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幼儿深度学习的思考
——以“光影游戏”为例

2022-07-06福建省厦门市侨英中心幼儿园荚艳芳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光影影子解决问题

福建省厦门市侨英中心幼儿园 荚艳芳

科学区是幼儿探索生活中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区域,对幼儿的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班科学区为切入点,运用案例分析和观察研究的方法,剖析大班科学区中影响幼儿深度学习的问题及原因,并以“光影游戏”为例,提出促进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具体策略。

大班科学区中幼儿深度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班科学区中幼儿深度学习存在的问题

1.幼儿学习主动性较高,但目标不明确

大班幼儿喜欢参与科学区活动,但是会出现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例如有的幼儿一会儿拿起3D眼镜观察,一会儿又拿出磁铁操作,更换材料频繁;有的幼儿对材料只是进行了短时操作之后便放回去,又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当老师询问原因时会说:“我不知道玩什么,只想看别人玩。”以上现象说明大班幼儿进行科学区活动时较随意,目标不明确,这与深度学习的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特征是不符合的。

2.幼儿并未得到充分展示批判性思维的机会

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质疑等,在科学区中的分享环节尤为突出。在教师对幼儿的发现进行小结时,幼儿往往会表现为对教师的总结没有疑义,很少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若探索结果和教师所说不同时,幼儿则会先行思考自己的操作是否有问题,而不会对老师的结论表达质疑。一方面,幼儿也许是出于对权威的敬畏,没有提出质疑的勇气;另一方面,教师的介入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深度学习产生阻碍。

3.幼儿获得经验零散、浅显,知识建构能力较弱

知识建构能力包括幼儿在活动时能够调动原有经验和能够对新获得的经验进行加工与内化两个方面。部分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调动原有经验,如集中活动开展斜坡滚物实验,幼儿已经获得了物体能在斜坡滚动的经验,但是在操作轨道材料时不会运用这一经验;部分幼儿不能对新获得的经验进行加工,如在分享环节中教师问幼儿在科学区的发现时,幼儿往往只是零碎地重复自己的操作动作,而没有将自己获得的知识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4.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匮乏

深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既包括遇到问题不依赖别人、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还包括能够想出解决策略并实施两个方面。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时常会产生畏难情绪,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是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放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二、大班科学区中阻碍幼儿深度学习的原因分析

1.材料缺少趣味性和开放性,吸引力不够

科学区材料的吸引力不够表现为材料数量和质量的双匮乏。材料数量不足会导致幼儿长时间操作同一份材料,没有挑战性,幼儿经验也得不到提升;材料质量的匮乏,往往表现为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难度过高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而难度过低则不足以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指导方式不适宜

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深度学习的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而教师的指导方式则是影响这一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会处于无指导或者指导随意的状态——无指导表现为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应当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便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身份;指导随意则表现为教师提供没有帮助的回应或者是直接给出答案,如“你再想想办法”“你可以这样做”之类的缺乏启发意义的回应。

3.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不够

幼儿科学经验和粗浅科学概念的形成很关键,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零散的,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但是由于有的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不够高,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不准确,导致幼儿所获得的科学经验也是不科学的,更不用说将这些经验进行整合了。

4.分享环节表面化,幼儿缺少反思的时机

在科学区的分享环节中,“今天你玩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吗”之类的问题很常见。当幼儿回答后,教师回应“很好”“你很棒”等宽泛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无法引起幼儿对自身行为更深层次的认识与反思,导致幼儿的批判性思维难以形成,难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促进大班科学区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1.提供丰富的科学区材料,吸引幼儿主动探究

大班科学区投放的材料有限,时间久了,对幼儿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因此教师应允许幼儿对教室内的其他物品进行探究。例如在光影游戏中,幼儿探究物体的影子形状与物体的关系时,询问老师是否可以去建构区拿建构材料来试。幼儿从建构区拿来了圆柱形积木,发现了圆柱积木的影子形状并不总是相同,对影子形成的真正原因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上述案例中,幼儿探索时不局限于科学区中的材料,才发现了光影的更多秘密!

此外,科学区材料难度要适宜。教师要对班级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潜在能力有系统、深刻的认识,并根据幼儿的需要定期更新投放的材料,以满足幼儿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光影游戏中,经过了前期的探究后,幼儿了解到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被物体遮挡而形成的阴影”。但是幼儿真正将这一认识与已有经验整合了吗?基于此,教师投放了动物轮廓图片,供幼儿玩“给动物找眼睛”的游戏。

2.搭建“问题”支架,提高幼儿问题解决能力

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幼儿的深度思考,能够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在科学区中的奇思妙想,提出问题,搭建支架。例如“给动物找眼睛”便是一种情境式问题,幼儿通过给动物图片“画眼睛”“贴眼睛”“剪眼睛形状小洞”等,最终成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问题”支架,调动幼儿原有的关于影子形成成因的经验,使幼儿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最终获得成功,强化了幼儿新旧经验的衔接。

一名幼儿在操作皮影玩具时对教师说:“我想表演一个小女孩在采蘑菇,可是这里没有这些道具,演不了。”教师说:“你要不要试试自己制作呢?”幼儿听完后,便动手画起了想要的图案,并且能够在不需要影子的地方“镂空”设计,最终如愿表演了“采蘑菇的小女孩”。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提建议的方式,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概念

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幼儿在科学区所获得的经验是否科学,从而影响幼儿深度学习的状态。

例如在光影游戏前期,幼儿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影子,就对材料进行了探究,最终发现:影子的形成需要光照着物体。当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影子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光照着的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于是教师让幼儿猜一猜放大镜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并且请幼儿进行尝试。最后教师将影子形成的正确概念分享给幼儿。

以上案例中,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较好,在幼儿获得的科学经验“不科学”时,能够及时进行引导。

4.鼓励幼儿记录,注重活动的分享与反思

深度学习重视学习者的理解与批判能力,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记录是自我审视的一种方式。幼儿的分享是对自身活动的反思,能够在分享时了解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提出调整策略。所以在组织分享环节时,教师应该注重分享内容的有效性。

例如在光影游戏中,幼儿学会了自制皮影角色之后开始了大创作。在一次分享环节中,一名常去科学区的幼儿分享了自己的记录,最后提出一个问题:“我每次玩光影游戏都要花很长的时间自制角色,皮影表演的时间少了。”老师问:“那可以怎么解决呢?”幼儿说:“可以用双面胶,用完后拆开可以再次使用。”

以上案例中幼儿通过分享,反思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思考解决方案,既增强了批判反思能力,又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

深度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日趋普遍,本文通过对影响大班科学区幼儿深度学习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以“光影游戏”为例,提出了促进大班科学区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猜你喜欢

光影影子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光影
光影
解决问题的设计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光影之下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