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讹传九百年可以休矣
——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

2016-01-23林今团

中国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北苑

□林今团

北宋张舜民《画墁录》一书中关于“唐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的那段记载,九百多年来,引用、转引者很多。除了不少文献引用外,一些大主流搜索引擎都可看到不断有人在转引,导致以讹传讹,更有甚者以此推演、臆断。笔者査考新、旧《唐书》,《福建通志》,《八闽通志》和明、清《建宁府志》等史料有关记载,证实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张舜民那段记载纯系杜撰。九百年讹传,可以休矣。

一、张舜民杜撰、转引不断

张舜民(约1034~1112),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矴斋。邠州(陕西邠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哲宗时(1086~1100)为监察御史,徽宗朝任吏部侍郎。被指为元祐党人而贬商州(陕西商县)。有《画墁录》。

张舜民《画墁录》对建茶史有一段这样的记述:“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

张舜民这条记述的关键词: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内)、贞元、常衮、建州刺史、蒸焙研膏茶。史实证明完全是杜撰的。

古“建州”,地处现在的福建北部,历来都是茶叶主产区。

唐朝武德二年(619)把此前的建安郡改为建州,州治在建安县即今建瓯市区。嗣圣五年(688)领县六:唐兴(浦城)、建安、建阳、将乐、邵武、沙县。德宗时(780~805)领县六:建安(含后来的松溪、政和、瓯宁)、浦城、建阳(含后之崇安即现武夷山)、将乐、邵武、沙县(777年属汀州)。

九百多年来,张舜民的杜撰被广泛引用,以讹传讹,甚至改动时间、地点,更有凭空穿凿,妄以臆断。

1.广泛引用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五·方物》:“茶品,张芸叟《画墁录》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

明·夏树芳《茶董》:“张舜民,号芸叟,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

清·余怀《茶史补》(1677年左右)和陆廷灿《续茶经·七之事》(1734)都引用张舜民《画墁录》关于常衮蒸焙研膏茶的记载。

彭光斗《闽琐记》(1766):“……自唐常衮建(州)采之作贡,后南唐之北苑采蔡君谟之龙团凤饼,胥由地产驰名”。

施鸿保《闽杂记》(1858)引用张舜民《画墁录》关于常衮蒸焙研膏茶的记载。

《建瓯县志》共三次引用张舜民《画墁录》关于“常衮蒸焙研膏茶”的记载[1]。

张堂恒教授为注“研膏茶”的出处而引用张舜民关于常衮蒸焙研膏茶的记载[2]。

巩志《建茶志》(闽北茶业志)一书引用7次12处之多[3]。

还有一些专家教授等名人也转引张舜民关于常衮蒸焙研膏茶的记载。

2.改动时间

《建瓯县志》中的“大事记”和“第十五篇·茶业”有两处把张舜民《画墁录》那段话中的“贞元中”(785~805)改为“贞元二十年(804)”。如“大事记”记载:“唐·贞元二十年(804)常衮为建州刺史,在凤凰山一带制造‘研膏茶’。”

巩志《建茶志》第100页和第187页把“贞元(785~805)”改为“建中(780~783)”。常衮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去世的。这一改,常衮就可能在建中元年至三年(780~782)这个时段“为建州刺史,蒸焙研膏茶”了。

张志勇《南平市茶叶品牌建设研究》(中国农科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1201)中载:“最初,建茶以研膏茶形式出现。后来,建州刺史常衮在任上改革制茶工艺,改制成蜡面茶……”这里,时间“贞元”变为“后来”;茶叶品名由“研膏茶”变成“蜡面茶”。这个“后来”可以是常衮在去世之前的时间发生的。一查才知是转抄巩志《建茶志·概述》第1页最后3行。

3.改动地点

有人写《武夷茶话》说:“据熊蕃撰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武夷山一带生产研膏茶,始于唐代贞元中(785~805)是常衮为建州刺史时始创的。”把张舜民《画墁录》中“建溪北苑”这个地点改为武夷山。

武汉商学院和武夷学院两位作者的《释超全的‘武夷茶歌’研究》也说:“唐中期,武夷茶以研膏茶形式出现。唐贞元间,建州刺史常衮蒸焙武夷茶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如此,张舜民所说的“建溪北苑”这个地点等项都被移到武夷山了。

