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爬坡日记”的启示与思考

2022-07-06江苏省无锡市和鸣幼儿园王晓来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6期
关键词:上坡爬坡下坡

江苏省无锡市和鸣幼儿园 王晓来

幼儿园户外场地改建中,老师们就两块大斜坡的设计展开了讨论:斜坡该以何种“面貌”呈现在幼儿的游戏场地中?最终我们决定让斜坡“留白”,把游戏、环境的主体留给幼儿,让幼儿在与斜坡真实的“对话”中碰撞出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图1.基于儿童立场的两种斜坡的思辨思维导图

斜坡“留白”前的思考、准备

老师先对斜坡的高度、宽度、坡面长度、坡面倾斜度等进行测量,并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爬坡的可能性,同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如高度145厘米,宽度131厘米,坡面长度220厘米,倾斜度45度;坡上平台可容纳大约20名幼儿站立;坡上坡下视野不同;爬坡成功幼儿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穿着的重要性;动作的协调性;幼儿心理会有退缩;下坡有多种方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等等。基于斜坡的话题和已有经验,老师进行审议、思辨,形成“关于坡”“坡的游戏”“儿童能力发展”方面的思维导图。

斜坡“留白”中的挑战、发展

一、偶然——触动探究“机关”

实录一:9月16日,一个球落到了斜坡上。12名大班幼儿先后加入到爬坡取球的人群中,有的小朋友借助斜坡间的管道爬了上去。越越却尝试徒手从斜坡正面往上爬,但他在坡下近距离冲坡三次都滑了下去。最后他拉远助跑距离成功爬坡。其他幼儿在他的带领下也开始尝试正面爬坡,但没有人成功——“坡太高,太滑了!”“我只能爬上去一点点,太难了!” 大家问越越:“你是怎么爬上坡的?” 越越说:“要往后面退一点再跑!”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又有几人尝试用助跑的方式正面爬坡,均未成功。分享回顾环节,老师播放越越爬坡视频,“越越是先跑再爬的!”“他跑的时候往后面退了!”“他是退到第四个黄色格子爬上去的”“我退了很远很远,到小房子那边了,也没有爬上去!”老师追问:“退得越远就越容易爬上去吗?”9月17日,爬坡挑战人数增加到 15人,扬扬找到第4个黄色的格子,助跑冲刺,可刚蹬上坡就掉了下来……他不断调整助跑距离,终于爬了上去。他兴奋地说:“我在第三个黄色的格子跑就能上去!跑得太远会很累!”衡衡、涵涵也找到了自己的助跑距离,爬上了坡。

1.斜坡“留白”激发参与兴趣

“球飞上坡”的偶然事件激发了幼儿发现、探索的兴趣——坡的契机,他们对爬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斜坡的“留白”给了幼儿自主游戏的空间,唤起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幼儿在爬坡过程中与斜坡自由、自主地“对话”。

2.斜坡“留白”提升挑战难度

坡在幼儿的生活中是常见的,而没有任何辅助物的坡在其生活中是少见的。缺乏相应的游戏经验,斜坡的“留白”增加了游戏的隐形挑战度,“如何玩坡”成了一个不良结构问题。幼儿在与坡对话的过程中,感受着身体与坡面的摩擦,表达着爬坡的困难,也尝试各种与坡“对话”的可能。

二、支持——萌发积极潜力

1.给你“一只手”——突破心理障碍

实录二:9月20日~24 日,老师发现秋妍每次跑到坡前就会停下来,彤彤总是在坡下观望。当询问其是否要爬坡时,她回答:“不想”,可有时她又会悄悄折返,一个人默默尝试。统计了一下,36%的幼儿尝试后不再继续,27%的幼儿在坡前停下,37%的幼儿未尝试徒手正面上坡。“我每次跑到坡前就有点害怕,爬的时候手和脚都有点疼。”“我害怕从坡上掉下来。”

爬坡过程中的表情、姿态、动作与其心理机制有关,幼儿的心理动机影响着爬坡行为。通过沟通,老师了解到影响他们爬坡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勇气、自信、安全感。幼儿在爬坡行为上有差异,其心理动机与需求也各不相同,老师需关注个体,给予情感、方法、安全感的支持。于是大家一起搜集了与勇气、坚持、协助相关的绘本,阅读、分享,调试情绪情感,强化内心体验。

实录三:9月27~30日,衡衡在坡上把苒苒拉上了坡。苒苒下坡后持续爬坡,终于自己爬上了坡——“我爬了100次,爬上去了!”苒苒高兴地说。凡凡在晨晨的鼓励、陪伴下爬上了坡。幼儿们交流着自己爬坡的次数和成功上坡的次数,爬坡榜单应运而生,他们每天关注榜单的变化,记录问题与方法。“我试了很多次,为什么还是上不去?”老师追问:“一直练习爬坡有用吗?”“我试了很多次很多次,终于上去了。”“一直练让我的肌肉有力气了,我可以爬得更快。”

同伴的加油,老师的鼓励,都能成为幼儿持续爬坡的动力。他们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积极、勇敢、自信也随着爬坡的高度递增。伸出“一只手”,让幼儿体验成功感,激发他们爬坡的内驱力。

2.突破“半个坡”——提升运动感知

实录四:10月11日,大班21个孩子都参与到爬坡挑战中,13人挑战成功,8人或爬至半坡或三分之一处——如何突破最后半个坡?老师将幼儿们爬上坡的视频与未爬上坡的视频进行对比剪辑,与幼儿一起观察爬坡动作细节的差异。10月26日,又有4人通过抓斜坡侧边的方法爬了上去。11月2日,幼儿发现,“快看,越越是走上坡的。”“我也想试一试。”“我觉得越越走的时候脚是‘八字型’的。”孩子们及时将看见的动作和方法学一学,5名孩子尝试走上坡,“一开始,走上坡我感觉要掉下去,后来头和身体往前倾了一点,就走上去了。”“我试了两次都掉下来了,但是后来我把脚往旁边分开着走,可以走得更高一点了呢!”

