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统谋与南音(十四)
—— 南音人才培养
2022-07-05陈燕婷
陈燕婷
一、早期专业人才培养——爱惜人才
在本刊《苏统谋与南音(六) ——亲如一家的师生情谊》一文中,曾谈及苏统谋下放深沪林场期间的南音传承活动及早期学生代表,当时这些学生学习南音主要是作为业余爱好。而专业南音人才的培养则是1978年重回木偶剧团之后的事。
在木偶剧团工作期间,繁忙的苏统谋并没有忘记南音。因为苏统谋喜欢南音的关系,木偶剧团里的团员,有许多也跟南音结下不解之缘。1978年重新组团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陈奎珍和陈丽娟是团里招进的第一批团员。两人声音特别好,学木偶戏之余,苏统谋也教她们唱南音。因为木偶曲和南音曲有亲缘关系,所以学起来并不费劲。苏统谋认为:“木偶音乐和南音的关系很密切,木偶演唱也需要唱功,用南音的方法去唱是最好、最美的。”陈奎珍谈及当时学习木偶戏兼学南音的经历,也认为,学了南音后对唱木偶曲促进很大。戏曲比较简单,南音比较难,在咬字、发音、韵睏等方面都有很多讲究,学了南音后再唱木偶曲就觉得容易多了。
进入木偶剧团的第二年,陈奎珍、陈丽娟两人就在苏统谋的推荐下,与如今被誉为“南箫王”的王大浩一起,参加了福建武夷之春音乐会。往年都是杨双英和马香缎等名人代表南音界参加这个音乐会。所以,苏统谋推荐这几个年轻人时,刚开始很多人都不服。于是苏统谋想了一个办法。当时他们在泉州开元寺边上集训,白天训练,晚上没什么事,苏统谋请一位叫德明的泉州人帮忙挑了泉州几家南音社团,带上这几个孩子,到社团交流。大家听了他们的演唱演奏之后,一致认为他们年纪轻,演奏演唱好,声音也好。就这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三位年轻人顺利地代表泉州去参加了武夷之春演出。
不过,相比起陈丽娟,陈奎珍的南音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在木偶剧团时,风靡全国的《小白龙》一剧主要由陈奎珍配音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结束,都要加演“小闷”乐曲,包括《听门楼》《孤栖闷》和《为伊割》等,观众才肯散去。陈奎珍在木偶剧团共待了十年。1989年,晋江县举办“国光杯”南音演唱大奖赛,13个南音社的38位选手参赛,陈奎珍和陈丽娟两人也同台参赛。陈丽娟顺利获得一等奖,陈奎珍却只得了二等奖,对她来说心理落差很大。此后陈奎珍宣布退出南音界。也离开了木偶剧团。但苏统谋觉得,陈奎珍是男的的南音人才,就这样放弃,实在可惜,于是在1999年,即将举行第二届南音新秀演唱大奖赛时,苏统谋亲自到陈奎珍家里动员她参赛,陈奎珍终于被说动了。
当时陈奎珍的参赛曲目选的是《我一心》,这首曲子后来成为了她的代表性曲目。苏统谋按照各人各自的声线为她们挑选曲牌,挑选曲子。陈奎珍适合演唱的曲目都是一些比较温柔、闺怨型的所谓“阿娘”[唱曲。11年没唱南音,再捡起来,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陈奎珍每天早上起床就到苏老那里学习。刚开始时连怎么发音都不会了。苏老非常有耐心,像教初学的学生那样慢慢指导,经常一教就是一天。教到累时,休息一会儿,师母赶紧给陈奎珍泡茶喝,煮点心给她吃。陈奎珍非常感动,但是更感觉压力很大。最后,陈奎珍顺利地获得了一等奖,从此正式复出。2000年2月,陈丽娟、陈奎珍二人经由市文化馆选送,参加了由省文化厅、省旅游局、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以第一、二名的优异成绩,获优秀演唱奖。
1988年,福建省文化厅和海峡诗声、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了一个省级的南音大奖赛。苏统谋认为当时的郭玲玲是难得的人才,可以参加比赛,于是,在苏统谋的说服鼓励下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后来,苏老还经常邀请郭玲玲在各种南音活动中担任评委,比如电视台南音比赛评委、中小学生南音比赛评委等。早先苏老是南音界唯一的一位晋江市政协委员。1990年,他退休后便推荐郭玲玲接任他,成为晋江市政协委员,从第七届一直到第十一届,连续五届,郭玲玲也都是南音界唯一的代表。作为南音代表,郭玲玲任期的每一届都在呼吁政府重视南音。
上述几位都是通过南音比赛崭露头角或者名气大增,目前皆已成为南音界的中流砥柱,并都孜孜不倦地培养了许多南音新秀。
二、“南音进课堂”人才培养
1990年,在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主席陈日升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泉州市开展了“南音进课堂”活动。为了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年举办了中小学南音比赛,希望通过比赛来促进教学。30几年来,南音进课堂活动从刚开始的举步维艰发展到如今被作为典范学习。按照教育部门的统计,共有两百所以上的小学和中学开设了南音课,包括大班课和兴趣小组等不同形式。累计有20万以上孩子接受过南音教育。
