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良石教授“疫郁理论”研学录*
2022-07-05康旻睿吴昦辰康素琼阮清发梁惠卿郑燕茹整理
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康氏流派成员围绕着“疫郁理论”进行答疑解惑。流派成员梁惠卿、阮清发、章亭、吴昦辰、林立、郑燕茹提出疑问,康老一代继承人康素琼、二代继承人康旻睿老师进行解答,教学相长,更好地总结及传承康良石教授的学术经验,使中医思维得到升华,用于临床诊疗中。
老师,康氏“疫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1.2.1 液体冷却介质的制备。液体冷却介质的制备方法参考文献[5]。菲律宾蛤仔凝集素(MCL-T)按照文献[6]方法制备。液体冷冻冷却介质由质量比为5%的NaCl、7%的乙醇、35%的甘油、2%的蔗糖、0.5%的菲律宾蛤仔凝集素以及1%的壳寡糖组成。
升降施工平台本质上属于机械件,用于建筑施工现场,但是施工平台在搭设与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作业危险因素,因此极易发生倒塌事故 [3-5]。因此具有较好的承载性能是升降施工平台安全的必要因素,必须对其进行安全性校核计算 [6-8]。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施工平台的4种工况进行安全校核计算,为其结构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新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课题,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经典表述。
“因疫而致郁,由郁而生病” “六郁相因” “五行相因” 等都是康氏理论的核心思想。康老通过长期的临床探索,从《温疫论》中“温疫四时皆有” “能传染于人” “无问男妇老幼皆能发” “疫邪感受有轻有重” “从口鼻而入”及“先伏而后行,感久而后病”等描述而感悟,发现肝炎从感染至发病的规律与温疫大同小异。疫毒乃全身感染,“伏邪”含藏于营血之间,以肝脏为主要侵袭的器官。“多气易郁”为肝之特点,由温疫所致肝病属于“因疫而致郁”的疫郁。康老从肝炎患者的舌脉象、证候等特点,结合其演变规律反复观察,认为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六郁相因”“五行相因”的病机演变。除极少数疫毒内陷发生急黄重型肝病者外,大部分肝炎患者的特点是气机郁结、湿热蕴积。气郁或热郁经化火、熬痰、结瘀,可致肝肾阴虚;也可由湿郁经过痰凝、血瘀,造成肝脾气虚或肝肾阳虚。若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中伤脾胃,上及心肺,下损肾及冲任,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根据“肝病疫郁理论”论述病毒性肝病符合“因疫而致郁,由郁而生病”的特点,康老将现代医学的肝病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康老认为疫毒性属湿热,肝脏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大多含有郁证的病机演变规律:湿热外邪熏蒸而致肝郁,肝郁则气液不能宣通,造成气滞、痰阻与血瘀。病情急剧进展,则热极生毒,弥漫三焦,或伤营入血,或逆传心包。病情迁延,从“五行相因”而言,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由于肝脏造化之道、生杀之气及其传化等功能异常,因五脏本气中间的相互影响而互相传变,进一步累及其他脏腑,可出现肝外多器官病变。其演变过程中存在肝脾湿热、肝胆郁热、肝经血郁及正气虚损等主要病机。
“肝气易郁”为肝之特点,由温疫所致肝病属于“因疫而致郁”的疫郁。
此外,韩国还编撰了各种学术道德普及型教材。如2006年韩国教育部编撰的《学术道德简介》与2007年科学技术部编撰出版的《实践学术道德》。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共同价值、研究计划、研究的展开、研究报告与检测、研究环境的重要性,利益冲突与利益分配,同事互相检测,制定学术道德真实性检测制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界定,调查体系及展开过程,保护举报者的措施等。
老师,能否展开阐述“疫郁理论”在具体疾病中的应用?
