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吕温咏怀诗研究
2022-07-04刘治宏
刘治宏
中唐诗人吕温的咏怀诗较为全面地实践了他所秉承的诗学观念,整体上代表吕温诗歌的创作风貌。其所呈现出的劲重苍厚的诗歌风格,在贞元“尚荡”的主流诗风中别具一格,同时其诗歌创作的具体实践也对元和时期的新乐府运动起了先导的作用。深入研究吕温的咏怀诗,不仅可以填补唐代中小文人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促进中唐文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咏怀”作为一种诗歌题材滥觞于魏晋时期的诗人阮籍的《咏怀》,其咏怀组诗“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萧统《昭明文选》),这里所谓的“忧生”“刺讥”“隐避”可以理解为对狭义的咏怀诗的定义。而广义的咏怀诗通常指的就是吟咏诗人怀抱、情志之诗。中唐诗人吕温所创作的咏怀诗饱含深情,蕴藉深厚,形象展现了吕温一生的心路历程,这类诗作也最能代表吕温诗歌的整体创作风貌。
一、吕温其人及诗学观念简介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宪宗元和六年,为中唐时期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家。据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温)年四十而殁。后十年,其子安衡泣奉遗草来谒,咨馀叙之,成一家言,凡二百篇,勒成十卷”的记载可知,吕温的文集最初是在吕温死后十年由其挚友刘禹锡所编而成的,但经过后人的纂辑,刘禹锡所编本在宋代就已经不再流传。目前,中华书局依据《粤雅堂丛书》所收秦恩复校刻本排印的《吕衡州文集》中收录了他的诗歌一百零六首,各类文一百零七篇。
吕温作诗秉承着儒家采诗观风的诗学传统,重视诗歌的社会现实功用。早在《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这篇文章中就对诗的政教功能有了全面的认识:“所曰诗者,非山川风土之状,草木鸟兽之名也,必可以儆暴虐,刺淫昏,全君亲,尽忠孝者,温愿学焉。”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外,吕温还认识到诗歌具有陶冶性灵、遣兴排闷的作用,在《联句诗序》中他说道:“其或晴天旷景,浩荡多思,或永夜高月,耿耿不寐。或风露初晓,恍若有得。或烟雨如晦,缅怀所思。则何以节宣惨舒,畅达情性,其有易于詩乎?”认为诗歌是发自内心的性情之作,要想表达不同境遇之下的不同感受,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将其寄寓于诗内。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诗作而言,吕温的咏怀诗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写照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志抱负,缘事而发,感情真挚,较为全面地实践了他所秉承的诗学观念。
二、吕温咏怀诗的思想内容
吕温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贞元中后期和元和初期,其咏怀诗思想内涵丰富,密切联系现实,通过直抒胸臆、托物寓怀等方式,一方面寄寓着自己或慷慨豪迈、或悲愤幽怨的思想情怀,形象展现出了吕温在不同时期之下的境遇与心态;另一方面也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阶级矛盾与民族关系,展现了中唐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内容。
(一)寄寓现实忧愤,深刻揭露中唐时期的社会问题
吕温作为中唐时期颇有见识的文人与政治家,对时政与民情非常关注。在其贞元时期的咏怀诗歌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诗作寄寓着对现实社会的忧愤以及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如《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贞元十四年,吕温刚刚进士及第,但恰逢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此时的豪门贵族却在栽花享乐,不体察人间疾苦,面对这样的情况吕温有感而发,大胆写下了这一首揭露现实社会问题的诗作。一边是久旱无雨,生存窘困,另一边却是移花享乐,呼朋宴饮,诗人通过对比农民与权贵遇旱时的截然不同的心情,谴责了权贵们只知荒淫享乐的不义之举,对民生之疾苦不闻不问,最后“不知优国是何人”一句深沉而有力,抒发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闻砧有感》中的“所恨捣衣者,不知天下寒”同样显露出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除了对当朝国内时政与百姓的关注外,吕温在作为吊祭副使出使吐蕃吊唁期间所作的相当一部分的使蕃诗中,还表现了当时的民族关系以及对边防遗民的关心,如《经河源军汉村作》:
