。高产奶牛大多营养充足,酸中毒的可能性大,蹄变形几率更高。
1.2 临床症状
1.2.1 长蹄(延蹄)
长蹄(延蹄)(图1)是指蹄的两侧指超过了正常蹄指的长度,蹄角质纵径向前过度伸延,大部分体重落到蹄踵上,外观呈长形。
图1 长蹄(延蹄)
1.2.2 宽蹄
宽蹄(图2)是指蹄的两侧指长度和宽度都超过正常蹄指的范围,外观大而宽,蹄角质部较薄,蹄踵较低,蹄角度变缓,驻足和运步时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翻翘,不易返回[2]。
图2 宽蹄
1.2.3 翻卷蹄
翻卷蹄也叫螺旋状趾(图3),是指蹄壁向趾间卷曲,多见于奶牛后蹄。前肢卷蹄时,蹄的内侧指向内翻卷;后肢卷蹄时,蹄的外侧指向内翻卷。从正面检查,蹄指狭小,蹄尖部变细并向上翻卷;从蹄底面检查,蹄底磨损不正,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弯曲翻卷已变为蹄底,因蹄底负重不均匀,病牛呈“X”状肢势,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倾斜,临床表现弓背,呈拖拽式运步。严重翻卷蹄病牛以蹄壁着地,蹄呈螺旋状,蹄角质长,多以蹄踵负重,后肢跛行明显[3,4]。
图3 翻卷蹄(螺旋状趾)
1.3 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选种选育。选用遗传性能稳定、肢势端正、蹄质结实的种公牛及其精液。二是优化日粮结构。根据奶牛的体况和各阶段泌乳量,调整日粮配比,保持钙磷比例在1.4:1~1.8:1之间。三是改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尿,保持圈舍、运动场清洁、干燥;四是定期修蹄与蹄浴。每年定期修蹄2 次;每周定期使用5.0%硫酸铜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蹄浴。
1.4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不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生产上要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形的程度进行不同的修整。修蹄人员须经过专业培训,配备专用修蹄设备,精心保护孕期奶牛,防止受伤或流产。
(1)修整前肢外侧指和后肢内侧趾蹄前壁长度与蹄底。通常情况下,荷斯坦牛前肢的外侧指或后肢的内侧趾从蹄冠带到蹄尖的长度约为7.5 cm,用蹄钳剪去多余的部分,蹄钳的钳口应与蹄底垂直。之后,用蹄刀修整外侧指和内侧趾的蹄底,将蹄底上多余的角质修整,暴露白线,蹄底厚度修整到0.7 cm左右。
(2)修整前肢内侧指和后肢外侧趾蹄前壁长度与蹄底。以修整好的一侧指(趾)为参照,用同样的方法修整另一侧指(趾)的蹄前壁到合适的长度,并修整蹄底到同样的厚度。
(3)修整指(趾)间隙。除去内、外侧指(趾)轴侧壁多余的角质,使指(趾)间隙光滑平整。此外,蹄负重主要靠远轴侧壁负缘和蹄球,后肢外侧趾负重较内侧趾多,修蹄时应人为增大外侧趾蹄底的负重面,少切削外侧趾的蹄底,使内侧趾蹄底凹的较深;在前肢,内、外侧指蹄底应修整到同一高度;蹄变形严重者,要多次修整。
(4)修整蹄底。对蹄底不规则的地方再次进行修整,修整成从远轴侧壁到轴侧壁呈15°倾斜角的面;最后去除蹄踵部松散和糜烂的角质。
2 腐蹄病
腐蹄病是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的现象,是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1 发病原因
2.1.1 致病微生物感染
蹄部皮肤和软组织被小石子、玻璃碎片、瓦砾等硬物刺或铁钉铁丝等金属尖锐物扎伤后,直接踩在含有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等的污泥和粪便中,导致蹄病伤口感染。
2.1.2 季节与环境
季节、环境因素与奶牛腐蹄病的发生有重要关系。夏秋季节,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牧场积水严重,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致病几率明显增加;冬春季节,北方地区粪尿冻结,地面打滑,奶牛极易摔倒受伤;粪尿融化后,清理不及时,奶牛长期站立在粪尿中,蹄部趾间皮肤弹性降低,蹄冠周围或蹄间沾附污泥而造成缺氧状态,为坏死杆菌等致病菌的繁殖创造了条件;秋季气候干燥,雨量少,牛蹄容易皲裂,致病微生物经皲裂口可侵入蹄部而引发感染。
2.1.3 日粮营养失衡