病毒性肝病存在气机郁结和湿热积滞互相关联,气机郁结促使湿热积滞的形成,而湿热积滞又使气机更加郁结。故治疗上主张疏肝行气、清热利湿并行,根据证型进行调整。治气机郁结证,以疏肝行气为主,兼顾清热利湿,亦可起预防气滞化火之功;治湿热积滞证,以清热利湿为主,兼顾疏肝行气,能达到肝胆气液宣通,使邪有出路而转愈的目的。郁滞化火多见于肝病急重阶段的患者,虽有湿热积滞化火与气机郁结化火之分,同是肝火横逆,耗灼营阴,营耗损,肝火更横。故治肝火横逆为主者,先泄三焦肝胆火毒,清热解毒,兼顾养阴生津,减轻营阴的损耗,以防痰凝血瘀;治营阴耗损为主者,务在拯救受损的营阴,养阴生津,兼顾清热解毒,力求减少正气损伤。肝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往往见于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患者,是正气虚损与痰凝血瘀标本夹杂,虚实相兼。耗气者多显肝脾气虚,伤阴者多见肝肾阴虚。痰凝血瘀是正气虚损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子再加重肝脾肾气机受阻,升降失司,传化失常而使正气更虚。如此相因演变、恶性循环,乃至疾病迁延不愈。故治疗二证,以正气虚损为主者,应扶正固本,必须兼顾化痰消瘀;以痰凝血瘀为主者,应化痰消瘀,必须兼顾扶正固本。
在肝病治疗中强调“两重视”“三早”以预防和治疗肝衰竭。对急性肝炎“限黄”重视清里驱邪,使邪热有出路;慢性肝炎“瘀黄”重视扶正祛邪,阻断正虚邪实的恶性循环,防止向重型肝炎演变。当“急黄”迅速加深,须及早应用凉血救阴,清火解毒;在患者神志轻度异常时,必须及早合并、连续、重用开窍醒神;稍觉有腹胀、尿少时,及早并用化瘀逐水,以延缓病势的急剧发展,防止神昏、臌胀等逆证发生。
老师,为什么“疫郁理论”可以指导肝病的治疗?
老师,“疫郁理论”如何应用于临床中?
在20世纪60年代末,康老敏锐地发现了肝炎病毒感染是危害民众健康的重大疑难问题,反复研读了《内经》、《温病》等经典著作,提出了病毒致病隶属于《内经·五疫之至》学说中的疫病及《温病学》中的瘟疫。康老认为肝炎发病初起具有瘟疫的发病规律,根据临证肝炎患者的舌象、脉象、证候等特点,认为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六郁相因” “五行相因”的病机演变,除了极少数疫毒内陷营血分、扰及心神而发生肝衰竭。其中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发作方面,特别重视诱因,而阻断诱因在肝炎发作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大部分肝脏疾病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含有郁证的病机演变规律,当肝脾肾功能失调,人体造化之道、生杀之气及传化功能失常,物质的生成变化失于平衡,或又重叠染疫,再受痰瘀病理损伤,常造成肝炎后合并脂肪肝、肝硬化及癌变等,相似于郁证的“五行相因”而“病在于肝,不止于肝”涉及全身。
老师,“疫郁理论”具体的涵义是什么呢?