3.持续爬坡,发展运动感知能力

爬坡时肢体的记忆与感知比思维、语言重要得多。游戏中,幼儿的学习是在一次次观察模仿、对比感知、奔跑攀爬中达成的。幼儿的运动技能、身体机能在爬坡及其他运动游戏的互动影响中不断提高。

4.能力提升,支持自主进阶挑战

幼儿基于新经验与能力的提升,不断调整游戏方式,提升游戏的挑战度。无助跑爬坡就是幼儿在能力提升后,自主、自发进阶挑战的结果。而走上坡挑战游戏中受力面积、重心、稳定角度的改变对挑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拓展——迁移新经验

1.爬坡游戏 2.0——携物上坡

幼儿逐渐在游戏中加入各种体育器械,借助绳子拉同伴上坡、坡上架木板玩滑梯游戏、组合器械搭建上下坡路径等。坐轮胎滑下坡是他们最喜欢的下坡方式之一,而将轮胎运上坡却较耗时耗力。11月2日,衡衡把轮胎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直接走上了坡——携物上坡又掀起新的挑战浪潮。

2.和鸣“网红坡” ——人人来挑战

爬坡游戏不断有新的挑战者加入,大班幼儿的爬坡热情传递到幼儿园的每一个人。保育员、保安、中班以及小班的幼儿也加入到爬坡挑战赛中。大班的幼儿时不时还会上前“指导”,向他们传授爬坡经验,在与人交往、交流中发展新的经验。

斜坡“留白”中的特点、价值

1.积极参与,指向学习参与的深度

“留白”的斜坡激发了幼儿主动与其“对话”的兴趣。每一次上坡、下坡都是他们对话的过程。一个不良结构的、充满探索空间的——坡,激发了幼儿主动的、持续的、深入的学习。两个多月来他们每一次与坡的对话都是充满兴奋全力以赴的,所有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挑战的意义、体验探索的乐趣。

2.问题解决,指向学习方法的深度

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决定游戏方式,在行动中完成游戏设计。“开放探究—聚焦问题—分享互动—策略预设—实践检验—再探究”形成了整个游戏的探究闭环。我们看到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主动制定爬坡规则;尝试不同的上下坡方法)、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评估、发展自己的理论——寻找适宜的助跑距离;掌握突破最后半个坡的方法)等有深度的学习方法和发展。

3.能力发展,指向学习结果的深度

幼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迁移、应用以及创新等深度学习的品质贯穿了他们与坡“对话”的整个过程。他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在爬坡游戏中得到明显的发展。

⑴学习品质的发展:幼儿们主动寻找不同方式,不受影响地积极探索爬坡方法,多次失败仍然能坚持尝试,即便爬坡受伤蹭破皮也从未停止挑战。

⑵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们主动思考爬坡失败的原因,对比观察成功和失败案例的不同之处,发现同伴爬坡时的动作细节,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验证;创造性的利用多种方式爬上了斜坡(奔跑冲刺、抓侧边、走上坡、携物上坡);在对助跑距离探索中发现和确认自己的起跑点;在探索下坡快慢时,感受不同材质摩擦力的不同。

⑶社会性发展:幼儿总是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游戏,主动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在成功后主动帮助同伴,互相沟通交流、合作。

⑷动作的发展:幼儿在爬坡时,能较稳定地保持方向和身体平衡跑上坡;能调整自己的重心和姿势,手脚协调的进行攀爬,反应灵敏,动作节奏连贯;在助跑过程中,快速冲刺,四肢力量得到提升;能手抓平坡保持一定时间,锻炼肌耐力。

⑸倾听与表达能力:在持续的经验积累、不断地追问表达中,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对爬坡的感受、方法等表达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倾听互动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斜坡留白后的反思、展望

幼儿在爬上坡后依然兴奋、快乐,与坡“对话”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未知”与“可能”。新的兴趣点不断延伸,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他们会生成新的挑战游戏吗?坡后期会有调整和改造吗?幼儿的勇气和老师们的坚持还会在幼儿园的哪些地方蔓延呢?

1.关注每一个孩子

细致观察每一位游戏者,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玩坡游戏中的经验、问题、需求,提供适宜支架。

2.深化环境的改造

追随幼儿兴趣与需求,继续深化游戏环境的调整与改造,为幼儿自由自主、深度学习提供环境的支持,并不断完善游戏框架。

3.追踪爬坡后效应

继续追踪教师及幼儿在爬坡游戏中的能力、品质、对话方式等对他们的影响,以寻找可能的、有价值的共同游戏的路径。

猜你喜欢

上坡爬坡下坡
画与理
一步一步上坡
拜登执政首年,美国继续“下坡”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爬坡过坎
小汽车爬上坡
上坡下河
画与话
台词
小乌龟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