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工匠精神制度化实践与思考

2022-07-05陈捷

商业文化 2022年15期
关键词:制度化工匠实训

陈捷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移动在具体实践中,以实训工作作为国企培育工匠精神的探索。本文借助制度对话理论与烙印理论的分析逻辑,从组织对个人的引导机制与个人对组织的影响机制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实训工作发展脉络的总结,明晰了“定义—对话—制度化—内化”的DDII制度化过程模型,为推动国企工匠精神机制化的实践提供参考。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并在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高度概括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引领社会风尚、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中国移动作为“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的国企之一,既有所处通信行业对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内生需求,也有从3G跟跑4G并跑到5G领跑的国家战略要求。在这一角色定位下,如何在组织层面培育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本文的研究始点。本文以福建移动实训制度化实践为典型案例,总结探索组织形塑国企新时代工匠精神、激发劳动者新动能的激励机制,以期为其他国企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工匠精神的制度化理论

既有如何将个体的工匠精神沉淀为企业的工匠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中,制度对话理论和烙印理论是相对成熟的两种。

制度化是管理实践从个体到组织的扩散过程,借助组织内外不同群体的对话,唤起组织整体对管理实践的认同(贾良定等,2015)。针对德胜洋楼等企业的研究(曾颢等,2018)表明,企业作为工匠精神的培育主体,推动工匠精神上升为企业价值观,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相应的文本情境体系。具体分为三步:首先,通过组织主动赋予个体工匠行为以意义与合法性,生成工匠精神的文本。其次,将工匠精神内嵌到组织的对话体系中。最后,组织通过不断扩展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发挥内外影响力,获取更多的支持,最终实现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Phillips et al.,2004)。

烙印理论指的是处于敏感期内的个体容易培养适应环境的相应特征(印记),且不会随环境改变轻易消退(Dokko et al.,2009)。在企业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中,烙印理论多应用于解释师徒制在形塑工匠精神中的作用機制(曾颢、赵曙明,2017)。在烙印形成过程中,以师徒制为基础,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与个体之间的多层面交互,从而产生工匠精神的印记。同时,印记的持续性,使得即使个体离开组织或组织环境发生变化,凝结在个体身上的工匠素养依然稳定。工匠精神也更易内化为企业文化,进而形成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企业作为工匠精神培育主体之一的重要社会意义。

从上可见,制度对话理论更关注工匠精神如何从个人经验上升到组织制度的抽象过程,而烙印理论则更多阐述工匠精神如何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和组织文化去影响个人,增强个体在组织内部的适应性,从而提升组织的有效性。本文结合这两大理论,通过对福建移动实训制度化实践过程的剖析,探讨组织与个体在工匠精神形塑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

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

福建移动实训工作简介

1.实训工作概况

为落实中国移动创世界一流“力量大厦”战略对员工素质能力重塑的要求,针对福建移动技术条线外包多、自主运维水平低、人员核心能力缺失、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福建移动开展了实训工作,并在过程中内化了工匠精神。

第一,建平台。建设战训结合的实训基地,聚焦通信生产的实际端到端工作场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能提升的实战平台。已建成1个基地+6个分部,设综合实训机房、5G联合创新实验室、大数据&云计算实验室、网络安全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现了DT、IT、CT十二大专业的全覆盖。

第二,搭体系。构建了基于实训平台的“BEST”[BEST人才培养模型:B(training Base)+ E(standard Evaluation)+ S(training Source)+ T(teacher Troops)]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整合软硬件环境、明确规范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建设讲师专家队伍,推动公司内部“生产实践”和“学习资源”之间、“个人知识”和“组织经验”之间的互相转化。

第三,划通道。注重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崇尚工匠精神,划出长期突出贡献者和专业人才两个纵向发展通道,并明确实操技能与岗位职级相匹配的纵向上升机制。

第四,提技能。嵌入社会职业教育体系,成功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部级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等,以训促学、以考促学、以赛促学,常态化举办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实训工作的工匠精神培育成效

首先,形成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工匠风尚,沉淀企业最佳实践。将设备安装调测作为第一堂实训课,基地从布线、安装、调测都由自有技术骨干动手完成。全面开展师徒制和最佳实践萃取,组建了323人的讲师队伍,并组织了各专业初中高级1288期3.3万人次的岗位技能实训和认证。近年来,合计230名员工获得公司内外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

其次,建立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机制,推动了企业员工共生。依托实训基地,开展1.48万人次的员工岗位理论和实操的双认证,并通过持证上岗强关联个人能力水平与职业发展,牵引员工发展。同时,将高层次技术人员在实训基地的教学经历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基地教学历练和工作岗位实践推动教学相长,促进经验与人才的良性循环。

再次,培育了“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文化,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本。一方面,建成了5G、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实验室为企业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联合高校、研发机构及企业开展5G产学研合作,输出纺织、电力、智慧工厂、港口等5G应用标准解决方案。通过新技术研究试验,增强自有核心研发能力,近两年申请专利56个,为新技术网络的建设和优化储备经验。

福建移动实训工作制度化过程总结

从上述成效看,无论是隐性机制,还是显性文化,新时代工匠精神都在福建移动的实训工作中扎稳了根。下述将结合制度对话理论和烙印理论,从组织對个人的引导机制与个人对组织的影响机制两方面切入,归纳总结福建移动这一培育机制的形成过程。

