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评萧梅《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

2022-07-05马小航黑连仲

音乐生活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乐学维度传统

马小航 黑连仲

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萧梅教授的专著《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于2022年一月份第一次印刷,该专著主要对那些直接存在于体态、奏唱、指法等民间表演者对音乐的认知和所形成的身体惯习之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在局内人的表演认知中音乐形态是如何形成,在传承创新中局内人因实践对表演做了哪些变化和创新。

萧梅教授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至少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并一直持续至今不断深入。在萧梅学术生涯初期,其研究方向更多侧重于民族音乐学与音乐文化人类学,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她开始从民族音乐学实践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并对其相关记录整理、分析与研究。21世纪初她将关于民族音乐学应用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与专著。后随着对民歌、民族器乐、说唱、戏曲、少数民族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民族音乐学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2015年—2021年间,萧梅带头的课题专著《中国传统音乐乐语词典》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详实地记录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创作与传承过程中的相关术语,以全新的体例悉数观照“传统音乐民间习语”的各个方面,从宏观与微观上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进行了记录分析与梳理研究。萧梅正是带着这种宏观与微观的思辨方式,不断整理、积累,在她的带领下,课题专著《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于2022年1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结集出版。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这本书是一部综合的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在表演、创作与传承中“民间习语”的记录、整理与分析的专著。萧梅将课题组历时四年所研究的子课题中的22篇文章进行整理发表,并且在课题研究期间组织通过了视听结合双重实践的表演研究的工作坊与讲座,开展了两次小型研讨会。书中从表演实践入手作为重点论述角度,结合音乐形态研究进行翔实分析,涉及表演艺术、音乐形态及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三方面。围绕音乐体裁,结合表演者奏唱技巧与个人风格、个体创造、流派形成、地域特色、表演心理、作品诠释、技法总结与拓展、教学法及传承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在传统音乐表演方面,民族音乐学表演理论研究、音乐表演形态描写与阐述、身体惯习、谱例关系、习语与形态、表演制度与个人风格等六个维度内容。在音乐形态方面,就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相结合的理论思考论述,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惯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基本维度:一是围绕音乐主体,以传统音乐中就表演人的各方面特征进行研究;二是针对音乐形态方面,传统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理论分析,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系统研究却甚为贫乏。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中,萧梅提出了我们对该课题的的研究不应该只限于以某一部作品为载体进行分析,表演被认为是作品的附属物,表演者则被定为“二度创作”的反刍者。其研究途径通常是以音响为结果—先记谱再分析,而忽略了表演行为在音响产生过程的中记谱行为的研究是导致两者之间关系研究匮乏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从纵向维度看,本书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选择、研究范围及目前的研究现状开始,继而对以往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针对不同的音乐实例进行实例分析。全书的写作逻辑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宏观到微观的阐述逻辑。从横向维度来看,全书的论述以分析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实例与音乐形态中各元素之间相互关系为主线。由于该课题是由多名学者联合编撰,故写作风格各有不同,但都是以通过身体实践与表演过程分析为轴心,对传统音乐特征与局内人音乐认知,开辟形态学分析维度为研究宗旨。

该课题在研究撰写过程中,介入方式始终秉持基于实践的表演研究,从文本研究为基础向“表演实践转型”的“民族音乐志”的范式,使研究结论更具立体性、客观性。在对纵向的传统音乐历史发展进程的梳理中,每一部分都配备了多个学者们长期从事田野研究工作而得出的实例分析,更加翔实地对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进行“深描”。同时在微观角度对具体实例力的分析过程中不忘结合宏观视角,例如第三章第二节《江南丝竹的“即兴”演奏研究》,文中不仅对江南丝竹的本体与“即兴”演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将“即兴”演奏对世界音乐的音乐形态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宏观论述。

在书中,学者们有意回避了一些理论方法的借用,更多的从关键词出发,力求由实践为路径介入研究,充分发挥体化实践的作用。全书的编撰逻辑也是基本按照此路径去开展的,基于实践的表演研究深入到不同音乐认知所隐含的文化中去。在短时间内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形态关系这一涉猎面极广的系统工程进行有效地研究,其难度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对于该部专著研究的重难点不在于其他,而在于运用何种方法学思路。

首先,基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从共时性的田野工作与历时性民族音乐学的综述中,努力得出一个框架性的成果进行探讨。通过在民族志描写中和不同方法相结合对音乐表演的分析,课题组选择了当代发展较好的民族器乐、民歌、乐种、曲艺及戏曲中的唱奏法为对象,提取民间乐师在演奏中所使用的描写音乐的习惯性“术语”,以此为接入点,对形态结构学中音、调、腔、拍、等乐位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在音的乐位系统中,传统音乐存在一个音的音高上通过奏唱等表演实践使其出现多个音高和音色,即所谓的音腔的乐位系统。如琵琶演奏中的左手技法“推拉”“吟揉”等。就调的乐位系统而言,奏唱中多个音之间形成某种特定的关联,其基本音级与衍生音级之间的关系、调式转换及旋法特征之间与表演实践的关系,致使其形成一个特定的音阶组合。如老六板、中花六板、轻三六、慢三六等。就腔的乐位系统而言,腔的处理更多依托的是演唱者的个人音色和行腔特征,故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做腔”手法,不同的“做腔”中旋法特征和调式调性的关系又各具形态。虽然课题中每个成员都是以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中的音乐表演切入的,但每个人选择的不同路径对表演进行研究与理解层面都不统一,正是这种多样性,为以实践为根柢的表演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作为一本专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的研究性著作,对从民族音乐学视角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二者关系有着非凡的意义。该书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对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进行分析,使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等与淳朴的传统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新视角、新深度对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论述。在发生学意义上以表演实践为轴心探讨其与音乐形态生成关系的过程研究,将看似无法言说的表演行为与无形的音乐形态翔实深描。

该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性专著,也是一部为传统音乐表演研究指明方向的指导性书籍。因此,对所有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的青年学者来说,这本《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值得推荐。

[1]萧梅:《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中国音乐》2020年第3期,第20-29页。

[2]萧梅、李亚:《音乐表演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音乐》2019年第3期,第5-14+34+193页。

[3]姜小露:《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水”观念》,《音乐生活》2012年第9期,第38-40页。

猜你喜欢

音乐学维度传统
如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基于FSO框架的分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