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在音乐作品中的传承研究
2022-07-05王德聪
王德聪
1989年12月12日,《临沂日报》1版刊登了文章《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在报纸上首次提出弘扬“沂蒙精神”的口号,从此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八个字,包含了沂蒙精神的本质与精髓。我们看到了沂蒙人民的情操、沂蒙文化的质朴。在众多弘扬与传承沂蒙精神的方式中,音乐作品成为重要的媒介之一。这类作品的传播与推广,创作与表演,为沂蒙精神提供了更为鲜活的艺术传承方式。
一、弘扬沂蒙精神的音乐作品概述
“沂蒙精神”最早发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从抗日战争至今,弘扬沂蒙精神的音乐作品并不少见。
在声乐作品方面,其中有地方民歌传唱至今,例如《沂蒙山小调》,不仅成为沂蒙地区的名片,还是较早的沂蒙红色歌曲。此类歌曲还有:苍山民歌《军民一条心》《太阳出东方》,临沂民歌《参军小唱》《鲁南十二月》等。另外,不同时期在沂蒙地区创作的作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在沂南县创作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新中国成立之后,关于沂蒙精神的声乐作品创作达到新的高度,代表作品有《我的家乡沂蒙山》《请到沂蒙看金秋》《谁不说俺家乡好》《请你干一杯沂蒙山的酒》《沂蒙山,我的娘亲亲》《我的家乡飞出一支歌》等。这些作品传唱弘扬沂蒙精神,成为体现沂蒙精神本质的载体。
在器乐作品方面,代表作品主要有李云涛作曲的《沂蒙畅想曲》,曲祥作曲的《沂河欢歌》(笛子独奏曲,改编为乐队版),李恒作曲的《沂蒙颂》主题随想曲(高音板胡协奏曲),以及乐队版的《沂蒙山歌》《再唱沂蒙山》等。
除此之外,近几年还有一些大型音乐作品与弘扬沂蒙精神有关。例如两部组歌《沂蒙红崖》《沂蒙组歌》,柳琴戏《崔家沟》《巍巍大青山》等等。作为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巍巍大青山》于2018年11月2日晚在费县展演。全剧共由七首歌曲和五个短剧组成,以混声合唱、领唱合唱、男女重唱、情景讲述、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再现了沂蒙精神生死与共的内涵。作为2019年全国舞台优秀剧目和优秀民族歌剧展演的代表,《沂蒙山》通过六幕40个唱段,展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事迹。其中,唱段《世上哪有这样的情》《这份恩情报不完》等传唱度颇高。
二、沂蒙精神在音乐作品中的传承
(一)声乐作品中的沂蒙精神
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沂蒙精神的体现与传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声乐作品通过歌词对沂蒙精神的表达直抒胸臆。无论是《跟着共产党走》中的“我们永远跟着你走”,《沂蒙山,我的娘亲亲》中的“当今的沂蒙山呀,遍地是黄金”,还是《我的家乡沂蒙山》中的“革命的传统记心间”,《世上哪有这样的情》中的“沂蒙山的亲人,让山河屏息,让天地动容”等,都是基于沂蒙精神的本质,以表达对党的忠诚,对沂蒙山的赞美和热爱,对沂蒙人民大无畏精神的歌颂,传承着沂蒙精神。
2.声乐作品在音乐旋律创作中多采用五声调式,以民族风格的旋律抒发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对沂蒙精神的诠释。在五声调式的运用中,色彩偏音的点缀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地方色彩,给作品增添民族风格的同时,以音乐旋律表现出精神内涵。不仅如此,声乐作品词曲结合的程度,是升华沂蒙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歌词情感在旋律高潮的配合之中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进而加深了声乐作品弘扬沂蒙精神的层面。
《跟着共产党走》的创作正值山东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作品采用四二拍,进行曲风格,旋律的起伏伴随着歌词情感的浮动,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这也是早期此类作品的基本特征。
《沂蒙山,我的娘亲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A段速度较慢,以诉说的形式营造出对沂蒙山的回忆;B段速度较快,以激情倾诉了对沂蒙家乡的骄傲之情。作品在创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在旋律中采用色彩偏音烘托歌词情感,在歌词中运用地方语言提升旋律风格。例如开头的引子部分,就是由偏音“清角”引出的,在调性旋律处于不稳定感的同时,也表达出歌词“含泪啊”的情绪。歌词中“娘亲亲”的亲切感,“小妹的鏊子”中沂蒙山区特有的工具,“啊、呀、呃”等语气词在口语中的运用等等,都符合沂蒙山区的语言特征,并以地方性的语言特征带来音乐旋律创作的高潮点。作品尾声部分语气词对应的旋律带来全曲的高潮,推动情绪的升华,进而达到作品的完美结束。
《我的家乡沂蒙山》采用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表述了沂蒙山的优美风景与富饶土地,第二部分通过语气词的连接之后,内容升华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作品创作仍采用五声调式,装饰音的使用给作品增添了地方特色,歌词中语气词的加入,使作品显得更加生活化,以诉说的形式向世人描绘了沂蒙山的美丽,表现了沂蒙人民的勤劳,传承着沂蒙精神的精髓。
3.在传承沂蒙精神的声乐以及歌剧作品创作中,越来越趋于专业化,专业创作者越来越多,创作手法越来越复杂。张以达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沂蒙山歌》将“西方的复调风格与五声调式有机融合”,同时指出中国合唱创作改编的出路在于“延留音的解决”。加之上述提到的歌剧《沂蒙山》在音乐上 “宣叙调的歌曲化”“重唱的开发”“音乐剧手法的借鉴”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创新。这些都充分说明,传承沂蒙精神,不再只是某一特定区域的固有传统,而是一种全国性的、专业性的、普及性的精神传承,“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器乐作品中的沂蒙精神
在器乐作品的创作中,沂蒙精神的体现与传承有以下几个特征:
1.器乐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沂蒙山小调》的选取。作为沂蒙山歌曲的代表,《沂蒙山小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仍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首歌曲,器乐作品对它的改编多以复调手法重新诠释。