一是精饲料饲喂过少或过多,导致营养失衡。当奶牛精饲料饲喂过少,日粮营养缺乏,无法满足正常产奶需要时,机体就会动用骨骼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的贮备,导致抵抗力下降,影响牛蹄健康[6];而如果增加精饲料饲喂量会导致瘤胃内乳酸过度蓄积,pH降低,微生物菌群失衡,引发机体酸中毒,而过多的内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蹄部组织而引发蹄病炎症。二是日粮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如果钙、磷等矿物质投喂不足,会导致蹄角质疏松、蹄部开裂[7];维生素的缺乏或不足,会导致蹄部组织代谢异常。
2.1.4 其他因素
一是疾病影响。高产奶牛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应激因素多,蹄病的诱发因素也多,如奶牛酮病、乳房炎、产科疾病等均可诱发腐蹄病。二是管理因素。长期拴系饲养,缺乏运动;不定期进行修蹄;牛舍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粪尿不及时清理,运动场泥泞不堪等。
2.2 临床症状
2.2.1 蹄趾间腐烂
病初,不易被发现。后期,牛卧地不起,不愿走动,如果驱赶运动,跟不上节奏,经常离群掉队、孤立前行;采食量逐渐下降,精神状态差;蹄部检查,往往仅见蹄趾间皮肤充血、发红、肿胀。严重时,蹄趾间皮肤、组织化脓、糜烂,腐肉增生,蹄冠肿胀;不敢负重,站立时频频换腿,或患肢提举、轻轻点地、踢腹;强迫运动时,或跛行,或踯躅,或摇摆[8]。
2.2.2 腐蹄
腐蹄是奶牛蹄的一侧或两侧真皮、角质部组织发生腐败性化脓。病牛站立时,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敲地、踢腹;前肢患病时常向前伸出;检查蹄部,蹄变形,蹄底磨损不平整,角质部黑色,修蹄时可从蹄叉中流出恶臭液体。如果炎症蔓延至蹄冠、球关节,则表现关节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增厚,呈典型“三脚跳”式运动;球关节处破溃、化脓,流出奶酪样脓汁;体温升高到40 ℃以上,食欲废绝,产奶量骤降;蹄匣脱落,起卧困难,日渐消瘦[9]。
2.3 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给奶牛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提升奶牛体质;依据奶牛不同年龄段合理分群;合理设计牛舍和运动场,牛舍和运动场的水泥地面最好压上纹路,防止打滑伤蹄;完善排水系统,定期清理粪尿,保持地面排水顺畅,清洁干燥;牛舍、运动场地面上要保持干净整洁,无尖锐、硬实异物;牛床位置设置合理,尽量远离河流和低洼处,以降低舍内湿度,减少蚊虫叮咬。二是供给营养充足且均衡的日粮。同蹄变形。三是修蹄与药浴。
2.4 治疗措施
2.4.1 外科手术
对已发生腐烂并出现腐烂脓腔的患蹄,在除去坏死组织、赘生组织、扩开腔隙,显露出健康组织并流出鲜血后,局部1.0%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纱布填塞创腔,外周撒布高锰酸钾粉,缠上保护绷带,3~5 d更换1 次。
2.4.2 全身疗法
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时,肌内注射青霉素100万~200 万U/头,1 次/d,连用3~5 d。同时静脉注射10.0%葡萄糖注射液500.0~1 000.0 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0 mL,40.0%乌洛托品注射液50.0 mL[10]。
2.4.3 中药治疗
在充分清洁、消毒患蹄的基础上,用血竭、白芨、龙骨各100 g,儿茶、红花、没药、乳香各50 g,樟脑、朱砂、冰片、轻粉各20 g;或用地榆炭、黄芩、黄柏、黄连、白芨、冰片各50 g,共研极细末,凡士林调制成糊状,填塞脓腔,涂敷创面,纱布包裹。间隔2 d换药1 剂,连用3 剂。
3 慢性蹄叶炎
蹄叶炎是奶牛蹄真皮层基底细胞的弥散性炎症。
3.1 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奶牛的慢性瘤胃酸中毒,是引起规模化奶牛场高产奶牛蹄叶炎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管理、疾病和遗传因素。
3.1.1 慢性瘤胃酸中毒
精粗饲料比例过高,特别是长期使用高碳水化合物日粮饲养,常会引起瘤胃酸中毒;当酸性饲料占主体或饲料中有大量易消化的糖类物质时,易发生慢性瘤胃酸中毒。而当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后,其体内就会产生大量的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类物质。这些物质,刺激了蹄壁真皮肉小叶,导致蹄壁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渗出,大量渗出物如组织胺等蓄积在真皮小叶与角小叶之间,刺激、压迫真皮小叶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疼痛。