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作汉村。
樵采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
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
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
这首诗为贞元二十年吕温出使吐蕃路过旧河源汉人居住的村庄时有感而作的。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将河源军汉村人民生活现状娓娓道来,但就是在这普通的陈词中却有力再现了在吐蕃统治下的汉民翘首盼归的执着与虔诚的心情。“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语言深切悲愤,表现了诗人在被汉族遗民的爱国赤诚所感动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有心无力而暗自叹惋。同一时期的《题河州赤岸桥》“匝塞歌钟受恩者,谁怜被发哭东流?”更是以尖锐批判的眼光痛斥身受皇恩却苟安一方的边将,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地唐朝遗老的同情以及对边地将领腐败无能的愤慨之情。
(二)畅谈政治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吕温出身于唐代的仕宦家族,幼时从父学习儒家典籍,弱冠之时则从陆质学《春秋》,从梁肃学文章,他为学刻苦而有志于世。贞元十四年,他进士及第,座主尚书左丞顾少连,次年又中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校书郎。两科连中,以至“誉动朝端,生驰毂下”,迫切想要在政治仕途中一施雄才的志向是吕温咏怀诗吟咏的主要情调,如《河南府试赎帖,赋得乡饮酒诗》:
酌言修旧典,刈楚始登堂。
百拜宾仪尽,三终乐奏长。
想同莺出谷,看似雁成行。
礼罢知何适,随云入帝乡。
这首五言古诗是贞元十年吕温第一次应河南府试时所写的,整首诗洋溢着积极进取、希望一展宏图的昂扬基调。吕温的一些送别诗哀而不伤,亦寄托着对友人、亲人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展望,如《喜俭北至送宗礼南行》:
洞庭舟始泊,桂江帆又开。
魂从会处断,愁向笑中来。
惝怳看残景,殷勤祝此杯。
衡阳刷羽待,成取一行回。
诗题中的宗礼即是吕温的弟弟吕恭,这首诗应当是吕温在衡州刺史任上为弟弟吕恭南行送别时所作,最后两句“衡阳刷羽待,成取一行回”,脱化于沈约《咏湖中雁》中的“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以此比喻兄弟们功成名就之后携手北返,这既是对兄弟又是对自己的勉励与期许,全诗语言平实浅显而情感深沉,尽显沉雄之气。
(三)澹然空寂,彰显高洁志趣与旷达情怀
吕温在其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对自由的向往,抑或对超脱的人生态度的追求,都是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境界,无论是他意气风发,名满三川,还是后期仕途不畅,贬谪一隅,心中一直都在追寻着旷达超脱的情志。如前期应博学鸿词科试时所作的《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一诗中,“竟夕听真响,尘心自解纷”表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心境。元和三年秋末,由于他与御史中丞窦群、监察御史羊士愕共同抨击当权人物李吉甫,因而不久之后被贬为道州刺史,后又再贬为衡州刺史。在被贬时期所作的一些诗中我们同样也可以看见这一种旷达情怀的表达,如作于被贬于道州时期的《道州北池放鹅》:
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
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
见生不忍食,深情固在斯。
能自远飞去,无念稻粱为。
吕温为唐代较早以鹅喻己的诗人,诗人在诗作中借咏鹅寄寓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希望能像鹅一般不被世间杂事所羁绊,从而澹然悠闲地生活,表现了诗人希望远离政治上的是非争斗,自由生活的高洁志向。
(四)低沉慷慨,壮志难酬却又无可奈何的感伤
远离尘世,追求自由的理想生活状态往往在真实的现实处境面前不堪一击。在吕温的咏怀诗中,更多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吕温在诗歌中倾注的是对自身现实生活的感叹,低沉慷慨则是他诗歌情感的主要基调,如《巩路感怀》:
马嘶白日暮,剑鸣秋气来。
我心浩无际,河上空徘徊。
这首五言绝句读起来急促而有力。在暮秋苍凉之际,诗人持剑骑马于征途之上,心無所寄托,因而颇有途穷之感,整首诗豪宕慷慨之气贯注始终,营造出了一个高大而又深沉的诗人形象。除此之外,吕温贬谪之后的咏怀诗作在慷慨之下又多出了许多消沉低靡的哀伤情绪,如《偶然作二首》:
栖栖复汲汲,忽觉年四十。
今朝满衣泪,不是伤春泣。
中夜兀然坐,无言空涕洟。
丈夫志气事,儿女安得知。
哀婉感伤的消极情绪贯穿这首诗始终,“栖栖复汲汲,忽觉年四十”。光阴流转迅速,诗人已经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然而现实却与自己的志气理想相悖,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空自垂泪哀婉叹息,吕温后期的贬谪之作大部分都萦绕着这样一种郁郁不得志却又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
三、吕温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一)遣词造句,喜用叠字
历来诗人善于运用叠字来经营诗作,叠字在诗词中的运用能够使得诗词的形式整齐美观、音韵和谐动听,增加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吕温在咏怀诗中善于运用叠字来模拟物象的声音或者状态,以此使得意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如“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一句运用两个叠字“泠泠”“杳杳”模拟磬声,形象展现出了精舍磬声的清越、悠扬,同时又渲染了一种空灵超脱的意境。又如《冬夜即事》“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中“耿耿”一词,使诗人彻夜难眠、烦躁不安之情跃然纸上。吕温咏怀诗叠字的使用,使得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音律感,在渲染诗歌感情色彩的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二)意象营造—花与飞禽
吕温的咏怀诗善于借助景物或者通过咏物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花与飞禽的意象则是其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自然意象—花,成为吕温寄怀抒情的一个主要的依托对象。“桃花”“山樱”“李花”“梨花”“落花”等各类花的形象在吕温咏怀诗中屡见不鲜,对意象“花”的描摹与赞美更多时候则是寄托着诗人看花、赏花时的志趣与情怀,如“桃花成泥不须扫,明朝更访桃源老”(《道州春游欧阳家林亭》)中的桃花寄寓着诗人对桃花源般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样动物意象—飞禽,在吕温的咏怀诗中也占据独特的位置,吕温善用“鹰”“鹊”“鹤”“鹅”这类飞禽意象来进行自喻,如“但令毛羽在,何处不翻飞”(《赋得失群鹤》)以咏鹤来抒发自己想要展翅翱翔、宏图大展的壮志豪情;“惊晓一闻处,伤春千里心”(《和恭听晓笼中山鹊》),“动触樊笼倦,闲消肉食难”(《和舍弟让笼中鹰》)则是借笼中的山鹊与鹰,表达诗人自身的困窘处境以及怀才不遇的心情。
(三)气亦苍劲,语言平实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谓吕温曰:“温诗不及刘、柳,气亦劲重苍厚。”温诗气之劲重苍厚在他的咏怀诗中,则表现为情感的真挚深沉与语言的自然平实。吕温咏怀诗注重将真切深沉的情感倾注在平实质朴、不事雕琢的语言之中,如运用浅显的口语、俗语入诗,“政成兴足告即归,门前便是家山道”(《道州春游欧阳家林亭》),“西驰南走有何事,会须一决百年中”(《风叹》),“期君自致青云上,不用伤心叹二毛”(《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等。另外,在吕温大量运用反问修辞的诗句中,语言也相当切要简洁,如“匝塞歌钟受恩者,谁怜被发哭东流?”(《题河州赤岸桥》)“明堂天子朝万国,神岛龙驹将与谁?”(《蕃中答退浑词二首》)“从容非所羡,辛苦竟何功?”(《青海西寄窦三端公》)等等,情感在颇为简明的反诘中愈显强烈,发人深省。吕温的诗歌注重写实、语言通俗化,对后来的“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的元白诗派的诗歌创作起了先导的作用。
“玉关西望气横秋,肯信功名不自由。却是文章差得力,至今知有吕衡州。”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对吕温的高度评价。吕温其诗劲重苍厚,在贞元“尚荡”的主流诗风中别具一格,同时其诗歌创作的具体实践也对元和时期的新乐府运动起了先导的作用。总的来说,吕温的诗歌虽然没有取得最一流的成就,但其咏怀诗思想内容丰富,再现了吕温短暂的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对中唐贞元、元和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下中小文人的现实处境和心态抱负最真实的反映,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