4.臆造绩能

《建茶志·概述》第1页倒数3行说:“建州刺史常衮在任上改革制茶工艺,改制成蜡面茶,开始少量进入皇室和官宦之家,为皇家所赏识,便成为贡品”。这就不仅把常衮臆造成茶叶制茶工艺的“改革者”,而且还是超前200多年“改制成蜡面茶”。

第136页第1~5行说:“常衮,生卒年不详,建州刺史,为官廉正,卸任无力返乡,病故在建安,有庙享祀。”“常衮为建州刺史时对建安茶农教以新法制茶,始蒸焙而研之……”第2段“建安北苑龙凤茶,名冠天下,实则是常衮改制为研膏而来。因此……建茶是常衮开创了新纪元……常衮在建州不但极力培养知识人才,而且培养了制茶技术人员,何况对茶叶的制造之功”。

再看巩志在《褔建茶叶》2005年第1期《武夷茶史话二则》一文,其第二则题为“建茶改制话常衮”,此则不足千字,却有3处写到贞元间常衮改制建茶为研膏茶。其第5段引唐朝杨华《膳夫经手录》关于“建州大团”的记述。紧接着第6段说:“常衮为建安刺史,见到‘建州大团’……卖不出去还得纳税。常衮上茶山,访僧家,下茶户;决心改制建茶……(对茶农、茶僧)教以顾诸制茶法,‘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最后结论:“常衮可称得上是建茶改制第一人,于是开创建茶的新纪元。”

常衮被臆造成高官廉政之楷模,同时又俨然成了“改革者”、“开创建茶的新纪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典型的茶业专家,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另有《建瓯茶叶发展的十座里程碑》把常衮的“伟绩奇能”臆造得确实玄虚:“第一座里程碑,唐贞元中(785~804):常衮首创名震天下的研膏茶……成为中国茶史上的团茶制作第一人。”

还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1日版《潮州工夫茶话》引用张舜民关于常衮蒸焙研膏茶的记载后说:“可见常衮是一位既善饮茶又善制茶的‘茗中仙’。”

二、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

1.常衮于建中四年(783)卒于福建观察使兼福州刺史任上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载明“常衮,京兆人……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累授补阙起居郎。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永泰元年迁中书舍人。大历元年迁礼部侍郎仍为学士。拜衮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杨绾同掌枢务……贬为潮州刺史。杨炎入相,素与衮善,建中元年迁福建观察使,四年(783)正月卒,时五十五。”[4]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七十五》记载:“常衮……贬潮州刺史。建中初,杨炎辅政,起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卒于官,年五十五。赠尚书左仆射。其后闽人春秋配享衮于学宫云。”[5]

《八闽通志·卷之三十六》记载:“常衮,京兆人。建中初(780),以前宰相起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均礼,观游宴飨与焉。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卒于官。后闽人立祠郡学,春秋祀之。是时不别置刺史,多以福建观察使守福州刺史,衮盖亦然也。”[6]

《福建通志·卷二十九·名宦》记载:“唐,常衮,京兆人。建中初,以前宰相起为福建观察使。初,闽人自乐其土,虽有长材、秀民、通文学、习吏事者,相率不肯出仕。衮设乡校,课文章。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者,衮必具宾主之礼,亲加讲导。延名仕欧阳詹辈,教育劝勉,闽俗一变,每岁贡士与内州等。卒于官职。赠尚书左仆射。”[7]

建中四年上溯55年为开元十七年(729),即常衮生卒年是729~783年,享年55岁。而贞元元年是公元785年,常衮已去逝两年多了。对于常衮而言,“建中四年正月”是至关重要的时间。凡其后所发生的事,不管时间、地点、性质,都与常衮毫无关系了!

2.常衮墓葬和祠庙都在福州

那时,人死了,多为土葬。名人还有墓记,还得建庙、祠、宫等予以享祀。常衮本为名宦,死后土葬有墓志铭并有庙祠享祀。而这一切是发生在福州还是建州呢?