3.1.2 管理因素
同体变形和腐蹄病。
3.1.3 疾病因素
除了奶牛慢性瘤胃酸中毒外,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引起蛋白质分解异常,产生以组织胺为主的炎性产物,刺激牛蹄,而乳房炎、酮病等疾病均可引起奶牛体质下降,继发蹄叶炎。
3.1.4 遗传因素
牛蹄、指(趾)、体型等的特征,也有一定的遗传性,如蹄踵过高、趾骨畸形、蹄畸形、内卷趾、螺旋形趾,指(趾)部结构和体型(包括体重、体形、肢势尤其是飞节的角度、指趾的大小与形态)等。
3.2 临床症状
3.2.1 急性型
体温突然升高到40 ℃以上,呼吸急促,心动加速,指动脉亢进,出汗,肌肉震颤;站立不稳,喜卧,严重时卧地不起,强迫运动时运步急短,呈紧张步样。前肢发病时,两前肢用力前伸并交叉站立,蹄尖翘起或轻轻点地,且以蹄踵着地负重,后躯下沉甚至后肢伸入腹下,站立时高抬头;后肢发病时,头部低沉,两后肢用力前伸,两前肢后踏,躯体向前倾斜,强迫运动则步态拘谨,腹部紧缩;前后肢同时发病时,频频换脚、交替负重,因蹄部疼痛而常改变肢势,拱背,拒绝在硬地上行走。蹄部检查,蹄冠及系部皮肤发红,蹄壁与蹄冠带之间常呈现一条凹陷的圈线(俗称“苦难线”),蹄壁增温,叩诊或钳压蹄尖壁有疼痛反应。
3.2.2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来,全身症状轻微,患蹄变形,或患指(趾)前缘弯曲,趾间弯曲;或蹄轮向后下方延伸,蹄尖窄而蹄踵变宽,蹄尖壁角质增厚;或蹄踵高而蹄冠部倾斜度变小,蹄扁阔变长,俗称“拖鞋蹄”;或蹄壁伸长;或系部和球节下沉等。弓背,僵硬,运步强拘,逐渐消瘦。
3.2.3 亚临床型
临床症状非典型性,无明显的姿势和运动异常,仅在修蹄时发现角质变软,苍白,蹄底出血、溃疡,白线损伤,但蹄背侧无嵴和沟。
3.3 预防措施
同腐蹄病。
3.4 治疗措施
3.4.1 分清病因,积极治疗
因慢性瘤胃酸中毒引发的蹄叶炎,应及时调整日粮结构、减少精料供给、增加干草和青绿多汁饲料饲喂量;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蹄叶炎,应加强管理,改善环境;对因疾病引起的蹄叶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11]。
3.4.2 温热疗法
病初,可用冷水浇蹄;或让患肢踏入塑料桶,桶内加上碎冰。病的中后期,蹄部因炎症导致渗出物增多,可用温热疗法。如渗出液多,症状不改善时,在患处的白线部造沟,直达真皮,以利渗出液的排除。
3.4.3 封闭疗法
轻症病牛,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蹄,干燥后用5.0%碘伏溶液消毒系部和蹄部,涂擦鱼石脂;5%青霉素普鲁卡因注射液15~30 mL,系部皮下注射,封闭神经,缓解疼痛。重症病牛,蹄壁的真皮、蹄底可能化脓,应先用3.0%双氧水清洗、排净脓汁,而后再消毒并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进行封闭治疗。
3.4.4 脱敏疗法
可使用抗组织胺药物,静脉注射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0.5~1.1 mL/kg体重,1~2 次/天,连用3 d;还可用0.25%盐酸普鲁卡因液100.0~150.0 mL缓慢静注,每2 d 1次,连用3~4 次[12]。
3.4.5 缓解瘤胃酸中毒
可用5.0%碳酸氢钠注射液500.0~1 000.0 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0~1 500.0 mL,0.1%维生素C注射液10.0~20.0 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0~1 000.0 mL,静脉注射2 次/d,连用2~3 d。
3.4.6 中药疗法
红花、没药、焦山楂、莱菔子各40 g,神曲、炒麦芽各50 g,桔梗、当归、炒枳壳、川厚朴、陈皮各30 g,白药子、黄药子各25 g,甘草15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4 小结
奶牛蹄病病因复杂,表现多样,蹄病带来的高淘汰率和短使用年限,降低了奶牛的养殖效益。进一步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奶牛蹄部护理制度,科学搭配日粮,严格做好日常诱发病的防控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强调防重于治,发病后及时有效治疗并防止复发,才能保证奶牛蹄部健康,获得更高的养殖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