陈日升与苏老原来就很熟悉,一是二人都曾供职于文化局系统,二是一起为南音做了很多事情。陈日升曾任泉州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苏老任常务副会长,二人配合默契。另外,陈日升经常受邀讲授南音,有条件时他往往会请来苏老带团配合演奏。最重要的是,苏老一开始就一直配合陈日升搞中小学南音进课堂活动,帮忙组织比赛、会唱等等。在苏老的努力下,晋江市成为南音进课堂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苏统谋通过中小学南音比赛培养了很多新人,但他认为没有大家的帮助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晋江市之前负责中小学南音进课堂工作的是教育局的曾满堂,他在开展中小学文艺活动方面很积极。当时机会很少,南音团能不能去参加比赛经常要由他来批。苏统谋虽然对南音很熟悉,训练学生也很有一套,但是对学校不熟,所以组织、号召学校参加活动需要靠教育局人员推动,而这位曾满堂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比赛之前,苏统谋与曾满堂等人都要亲自到晋江市管辖的各个乡镇学校,去发现种子。有时是地方上推荐、选拔后,送到他这里。苏老的学生陈奎珍等人在一些学校中担任南音课教学,发现优秀学生也会送给苏老重点培养。苏老将这些选拔出来的学生集中起来,慢慢雕琢,最后参加泉州比赛。因此,苏老的学生获奖率很高,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学生中很多本来就是各地、各校出类拔萃的好苗子,再经过他悉心教导后精益求精。
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团长陈铭伟就是通过“南音进课堂”活动培养出来的典型例子。他与苏老是老乡,也是深沪人。1993年,年仅11岁的陈铭伟所在的深沪中心小学响应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进课堂号召,与深沪御宾南音社合作,开办了南音班。陈铭伟在老师的推荐下开始学南音,除了学唱外,也学吹洞箫,先后师从龚文鹏、吴庆造、杨双英等名师。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御宾南音社搞了一个汇报演出,请苏老前来观看指点,那是陈铭伟第一次见到苏老。之后苏老一直很关心陈铭伟等人的成长。陈铭伟13岁的时候,作为乐队中吹洞箫的成员,与其他4人,以一曲《梅花操》,参加了泉州市第七届中小学南音比赛,拿了一等奖。比赛之前也是得到了苏老的高强度集中训练,在技术上、艺术上进一步提高。陈铭伟真真正正跟苏老接触,得到苏老的教诲,就是在那个时候。之后,陈铭伟又获得第十一届中小学南音比赛乐器一等奖。陈铭伟说:“一般老师教的都是技艺,比如这个乐句要怎么表达,情感怎么处理,就像画素描,写实画一样,一般老师比较写实。而苏老则教给大家更多意境的东西。”所以他们每次都是由御宾南音社这边的老师把基本框架拉好,然后去找苏老加工,加色彩。
南音比赛开展以来,对年轻人南音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因为要参赛就要尽可能提高水平,而且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演唱水平,还包括整个乐队的演奏水平。为了激发乐器演奏者的积极性,主办方立下了这样的规矩,只要演唱者获得一等奖,伴奏乐队也跟着得一等奖,因为这是一个团队,是一体的。这样一来促进非常大。这不仅促进学生们的感情交流,也促进他们互相学习,提高技艺。但是,苏统谋坦言,组织乐队参加比赛其实是很辛苦的事情,要把学生们训练到能够协调起来不容易,而且赛前往往只有一个多月的训练时间,大家都高度紧张。
历届南音比赛,苏统谋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但苏统谋说:
得奖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奖推动南音事业的发展。孩子想要去拿这个奖,要练得很好,先要参加乡镇比赛,比赛完继续提高,最后参加市里比赛,一级一级过关斩将。而且,学音乐的孩子就是比较聪明。有的家长说学南音影响学习,我说学得出色的那些都很聪明很会读书,不会影响到你的学习。音符那么多,起码记忆、反应要敏捷。我的好多学生,都是南音学得好,学习成绩也非常好。
“南音进课堂”活动已经开展了三十几年,如今,通过这一活动发现、培养的优秀南音学生,有的已入中年,有的尚且年轻;有的把南音当作爱好,有的则以教授、表演南音为职业。这些人为古老南音注入了新鲜血液,并使之越来越朝气蓬勃,越来越充满活力。正如陈日升所说,这些人就是泉州南音的文化土壤。是他们,使得这土壤越来越肥沃!
[1]陈燕婷:《苏统谋与南音(六)——亲如一家的师生情谊》,《音乐生活》2021年第7期,第37-41页。
[2]小闷,原来是梨园戏《陈三五娘》中,五娘演的一折戏。布袋戏将之移植过来。讲述了陈三被抓去崖州充军,五娘在闺房中思念陈三,心情郁闷,所以称“小闷”,唱的曲子包括《孤栖闷》《为伊割》等曲。另有“大闷”,除了前述“小闷”乐曲外,还多了《听见杜鹃》《听门楼》等曲。
[3]阿娘,就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