巩志《建茶志》136页臆造得活灵活现:“常衮:生卒年不详,建州刺史,为官廉正,卸任无力返乡,病故在建安,有庙享祀。”既然“在建安,有庙享祀”那就证明常衮有可能在建安(现褔建省建瓯市)既当刺史又改制老式大团茶为研膏茶,有功于民,死后“有庙享祀。”史实证明这确系臆造!请看:

《福建通志·卷六十二·古迹·宅墓》记载:“观察使常衮,在永福县(今福州市永泰县)葛岭。衮卒于官,子遂宰永福。卜居连江。葬衮于此,国朝雍正七年(1729)奉旨重修。”[7]雍正七年离常衮诞生时间唐开元七年(729)正好1000年。人们出于景仰,重修其墓,正是为了缅怀其对福州(亦影响全省)文教事业的功德,激励后人办学兴教。

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关于常衮生平简介: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与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福建乡音网》以及《海峡都市报》2005年5月20日报道《永泰发现唐朝常衮墓志铭》载:“被称为‘八闽教育开拓者’之一的唐朝人常衮的墓志铭19日在福州永泰县被发现,并被当地博物馆收藏……墓志铭刻在石板上,长46.5cm,宽29.5cm……上刻阴文,记述了常衮生平……墓志铭为清道光十三年长乐人林宗泽撰写……葬葛岭之阳。清代乡里募捐重修,弃石用灰、规制一整。常衮(729~783),京兆人,字夷甫。建中元年为福建观察使,四年卒于福州任上。追赠尚书左仆射,福州百姓立祠春秋配享学宫云。”文中引永泰县文管办主任郑启凡说:“常衮死后墓葬于福州永泰葛岭,1958年修建葛岭中学时坟墓被破坏,但墓志铭却被一当地人保存下来。”

这位名宦在福州还有两处宫祠祭祀。《八闽通志·卷五十八·祠庙》载:“福州府闽县名宦祠:在唐则有常衮,在宋则有蔡襄……凡二十有一人。祠岁久而圮,国朝正统十二年重建常(衮)观察祠,诸贤牧遂不复祀。”这里说的是常衮此时已单独享祀。另还有配享:《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列传七十五》载:“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其后闽人春秋配享衮于学宫云。”

常衮死于福州、葬于福州(永福),宫、祠也在福州的事实已够清楚了。可是,《建茶志》却把这些移到建州,进一步证明常衮在建州的一切都是真的。

且看有关方志记述。《八闽通志·卷五十八·祠庙》记载建宁府建安县祠庙有22座,瓯宁县有11座(宋治平三年置瓯宁,民国二年与建安合为建瓯县,县城历来为一地,即现建瓯城区)。两县计有祠庙33座,其中根本没有祭祀常衮其人的。

作为建州刺史、有庙享祀的倒有四位:梨山泽民庙祀“刺史李频”,富沙庙祀“刺史叶颢”,城隍庙“刺史张文琮、陆长源俱尝有功德于民,列祠于左右(左张右陆)以配食。府县官到任,必先诣祠设祭以誓”。

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一·祠典》和康熙《建宁府志·卷十五·祠典》中的记载与此类似,都没有祭祀常衮其人。

在建安与瓯宁,倒是有三位与茶业有关联的古人,官民予以立庙奉神祭祀:恭利庙,祀张廷晖。“龙焙地主,岁修茶贡,祈祷多验”;灵滋庙,祀蒋姓,“岁修茶贡,祈祷多验”;童大王庙,即古茶场庙,祀童毅。

若按一些人所臆造的亷政高官楷模又开创建茶新纪元,常衮应名列上述有庙享祀的四位建州刺史和三位与茶业有关联的古人之首,然而,史实是无情的!

3.常衮从未任过建州刺史

如上所述,常衮并无活到张舜民杜撰的唐德宗贞元年中(785~805)。可是,有一些人在转引中却改动“贞元”这个时间,说常衮在“德宗时(780~805)”或“建中时(780~783)”任建州刺史……让一些难于或懒于查证的人信以为真,九百多年来,讹传依然存在。然而,史实却证明,不管何时,常衮都未任过建州刺史。

明朝嘉靖《建宁府志·卷五·唐·刺史》和明《八闽通志·卷三十一唐·刺史》中,都以同样次序罗列了唐朝建州刺史叶颢、谢元治等85人,独无常衮其人。

《福建通志·卷二十五》记载的唐建安郡刺史同样是85人,其名单的排列顺序和上述《建宁府志》、《八闽通志》一样。

再看清朝康熙《建宁府志·卷十八·职官·刺史》的记载,唐朝建州刺史计86位。与上述嘉靖《建宁府志》、《八闽通志》、《福建通志》三志对比,排列顺序相同,却在“王讽”与“李频”两位刺史之间多了一位“严士则”。此严氏序列建州第74位刺史,在修纂康熙府志时才予补上。细看各志,要说姓常的倒有一个“常克俭”,序列建州刺史之55位,但在其名下注明是“大中间(847~860)任”。这就是说,跨越“贞元中”五六十年以后,才有这么一位姓“常”的出任建州刺史。而从时间上说,常衮已去逝64年了。