笛子演奏家曲祥创作的《沂河欢歌》,由引子和三段组成,表现了沂蒙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其中,悠长的引子运用了《沂蒙山小调》的旋律,直接将听者引入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境之中。创作于1988年的笛子作品《沂蒙山抒怀》是演奏家、作曲家耿涛的重要代表作。这部作品的创作以鲁南民间音乐曲调与《沂蒙山小调》为基础,表现了沂蒙山的新景象与沂蒙人民的乐观精神。
(3)中期 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ALT和(或)AST快速下降,TBil持续上升,出血表现明显(出血点或瘀斑),20%<PTA≤30%(或 1.9≤INR<2.6),伴有 1 项并发症和/或1个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2.器乐作品创作中,独奏作品与乐队作品多以民族乐器演绎为主。在独奏作品中,笛子、二胡、琵琶作品较多;乐队作品中多是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沂河欢歌》《沂蒙山抒怀》《沂蒙情》等都是这一范畴的独奏作品。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多以改编为主,临沂大学的大学生民族管弦乐团长期演奏这类作品,为传承沂蒙精神做出了实践性的举措。
3.器乐作品创作中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仍以五声调式为主要创作手法,以民族语言风格为基调,结合地方旋律特征,使作品具有了“一目了然”的音乐特征。《沂河欢歌》的创作中,第一段快板,是以山东民歌《赶牛山》为基础曲调创作而成。经过第二段的抒情慢板,以诉说的形式向人们倾诉着沂蒙山区的革命战争史;第三段是对第一段《赶牛山》的变化再现,全曲在一片欢腾中结束。作曲家以山东地方音乐语言传承沂蒙精神,达到了创作与内涵的统一。
4.器乐作品中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含蓄,却更加热烈。与声乐作品的直抒胸臆相比,器乐作品没有直观的表达,却以独特的乐器声音,内敛的作品展示了沂蒙精神在器乐作品中的传承方式。
三、传承沂蒙精神音乐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传承沂蒙精神的音乐作品是了解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第一次沂蒙精神的提出,到“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再到当今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本质越来越精炼,赋予音乐作品的内涵亦越来越集中。从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沂蒙人民的质朴,作品《跟着共产党走》,可以看到沂蒙精神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作品《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沂蒙山》,可以看到沂蒙精神的勇往直前、无私奉献;作品《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可以在音乐作品中重温艰苦年代,看到沂蒙人民的坚强与决心,回顾建设年代沂蒙人民的乐观与奋斗,体会新时代沂蒙人民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在音乐作品中了解沂蒙精神的可贵。
(二)传承沂蒙精神的音乐作品是中国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音乐作品承载沂蒙精神,以音乐表演弘扬沂蒙精神,能够更贴近大众生活、以更让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沂蒙精神的洗礼。在这一方面,音乐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革命精神传承、传播方面,无论是抗日战争年代,解放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年代,音乐作品都承担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这种传承既是对大众精神的鼓励,又是对奋斗年代的缅怀,更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三)传承沂蒙精神为创作者提供了精神指引
优秀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创作者的心血,更离不开时代的印记。与时俱进的音乐作品必然是与时代相连、与国家相连的精神沟通。因此,弘扬沂蒙精神这一主题,给作曲家带来了创作的方向,指引他们创作出与中国革命精神相匹配的优秀作品。
沂蒙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沂蒙山区的人民,跟党走,忠于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些作为沂蒙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沂蒙地区音乐文化的标签。将其赋予音乐作品之中,以音乐的方式传承弘扬。
[1]冯增田:《做好“沂蒙颂”这篇大文章——临沂日报地方特色是怎样形成的》,《新闻记者》1999年第6期,第11页。
[2]陈建光:《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临沂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第27页。[3]《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创作于1940年6月,为了纪念党的生日,由沙洪和王久鸣在沂南共同完成。
[4]《我的家乡沂蒙山》朝中、左云、黄凌作曲,金西作词。作品以质朴的语言,画面感的意境,朗朗上口的旋律,散发着沂蒙山区的魅力,抒发着沂蒙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对党的忠诚。
[5]《沂蒙山,我的娘亲亲》词作者张太旗,曲作者王佑贵,2002年中央电视台第十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由青年歌唱家王丽达演唱。作品表现了沂蒙山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心,对沂蒙山新面貌的骄傲之情。
[6]《世上哪有这样的情》,歌剧《沂蒙山》第三场选段,女声二重唱,栾凯作曲,王晓岭、李文绪作词,王丽达、张卓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