康良石教授以“疫郁理论”指导临床,采用“瘟疫五辨(神、气、色、舌、脉)”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于肝病临证心得为:审乏力症状,辨湿热、气郁、化火、痰凝、血瘀;分肝区疼痛性质,辨湿热、气郁、化火、血瘀,或病性属火、属热、属湿、属虚。脘腹胀满,究因气、因瘀、因水;析肿大肝脏质地,辨属癖、属积、属癥;看黄疸色泽,辨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瘀血久留,或邪毒内陷;查舌、诊脉、观神、望眼、看爪、综辨病情寒热虚实及预后。在肝病辨证论治方面有:疏肝理气和清热利湿并用;清热泄火兼防伤阴;扶正辨别脏腑兼祛痰瘀之邪等特点。
《内经·素问》中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郁之分,主要阐述六气侵袭人体脏腑而致病郁。朱丹溪提出“六郁”即“气郁、血郁、痰郁、热郁、湿郁、食郁”,其病机乃脏腑气血不调,“气机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为传化失常” 。赵献可《医贯》中指出:“气郁而湿滞,湿滞而生热,热郁而成痰,痰结而血不行,血不行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为病也”。肝病迁延经久者,可以产生痰饮与瘀血。产生痰饮的病机:久病脾虚生痰;肾虚水泛为痰。产生瘀血的病机:肝气久郁而致气滞血瘀;血虚滞涩而不行;痰结而血不行;热郁经久,热搏成瘀。痰饮与瘀血又可作为致病因素。无论是因痰饮所阻或热搏成瘀或瘀血内结,均可痹阻经络、血脉,进一步促使病情的演变发展,这乃“六郁相因”。
2)实效性特点。在大数据理念下,系统平台的建设应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功能,平台的建设基于项目管理的需要,平台系统能支持管理者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让管理者及时了解情况、做好分析,提高管理工作及时性、前瞻性、区分性、整合性、权变性等。
古代医家认为因湿生热或湿热相搏,困郁于肝,肝之气机不能宣通,肝病传脾而发病。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肝郁血少,脾运无权,诸脏失其所养,造成心、肾、气、血俱虚。肝病存在气郁、湿郁、热郁、痰郁及血郁相因,可从肝→脾→肾→心,以及从气到血等复杂转归,此乃“五行相因”。
老师,康老在临床用药中有哪些特色呢?
为了探讨小麦根尖细胞中O2-·含量升高的原因,进一步检测了一系列与ROS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如图2A所示,与对照相比,10 mmol/L硝酸盐显著降低SOD活性,降低了21.0%。相反,硝酸盐处理能够显著提高POD活性,10、60 mmol/L硝酸盐处理分别提高 POD活性11.8%和 147.5%(图 2B)。由图2C可知,硝酸盐处理对分解H2O2的酶CAT活性影响不大。因此,硝酸盐能够显著提高POD活性,而只有低浓度硝酸盐能够降低SOD酶活性。
康老在“疫毒病因”及“郁证病机”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先贤方剂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方剂应用肝病临床,取得显著的疗效。其中独创的代表方是:栀子根汤系列方、大小芩连汤方、藿枳汤、臌胀方、复方紫珠草散系列等,目前以康老系列方为核心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院肝病中心常用代表方剂“栀子根汤系列”,是康老主方,该系列方对于湿热留恋,病情迁延反复不解的肝着病有较好的疗效,主方中中药用六味:栀子根、白花蛇舌草、玉米须、绵茵陈、七寸金、郁金。根据临证变化另有桔叶栀子根汤、四逆栀子根汤、解毒栀子根等。栀子根汤系列方应用条文可以归纳总结为“肝着:乏力、口干、口苦、尿黄、右胁不适,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者,栀子根汤主之”。
康老在临床用药中主张用药平和,药治食养相结合,形成了康氏肝病用药的特色。处方上擅用清热利湿之品,如绵茵陈、七寸金、白花蛇舌草、积雪草等,少用大寒苦寒之药,多用活血化瘀凉血之品,忌用破瘀破血之药,辨证使用扶正补益之品,慎用大热大补之味。此外,康老本着 “验、廉、便”的原则,善于将地方草药融汇应用于临床,如栀子根、白花蛇舌草、七寸金、紫珠草、菜豆壳、凤凰衣等,并且强调肝病治疗中食疗的应用,如新鲜金针菜煮汤或蛤蜊煮汤以辅助清热利湿退黄,四白(茯苓、莲子肉、芡实、山药)饴糖或四白猪胰汤以健脾利湿辅助治疗肝脾气虚的患者等。
细思康氏“疫郁理论”,笔者也揣摩出了一些心得,如湿热疫毒病因贯穿全程,清热利湿解毒之品视病情或为主或为辅,可起到较好的清除病毒作用,将其应用于临床诊疗中也颇得良好疗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是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