常衮既为名宦,那么,嘉靖《建宁府志·卷六·名宦》中记载的建州“名宦”应有他的大名,可是,唐一代的够格而入志者仅8人:叶颢、张文琮、陆长源、李频、李彦坚、江淹、陈岩、张谨,依然无常氏踪影(需要说明的是:这8个“名宦”中,前5人都曾任建州刺史)。

又该书《卷十八·人物·高行》记载:“刘常,建阳人。父丧,庐墓七年,有灵芝两茎生庐前。建中元年,刺史陆长源、观察使常衮以闻,诏旌其门,赐帛,改其里曰忠孝。”此处的时间、人物与常衮有关联,但恰恰指明了当时常氏的身份和建州刺史是谁。

三、建州研膏茶的创制

此即所谓“建茶改制”。北宋建阳学者熊蕃(1106~1156)于1122~1125年著,其子熊克1182年增补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一书中,以小字夹注的形式引用张舜民的记述。也许怀疑,才以小字夹注,并立即加以具体否定。正文直引毛文锡《茶谱》,论证当时建州只有“紫笋”,而无“研膏”,更无“蜡面……”又紧接着正文书己之结论:“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蜡面……”时间是南唐(937~975)而非贞元中;人物是诸县民,而非常衮。

对熊蕃此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茶业通史》也说:“南唐时已在建安设官焙制造贡茶。初造研膏,继造蜡面……”

明朝学者古以智《通雅》(1641)说:“曰唐茶不重建(州),以建未有奇产也。至南唐初造研膏,继造蜡面,又佳者曰京挺。宋初置龙凤模……”

陶穀在众多学者之前记述了“建州茶膏”(应是“研膏茶”)是936~939年才有的,其《荈茗录》(作于970年左右)载:“缕金耐重儿:有得建州茶膏,作取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939~943年在位)。遇通文(936~939)之祸,为内侍所盗,转遗贵臣。”[8]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1669)载:“闽康宗本纪:通文二年(937)……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8]

杨华、毛文锡的记载反证在935年之前建州尚未生产研膏茶。杨华《膳夫经手录》(856)载:“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之大胶片,每一轴十片余,将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云疗头痛,未详。”毛文锡《茶谱》(作于935年前后)载:“建州……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治头痛,江东老人多味之。”杨、毛氏所述在935年之前约百年间,建州产销的是片大极硬、味极苦的紫笋、大团、大胶片之类的茶饼[8]。

四、结 论

常衮没有活到贞元年间,便于建中四年(783)正月病逝于福州任上、葬于福州永泰,庙祠也在福州;常衮任何时候都没有任过建州刺史;在建安与瓯宁根本没有庙祠祭祀常衮;建州研膏茶是建安北苑御焙茶工茶农于936~939年创制的。建州茶业教育、建茶生产、加工、改制均与常衮无关。若一定要让他与建茶扯上什么关系的话,充其量饮用过而已。

因此,张舜民《画墁录》对建茶史的那段记述纯系杜撰。

[1]潘渭水、黄芝生.《建瓯县志》.建瓯县地方志编委会编、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4年3月.

[2]张堂恒等.《中国茶学辞典·总类·茶名》.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5年:22.

[3]巩志.《建茶志——闽北茶业志》.福建省南平地区茶叶学会编.闽北报社印刷厂.1996年10月.

[4]五代·刘昫等.《旧唐书》.黄仲昭.

[5]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

[6]《八闽通志·卷三十六·秩官·名宦·唐观察使》.1490年.

[7]清·郝玉麟监修、谢道承等.《福建通志》(钦定四库全书).

[8]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

猜你喜欢

北苑
宋代福建北苑茶盛行的历史动因及影响探论
丁谓与蔡襄对北苑茶文化的贡献
北苑贡茶中的匠心精神
看见有人修红灯
北苑居民认领志愿时长力破10万+
“董北苑”溯源
秋夜
御茶名品 北苑贡茶
悄然崛起的武夷
弘扬敬老新风 细节之处见真章