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在壶腹周围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与病理的符合率研究

2022-07-06卿志灵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病理特征应用效果

卿志灵

【關键词】壶腹周围癌;应用效果;病理特征;诊断符合率

壶腹周围癌的发生起源主要是由于壶腹乳头本身和胰头部胆总管、胰管上皮等位置发生腺体癌肿。通俗来讲,就是人体通过胆道肝脏分泌胆汁,通过胆道流到肠道,在十二指肠地方汇过去,汇合三江部位,最后发生肿瘤癌变。这个部位相对狭小,胆总管末端和胰管均在此开口,因此来源不同的肿瘤会出现相同症状,统称为壶腹周围癌。主要临床症状有体重减轻、背部疼痛、发热、肝肿大、胆囊肿大等常见现象[1]。多发生年龄在40~70 岁,且男性居多。由于病症不明显,大多数病人在出现基础症状后3 个月才就诊,甚至还有部分患者时隔最长一年就诊,给治疗工作增加难度。从病史资料上看,黄疸为大多数患者首次就诊的主要因素,约占83%。同时,上腹部饱涨不适的情况会早于黄疸1~3 个月。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是针对壶腹周围癌患者诊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优点在于定位准确和可靠,创伤性较小,能够清楚反应肿瘤周围脏器和淋巴结的生长情况,从而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本文以病例随机对照展开,探讨CT在壶腹周围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与病理的符合率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壶腹周围癌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BUS和CT的影像学方式进行病理研究。病理类型分为十二指肠乳头癌89例,男53例、女36例,年龄23~50岁;胰头癌26例,年龄28至49岁;胆总管下段癌20例,年龄34~67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未出现其他心血管疾病;年龄均超过18岁[2];生存时间均大于6个月;治疗后均未出现其他病变。

排除标准:中途放弃治疗的患者[3];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患者。

1.3 方法

患者在检查之前均需要询问清楚病情然后进行检查。采用螺旋CT扫描仪对于腹部进行平扫和常规检查,首先需要对患者病情部位确定病灶方位,再针对患者个人情况重点扫描,获取实际病变位置[4]。设置参数[5]:扫描间距5 mm,扫描厚度2.98 mm,电流220~640 mA,扫描参数80~140 kVp,0. ms 瞬间快速切换,转速0.6~0.8 s,螺距0.984∶1,同时监测阈值。达到阈值后,扫描将延迟8 秒,动脉期结束后的30 s 为门静脉期的扫描时间。最后根据碘基值和有效原子序数,每个数值测3 次,取平均值,计算曲线的近段斜率。

1.4 观察指标

(1)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能谱比较:从不同病变中的斜率、 碘基值、水基值、有效原子序数等进行分析[6];(2)分析不同病因中的胰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双管征的差异;(3)BUS诊断方式和CT相比分析诊断符合率[7]。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 2 检验,采用例(%)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采用(x—±s)表示。当P<0.05 时,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病理类型能谱比较

比较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斜率(1.62±0.22)、碘基值(18.55±0.34)、水基值(1020.02±2.23), 胰头癌的斜率(0.77±0.13)、碘基值(7.55±0.20)、水基值(1023.87±2.84)、胆总管下段癌的斜率(2.32±0.11)、碘基值(23.44±1.23)、水基值(1013.24±0.23)及不同病变中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数据等(P<0.05)。详见表1。

2.2 不同病理类型胰胆管扩张比较

根据不同病理类型中的数据比较判断胰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双管征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CT融合显像与BUS影像学效能指标比较

BUS诊断方式和CT相比,BUS诊断符合率为83.70%,CT诊断符合率为96.29%,CT诊断符合率要高于B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CT机扫描部分主要由X线管和不同数目的控测器组成,主要作用是用来收集信息,将收集的X线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转换为数字,对计算器进行输入储存和处理,进而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CT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CT检查可构建三维立体图像,且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可检查各类恶性肿瘤,能够有效的定位肿瘤,大大提高了诊断符合率。在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有着良好的性能口碑,并且敏感性更加强,可清楚显示器官和结构的病变及过程,主要优点是可以分层查看,并且经过专业人士的计算和分析,得出更多的组织信息。其可比喻为将一片面包切开成片,得出计算机的断层摄影。本研究中,比较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斜率(1.62±0.22)、碘基值(18.55±0.34)、水基值(1020.02±2.23),胰头癌的斜率(0.77±0.13)、碘基值(7.55±0.20)、水基值(1023.87±2.84)、胆总管下段癌的斜率(2.32±0.11)、碘基值(23.44±1.23)、水基值(1013.24±0.23)及不同病变中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数据等(P<0.05)。人体壶腹的主要部位指各种管状器官前端的膨大部,也被称为瓶状囊,是瓶形的囊状结构。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体现在高烧和发冷,主要的外科治疗需要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创伤性较大,临床推荐的更积极的治疗方式是进行支架的放置,以此来缓解胆道梗阻,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肿瘤的成长和大小也决定患者的病情发展。而壶腹周围癌症状的检查主要有血液检查和引流液检查等,并伴随着CT、MRI检查等一系列的辅助性检测,影像学中壶腹癌与胆总管癌表现相似,则需要进行检查扩张的胆总管的软组织呈现的信号给予判断。目前,临床对于壶腹部的肿瘤有着多种的检查方法,BUS诊断可以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还可以显示胰头肿块的回声,增大及密度不均的情况。在病灶周围1~2 cm的范围内,BUS的敏感度较高,但是却无法确定肿块的性质情况,主要是由于受到肠道气体的干扰,尤其是和慢性局限性胰腺炎相似,难以鉴别,对于壶腹部癌的诊断效果较差。CT检查的诊断方式和B超有着相似的优点和表现,体现在无创伤性,操作简捷方便,可重复性,更加形象直观。CT检查在壶腹患者的生命体征中可清除的显示肿瘤的大小以及血管的受累程度,相互都出现肝转移和淋巴肿大等情况,给予临床提供较多的有效参考。目前,针对壶腹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辅助性化疗以及手术等综合性方案,手术切除率虽然较高,但是长期的预后效果不理想。所以精确的检查诊断不仅能够早期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诊断,改善病变周围血管受累和腹膜后淋巴结的情况,还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为术后评估以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价值。本研究中,根据不同病理类型中的数据比较判断胰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双管征的差异比较数据的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BUS诊断方式和CT相比,BUS诊断符合率为83.70%,CT诊断符合率为96.29%,CT诊断符合率要高于BU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T诊断对于壶腹周围癌患者临床诊断有较大的帮助,且对病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均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方式被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病理特征应用效果
新疆维吾尔族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炎症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