1.定义:通过行为建构和合法性论证,明确实训的意义

首先,找对症结。通过员工调研,明确行为主体的切身感受、战略对标明确与国际先进运营商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异,明晰原有的技术人才培养短板,主要集中在缺乏实操化、案例化的端到端培训平台,学习资源集中少数技术专家,员工主动学习和传帮带的驱动力不足等方面。

其次,明确定义。针对症结,提出并定义“实训”的人才培养理念。第一,定义“实”不仅包括环境、设备与现网保持一致,还包括将专家教学和员工认证纳入员工发展管理。第二,定义“训”除了丰富的培训内容、多样的培训形式,还包括开放共享的培训生态。第三,将实训基地界定为“工程师的摇篮、移动的演兵场”,并上墙显性化。

最后,确认地位。以《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实操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规范》,明确实操技能认证作为员工任职能力的评估方式之一;通过《员工任职能力评估细则》,明确实操认证等级与任职能力的对应关系;通过《专业人才管理办法》,明确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人才的职责之一。通过制度认定,不断提供实训的合法性线索。

2.对话:通过多主体多体裁的文本,营造实训的氛围

第一,由管理者在正式与非正式渠道宣传实训。正式渠道包括内部会议公开讲话、全集团经验分享、新员工入职培训、兄弟公司的经验交流与实地参观、全省工作会议的例行观摩等。非正式渠道则包括外部客人来访时的介绍、员工午餐会的交流等。

第二,通过技术专家对新员工的传帮带、职业技能竞赛、324场5503人次内外部交流,让实训在企业内外部群体中得到认同。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部级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等授牌,面向政府、高校、企业等提供新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参评行业管理创新,在社会获取更多的合法性,并将这种合法性反哺到公司内部,形成更高层次的对话。

3.制度化:通过规范和联结,推动实训的传承

第一,在实训相关制度的制定上,先将实训纳入员工培训的范畴,随后作为员工任职能力评估的构成,继而明确作为专业人才的义务,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整体顺序基本遵循了由面及点、由浅入深、由核心到配套的逻辑,易于员工在心理上逐步接受。同时制度规定有义务也有权益,既符合了员工个体的利益诉求,也统一了个体发展与组织需求的方向。

第二,建立制度学习机制。制度制定前,充分征求利益各方意见,形成作为行动者之一的各级管理人员共同接受、共同定义的过程;制度下发后,组织全员学习讨论,在关键时点召开宣贯会,收集意见建议,反复强化实训的对话,遵循价值观从顺从到接受再到内化的过程。

第三,连接工匠精神。通过与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以及国家相关制度弘扬工匠精神的对话体系建立联结,并从中得到支持,提高员工对实训工作的认知水平与认可程度。同时,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长期突出贡献者”和“专业人才”两个发展路径,肯定具备“匠心”的员工,引导员工从弘扬工匠精神的角度认同实训。

第四步,内化:通过职业敏感期的培养,形成实训的烙印

首先,抓住新技术变革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及内部组织机构调整、人员重新竞聘上岗从而导致工作需要再设计的时机,明确实训要求,积极引导员工的行为变化。同时,加大对新人的培养,从入职前企业开放日实地参观,到入职后实施一个月全流程全专业实训,将实训的要求嵌入到新人入职第一课,形成实训的印记。

其次,发挥师徒制优势,扩大实训的印记影响。组建技术专家团队作为参与实训人员的师傅,通过名师上墙、带徒经历纳入专业人才评选、授课给予津贴等方式,从组织层面尊重和认可师傅,为徒弟树立榜样、放大效应,促使实训的印记进一步嵌入师徒的价值观,从而反向促进实训工作的开展。

工匠精神的制度化建模

对上述福建移动实训制度化过程的解构可见,工匠精神在企业落地的制度化过程是一个组织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DDII模型,包括“定义(Define)→对话(Dialogue)→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内化(Internalise)”四个组织与个体交互的步骤。

其中,前三步主要以组织为行为主体,有意识地从纠偏、明确目标与形式等方面进行意义解读与建构,通过管理体系形成企业内部的地位合法性。在体系初步形成后,通过多元主体形成多种文本倡导理念,并与外部对话体系对接,同时利用外部宏观政策增强支持性的氛围,最终实现制度化。最后一步则以个人为行为主体,通过职业敏感期的烙印效应,发挥师徒制中师傅的个人作用与榜样力量,将理念嵌入员工的职业价值观,推动个人行为进一步适应组织需求。

结 语

匠心聚,百业兴。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匠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亟待本文的DDII工匠精神制度化实践和模型给予国企在深化落实工匠精神方面以参考,通过形成相应体制机制、搭建宽广舞台、营造良好环境,激励更多劳动者争做高技能人才,以此持续激发和释放人才红利。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7年.

[2] 曾颢,赵曙明.工匠精神的企业行为与省际实践[J].改革,2017年第4期.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12年.

[4] 贾良定,尤树洋,刘德鹏,郑稀和李珏兴.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J].管理世界,2015年第1期.

[5] 曾颢,赵宜萱和赵曙明.构建工匠精神对话过程体系模型——基于德胜洋楼公司的案例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制度化工匠实训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工匠神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匠赞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